我的书架
小说社区
书库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您当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学网>>种玉

第十八章 面试(一)

更新时间:2010-08-31  作者:次第开放
种玉 第十八章 面试(一)
门上挂着“《鉴赏栏目组”的铜板,孙纯看了看紧闭着的门,轻轻敲了了几下,门里女人说了声“请进”,孙纯推开门。

屋子狭小而拥挤,一女子背对着他,在堆满东西的桌上写着什么。“您好,请问是石清吗?”

女子这才转过头,看着孙纯,“我是新闻部的孙纯,刚才给您打过电话。”

石清点点头,“随便坐吧”,自己站起来走到门口大喊:“老齐,过来一下”。就又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继续写自己的东西。

看来真是不太欢迎自己,孙纯判断着。但他并不失望,恐怕人家知道他有病在身,多半认为自己是来找轻闲的。他借机打量着旁边的女人,年龄是最难判断的那种,大约介于二十七八到三十四五之间,上身穿着件白色的羊绒衫,下身是件暗格的深色裙子,快垂到地上,脚上是双黑色的靴子。刚才没太看清脸,从斜后方看,皮肤很白。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高大男子走进来,石清这才放下笔为两人介绍:“齐民,这是黄主任介绍来的新闻部的摄像孙纯。”又给孙纯指指高大男子,“这是我们栏目的主编齐民。”

孙纯递过一张手写的简历,为了露一手苦练过的钢笔字,他特意没用电脑打印。孙纯看着两人,一脸诚恳地说:“您二位恐怕都知道了我得血吸虫病的事。想换个部门,确实有身体的原因,新闻部要求摄像每月必须出差8天以上,我担心身体会吃不消。不过,”孙纯话风一转,“我非常喜欢《鉴赏栏目。我家里有位亲戚喜欢收藏,我和他学习了很长时间,对古玩收藏有一定的知识,我相信我会在这里发挥作用的。”

石清念着孙纯简历里的“特长”一栏:“尤其擅长鉴别古书画和古玉器”,她把简历递给齐民。

“字不错”。齐民接过后赞赏了一句。孙纯又从书包里拿出刚刚装裱完的《溪山行旅图,“这是我临摹的宋朝画家范宽的一幅作品,原画太大,我这是小一号的。”他故作轻松地说。

齐民抢先一把接过,胡撸开桌上的杂物,又找来布擦了擦,才把画轴轻轻展开。孙纯对齐民的好感大增:这是位专业人士。

“好画!雄浑壮美,高山仰止。后人学范宽画风的极少,李可染可以算上一位,只是因为这世上弄明白‘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的人太少了。”齐民摇头晃脑地不住赞叹。

齐民是专业学美术史的,对中国画有着极深的造诣,不少台领导的办公室里都挂着他的画作。孙纯误打误撞,拿来面试的作品极对他的胃口。

“孙纯,你不学国画太可惜了,现在美院国画系的学生也没有这么成熟的作品。这幅《溪山行旅图要按真迹的尺幅画,再让专业的人做做旧,没准儿还真能蒙不少人呢。”

孙纯看着一脸笑意却不说话的石清,心里有些打鼓,这位可是正主儿,可别弄巧成拙。却不知此刻该对她说些什么,只好对着齐民谦虚道:“看来齐老师是位大专家,我是班门弄斧了。这是春节探亲后回来画的,工作后还是第一次在家里过年。好像农村的土腥味把自己的小肚鸡肠冲刷得浩浩荡荡,回到北京一气儿就把它画完了,连真迹的照片看都没看,好像这山势溪流都装在脑子里一样。”

齐民更是瞪大了眼睛,“好啊孙纯,这种心境才是入画三味。了不得,看来电视台这画画儿的一把手我是要让贤了。”

石清一旁似乎有些不耐,打断两人的惺惺相吸,“孙纯,你这第一项特长算是得到我们齐专家的认可了,我再考考你的第二项特长。”说完拉开她的抽屉,拿出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盒子,“这是这几年攒的一些小玩艺儿,有我买的也有别人送的,反正每一件都有说头,你来给看看。”

石清看着低头认真摆弄的孙纯,心里也觉得好笑。她做了好几年收藏、鉴赏方面的节目,当然知道自己随便在市场上捡来的东西的价值。其实在等齐民的三两分钟里,她已决定要下这个沉稳的男孩子。没别的,就是女人的直觉,她从来都对自己的直觉深信不疑。可在齐民快要把这男孩子夸上天了之后,她又有了捉弄一下他的冲动。就把这些年来买回后便再也看都不看的“宝玉”拿了出来。

很快,男孩子就把多数的盒子放到了一边,任由过去也没看到过的齐民把玩。不过,男孩子从书包里拿出个放大镜来,对着一块小小的玉美人仔细鉴别起来。难道也有天上的馅饼砸着我了?石清突然觉得紧张起来,她一边看着男孩儿的神态,一边努力回想着这块玉美人的来历。

孙纯听出石清口里调笑的味道,心中大定,知道今天这事大致成了。对于任何玉器,孙纯都有兴趣,所以也就拿出来一一观看。很快他就失望了,从材质到琢工,均是粗糙不堪,只有这玉美人有些名堂。他把其他的玉器放到一旁,从书包里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这可是去市场挑玉的必备武器。

这件玉美人和他的玉蝉差不多大小,只是薄了很多,雕的是一个直立的舞女。造型为长圆脸,左右披发,细剑眉,面目清秀,左襟上衣,束腰长裙,双手上提裙带;玉件上还有各式卷云纹和小方格纹,做工细致优美。

孙纯斟酌着说:“这是一件和田白玉,我有些吃不准它的年代,现在的玩家大多收藏的是宋以后的玉器,因为再早的就太难辨别真伪了。不过看这件的技法沁饰,应该是汉代的作品。”

“哇,怎么判断是汉代的呢?”“真的啊,那得值多少钱?”一旁等待的两人同时问。

孙纯仍在反复端详着小小的玉件,先回答了石清的疑问:“古时的玉器都是机具和手工结合制作的,汉代才出锻打后的铁器,所以机具的精度大为提高,才能出现这精美的用立体雕法雕成的舞女。汉代的小件玉器的琢工最细,汉八刀和游丝毛雕都是它特有的刀法。”

孙纯让两人注意观察玉件的雕功,继续解释说:“所谓汉八刀,反映的是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就像这件玉美人,刀法简洁有力,雕琢极少,好像只用八刀刻成。而游丝毛雕,是指线条纤细如丝,好似游动的感觉。用放大镜看,就能看到这些细部都是手工雕刻的。”

孙纯闭上有些疲劳的眼睛,口中仍是赞叹不已:“想想看,两千年前的手工刀具,估计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刀、万万刀,但工艺却是如此的精细工整!古人把玉器当成事神的敬物,看来真是不假啊。”

两人看着一脸陶醉的孙纯都有些好笑,痴迷古玩的人他们见得多了,可这样一个大男孩儿,偏偏作出一副沉溺多年的样子,就有了股令人发笑的反差。满脸笑意的石清注视着那张年轻却又透着些许沧桑的脸,不由得心弦被拨动了一下。

还是齐民推了推孙纯,“好啦好啦,别再发出这千年一叹了,你判断判断价钱。”

孙纯拿起放大镜再次端详了一会儿,才沉吟着说:“估价这事我也没经验,不过这块玉的青色比较重,算不得和田白玉中的上品。再就是吹毛求疵的话,这件玉美人虽然做工精细,但人物少了点神韵,算是美中不足。还有嘛,我看最影响它价值的,是这块玉保养的太差,用放大镜就能看得很明显,它有两道细细的裂痕,我估计是和硬物碰撞造成的。上面的脏点倒不碍事,应该是灰尘落上去的。”

石清听的脸有些红,又见他迟迟不说出价钱,就有些娇嗔地说:“你快说说到底值多少钱嘛。”

孙纯被女人那骨子里的风情弄得有点发呆,他第一次意识到,他的这个新制片人,在脱掉外面那层伪装外,竟是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人。他呆了半响才说:“这件玉要先在清水浸泡后擦拭干净,然后再养一养,很快能够脱掉外表那层土气,变的晶莹温润,我估计能卖到两万元左右。”

“好啊,石清,请客请客。这件你是多少钱买的?”齐民也很兴奋。

石清刚才一直在回忆这件玉美人的来历,可惜实在没有印象,只好猜测着说:“可能是前几年去新疆时买的,不过价钱可以肯定,我买这类东西,从来没有超出一千块钱。”

不过石清很快从得意中摆脱出来,她有些疑惑地说:“我们在节目里介绍过新疆和田玉,有位专家还说有种俄罗斯玉和和田玉的分子结构完全一致,就是仪器也无法判别是和田玉还是俄罗斯玉。孙纯,你是怎么很快就鉴别出来的呢?”

孙纯并没有见识过石清说的俄罗斯玉,他依照他日常的办法说:“一般来说,和田玉比一般的玉重,有压手的沉重感,和田玉可以刻动玻璃,而普通的玉石不行,和田玉在敲击后能发出清脆悅耳的声音,而且它的传热不好,手上的感觉不那么凉。”

他又拿起放大镜,“另外在和田玉的表面,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它有桔子皮那样的皱纹,有的明显,有的很细小,就要用高倍放大镜迎着光仔细搜寻。这是和田玉最大的一个特征。”

“行啊孙纯,年纪轻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以后啊,我们这个栏目组也有个收藏专家了。”齐民有力拍拍孙纯的肩膀,“现在艺术品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鱼目混珠,赝品泛滥成灾。我来考考你,要是让你做一期辨别真伪的节目,你会怎么做?”

这是孙纯看了几期《鉴赏节目后也在考虑的问题,《鉴赏做的很精致,无论拍摄、编辑,都是他这拍惯了一两分钟新闻的人望尘莫及的,可就是有一点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是他这种爱好者,估计没有耐心完整地看完一期节目。

“那我就瞎说两句。我就拍过几年新闻,从做新闻的角度看,一定要有故事,要好看。所以我会让公安和文物部门抓到的制假者们现身说法,展现他们制假的手段和过程,可能会比只让一些专家来讲解好看一些。”

“对啊!”齐民一拍大腿,和石清对视了一眼,双方眼中都透出一种欣喜,“我们这个小圈子太封闭了,只是想着记录和保留下祖国的文化艺术,培养人们的修养,却忽略了电视这个最通俗的大众传媒的特性。”

说着齐民就站起来向外走去,“我去和几位编导谈谈,看看孙纯这想法能不能行得通。孙纯,早点来上班啊。”种玉 第十八章 面试(一)

上一章  |  种玉目录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