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3803章乡音未改军心乱,月照孤城刃影残。

  在张辽对于南城展开香气攻势的同时,赵云召见了几名冀州士族子弟。

  这些冀州子弟大多出身当地大族,赵云选择他们,正是看中了他们在冀州的影响力。

  比如崔林,沮鹄。

  最初,在被赵云召集而来的时候,崔林和沮鹄多少是有些担忧和害怕的,毕竟当年曹军攻打邺城的时候,也没少驱动冀州士族子弟充当炮灰。

  崔林甚至暗自揣测,赵云是否会像曹操那般,将他们推上战场前线,作为消耗品。他回想起家族中几位叔伯在袁绍麾下战死的惨状,手心不禁渗出冷汗。

  沮鹄则更显焦躁,不时整理衣冠,目光游移,生怕赵云提出什么危险任务。

  可是当听闻说赵云只是让他们在北城传唱什么乡野土谣,冀州之音的时候,顿时就一颗心放到了肚皮里,咣咣的拍胸脯表示当仁不让云云。

  崔林更是露出释然的笑容,低声对沮鹄道:早闻赵将军仁厚,果不其然。这等差事,既全了乡谊,又无性命之忧,实乃天赐良机。

  沮鹄连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仿佛已看到自己立下大功后受封赏的景象。

  赵云在城北建立了十余座的高台,并且派遣擅长骂阵的兵卒来传递用声技巧,力求让这些士族子弟可以产生最大化的效用。

  高台以粗木搭建,高达三丈,台上覆以草席遮风。

  最开始的时候曹军还在兴高采烈的指指点点,毕竟这些高台距离又远,又没有安装什么投石车弩车,根本威胁不到城头,但是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赵云亲自派遣了一些擅长骂阵的兵卒,来指点士族子弟如何调整呼吸、控制音调,让他们如何发声…

  这一点,胡人骑兵似乎有些格外的擅长。

  崔林等人起初生疏,但经过反复操练,渐入佳境。

  十月十五,月圆之夜。

  邺城北城之外,突然响起阵阵熟悉的冀州民谣。

  起初只是零星几声,到了后面就渐渐汇成洪流…

  漳水清,漳水长,我家就在漳水旁…

  娘望儿归,妻盼夫还…

  却为他乡人,守城送性命…

  歌声悠扬而哀戚,在夜风中飘荡,仿佛带着漳水畔的泥土气息。

  月光洒在城头上,映出守城士卒们模糊的身影,许多人侧耳倾听,脸上浮现出追忆之色。

  邺城北城之中,很多兵卒都是冀州本地之人,听到这些熟悉的乡音,不少人开始骚动。

  一个年轻士卒忍不住叫了出来,那是我家乡的小调…我娘最爱唱…

  他眼眶微红,声音哽咽,想起离家时母亲在村口哼唱此曲的情景。

  当然,最后小调最后一句已经被改变了,原本是游子归乡的,现在被改成了为外乡人守城。

  彼娘婢之!守城军官厉声呵斥,不许听!这是骠骑军的诡计!

  军官是谯沛人,对冀州民谣无动于衷,但他能感觉到周边冀州兵卒眼神当中的变化。

  命令归命令,但是越来越多的士卒开始探头向外张望。

  有人低声交谈:听这调子,像是博陵一带的,我表亲就住那儿…

  另一人叹息:是啊,离家三年了,不知妻儿可还安好。

  第二夜,歌声更加整齐洪亮。

  这次不仅唱民谣,还在歌谣的间隙,会夹杂着劝降的喊话。

  不是骠骑军夹杂着北地,胡里胡气的语气,而是冀州人熟悉的乡音…

  冀州人助冀州人呐!不开城门也是自己人啊!

  骠骑军都说了啊,只抓首恶啊,我们就别给外乡人卖命啦…

  放下兵器,一律免死啊!

  若是取了曹氏军将首级来投,还有功勋呐!

  这些话如同利箭,精准地射入每个冀州籍士卒的心中。

  一名老兵偷偷对同伴低语:咱们在这儿拼死拼活,谯沛人却占着高位,粮食还分得少,这仗打得有什么意思?

  同伴默然点头,然后瞄向了上司所在的位置。

  城头上曹氏夏侯氏的军校,顿时感觉就像是背上多了无形的小刀,后心发寒。

  他们巡视时,能察觉到冀州兵卒投来的目光带着疏离和怨恨。

  一名夏侯姓的校尉怒斥部下:都打起精神!再敢窃窃私语,军法处置!

  但回应他的只有沉默,以及几声压抑的咳嗽。

  陈群很快察觉事态严重。他对曹丕奏报:此计甚毒!以乡情动军心,以利害分将士。若任其发展,军心必溃!

  曹丕说道:可否将北城冀州兵调往他处?南城?

  陈群苦笑道,不可。

  曹丕先是疑惑,但是很快明白过来,那么…为之奈何?

  陈群沉默片刻,只能让冀州兵多集中在军营之内,派遣其多做白日值守,到了夜间,则让中领军中护军值守四门,加强宵禁…

  夜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万一出现什么万一,就不好收场了。

  比如后世某18某11,大多数就是夜间开始首卖,然后凌晨就发货…

  曹丕面色阴沉:可否令士卒塞耳?

  陈群再次苦笑,塞耳易,塞心难。这些士卒的父母妻儿多在冀州,岂是塞耳就能忘却的?

  陈群顿了顿,又道:为今之计,唯有严控言论,再图分化。

  曹丕只能是点了点头。

  现在,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

  可是还没等陈群将守城军校将领完全调动安置好,在第三日清晨,发生了一件更严重的事。

  守北城的一名都尉,正是博陵崔氏子弟。他在巡视城防时,突然听到城下传来熟悉的声音:季长兄!我是崔林啊!家族长老有言,崔氏子弟当护冀州!莫要为外人卖命了!

  崔琥都尉顿时脸色大变,厉声喝令放箭。

  但是很显然,射出去的箭矢,不仅是射程不够,而且也毫无力度,只是歪歪斜斜,稀稀拉拉的落在城外的土地上。

  当日,崔都尉就被调回军营,没有再在城头上出现过。

  沮鹄见得如此,又是嫉妒又是得意,向赵云表示,都护此策大妙!鹄观城头上已经应对失措,军心涣散了!只可惜未见沮氏军校,否则鹄定是能说其弃暗投明!

  吹牛么,谁不会啊?

  沮鹄是真没见到有沮氏将领军校才这么说的…

  赵云也不以为意,反而提醒道:要小心曹军夜袭。陈长文多智谋,必会反扑。尔等需谨慎,莫要轻敌。

  果然,当夜子时,邺城南门突然开启,一支曹军部队杀出,直扑最近的高台。

  这支部队多为谯沛精锐,盔甲鲜明,气势汹汹,意图一举摧毁赵云的这些宣传据点,以及在高台上的这些冀州佬。

  只不过么,赵云要打北城,要先上土塬,然后再仰攻高墙,反过来也是如此,邺城北城兵卒想要打赵云,也要先让兵卒可以冲下土塬…

  赵云早有准备,埋伏在侧的骠骑骑兵见到曹军异动,便是立即迎战,将来敌击退。

  交锋中,骠骑军以弓弩远射,辅以轻骑迂回包抄,曹军伤亡二百余人,仅存数十仓皇退回。

  一名骠骑校尉大笑:曹军技穷矣!

  一时之间,高台上下,便是齐声欢笑,而邺城城头则是鸦雀无声。

  这场小规模交锋后,城外的乡音攻势变得更加猛烈。

  现在不仅是唱歌劝降,更有士族子弟直接到了城下一箭之地外进行喊话。

  守城的兄弟们!可知昨日出战的曹军部队,为何多是谯沛人士?可见曹氏根本不信任我们冀州人!

  他们吃细粮,我们啃树皮!他们住暖帐,我们守寒城!这算什么道理?

  我们在这城头流血!他们在女人肚皮上流汗!就想想,值不值?!

  这些话,如同一根根的毒刺,深深扎进守城士卒心中。

  不理会,就越发的糜烂,但是如果辟谣,又有人会说是欲盖弥彰。

  一名冀州籍什长私下对部下抱怨,听闻丞相府夜夜笙歌,搂着美女睡觉,咱们却在这儿挨饿受冻,这仗打来有什么意思?

  这其实是假的…

  不管是曹丕,还是陈群,都想要表示,他娘的都到了这时候,有谁会有心思天天搞女人?

  可没有用的…

  普通百姓兵卒就相信这个。

  对于普通的百姓兵卒来说,政治权柄上的东西太遥远了,吃美食搞美女反而是他们贫瘠的思维里面所能想象得到的最高享受…

  所以即便是曹丕陈群几乎十二时辰都出现在办公场所,还是会有百姓兵卒怀疑那桌案之下是不是会趴着某个美姬。

  一名老卒信誓旦旦:我亲眼见过送美酒入府,定是犒劳谯沛将领的!

  便是又有人附和,就是,我听说丞相府内都是美女!那谁每天晚上都要搞三个!

  啧啧…

  渐渐地,城头上的冀州籍士卒开始消极怠战。

  有人偷偷在箭矢上绑布条,射向城外。

  陈群见状便是设计,也令人用布条射往城外进行诱敌,试图搅扰,并且引诱赵云上钩,甚至一度射出了明日我守北门,愿为内应等字样。

  然而次日陈群在北门设伏,打开了外城门想要伏击一部分骠骑兵,可赵云没有上当。

  赵云对部下分析道:此乃陈长文反计尔,城中内应之事,未必可信,我等当以静制动。

  陈群不知道赵云是怎么想的,但是他现在知道再不控制邺城内的某些人的胡思乱想,他就快完蛋了,邺城也快完蛋了!

  和南城那些底层的百姓民众不同,北城之中的某些人是真的知道一些事情的!

  真的懂要害和破绽究竟在什么地方!

  流言,永远都比曹丕陈群的对策要快一步。

  陈群和曹丕还没做出下一步的举措,

  北城就开始流传一个新的消息…

  曹军准备清洗冀州籍将领,将所有要害岗位都换上谯沛亲信。

  虽然陈群极力辟谣,但猜疑的种子已经播下。

  几名冀州籍文吏在官廨角落之中低语:听闻某人曾言,冀州人不可信,须尽数替换。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然后陈群下令的某些调动,竟成了铁证…

  秋风愈发凛冽,卷动着撕扯着邺城城头上的曹军旗帜。

  骠骑军连日来的香气侵袭和乡音攻势,如同两把无形的利刃,正在一点点的,南北合力绞杀这座雄城内部本就脆弱的纽带。

  冀州派与豫州派,这两个自袁绍时代起便明争暗斗的集团,在外部压力下,其矛盾正以惊人的速度激化。

  袁绍当年囊括冀州之后,也是一度麾下谋士如云,不过在那个时候起,就隐隐的分为两派,双方在立嗣、战略等重大问题上屡有争执。

  曹操取冀州后,虽尽力调和,然其政权核心仍以谯沛故旧及颍川士人为骨干。

  冀州士族如崔琰、李孚等,虽有名位,实权有限,积怨日久。这种因地域、利益、亲疏而形成的派系隔阂,在承平时期尚可维系,一旦遭遇如骠骑围城这般巨大压力,便再难掩饰。城外的乡音民谣,声声句句,皆在提醒每一个冀州籍的兵卒、官吏,他们与城北核心区域的那些外乡人并非一体。

  陈群无奈,只能再饮鸩酒,他加强了城内言论管控,依据其与曹丕精心制定的《邺城守御令》中惑乱军心者斩的律令,连续处置了数十名私下传播流言的兵士和低级吏员。

  杀人,有用,但是很快就有了反弹,因为有人发现,被处置斩杀的这些人当中,多为冀州籍…

  于是乎,陈群以严刑峻法弹压,在冀州派看来,正是豫州派清洗异己的明证。

  外乡人不会把冀州人当人!

  北城之中,暗流再次汹涌。

  豫州派更得曹氏重用,或者说某个派别占据高位之后打压其他派别,这事情是现在才有么?

  显然不是。

  这问题是上面不知道么?

  也显然不是。

  可为什么这个时候才被人捅了出来?

  难道说这个时候捅出来后,上面就会看到,就会处理了么?

  显然也同样不可能。

  于是在南城,沉寂数日后,再度爆发了规模更大的骚乱。

  这一次,乱民似乎更有组织,不仅冲击坊正管理的粮仓,更有明确目标地攻击了几处由豫州籍官吏负责的工坊、衙署。

  混乱中,有人高喊:赶走外乡人,开城迎骠骑!

  尽管陈群迅速调派北城精锐再次将其镇压,但此次暴动,时机拿捏精准,目标选择清晰,绝非昔日那些只为求食的乌合之众所为…

  更让陈群心惊的是,巡城兵士连续截获了多封以箭矢射入城内的箭书。

  这些箭书所写的内容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和煽动性,直指城中某些豫州籍官员的劣迹。

  陈群意识到,城内部至少有人出卖了详细的官员名单。

  当陈群调派自己亲信去调查一名可能涉嫌通敌的冀州籍军侯时,却遭到了该部士卒的激烈抵抗。虽然最终镇压下去,但过程中死伤十数人,造成了北城前所未有的武装对峙。

  那名军侯在拒捕时悲愤怒吼:今日尔等又要故技重施,屠戮我冀州子弟吗?!

  面对骤然升级的内部冲突,曹丕与陈群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分镇要害,以稳局势。

  陈群亲自带着部分精锐甲士,进驻北城军营核心区域,名为督师,实为弹压,防止大规模的兵变发生。而曹丕则坐镇丞相府,牢牢控制兵符印信,并由夏侯氏、曹氏亲族子弟率领最可靠的部队护卫,确保权力核心不失。同时忍痛给出重金,收买人心。

  也确实有一部分冀州兵卒军校在收到了重金高职后,重新摆到在地,口称忠诚。

  此举表面上似乎稳定了局面,陈群镇住了军营,曹丕守住了中枢。

  但在那些心怀异志的冀州派人士眼中,这却暴露了一个致命的弱点。

  陈群与曹丕,这两个维系邺城防御的核心人物,被生生割裂开了。

  在北城军营,陈群的坐镇如同试图压住火山口的喷涌,但是他带来的豫州籍亲兵却与军营中的冀州籍士卒互相敌视,摩擦不断。

  一次小小的口角,演变成数十人的械斗。

  陈群虽以雷霆手段处置了挑头者,但军营中的对立情绪却愈演愈烈,又是流传起了欲尽诛冀州兵的谣言。

  这种谣言根本没有任何的可信程度,但是偏偏很多冀州兵卒都相信了,并且信誓旦旦的说是亲耳听见有这样的上司号令,陈群就是要来做这件事情的…

  这些谣言显然没有多少真实性,可问题是这和之前南城爆发的骚乱暴动完全不一样,现在的邺城,这座曾象征着河北霸业的雄城,似乎到处都是裂痕,到处都无法弥补。

  陈群他精通律法,善于谋划,可以制定出完美的《守御令》,可以识破敌人的诡计,却难以弥合当下出现的人心裂痕。

  城外的传来冀州乡谣依旧刺耳,城内的暗流则是汹涌澎湃。

  陈群疲惫地揉了揉额角,望向帐外摇曳的火光,心中涌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他必须想出办法来进行反制!

  否则…

  肯定会出大问题的…

  1秒:m.biqudv.cc

哎呦文学网    诡三国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