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三三二五章 残言曦策

  随机推荐:

  “我也知道不能多用。”

  “毕竟,救灾的事情,是需要官府做的,是需要帝国做的,我若为之,无异于越俎代庖。”

  “只不过,这里实在是城池之力难以到达之地。”

  “也是这一次的灾情太大了。”

  “不然,不至于有这个局面。”

  “我觉还是官府太无力了,太蠢笨了,反应太慢了,都过去这些日子了,赈灾救灾的事情都没有做多少。”

  “反观关中之地,也有过一些水灾、旱灾,似乎就快上很多。”

  “天明兄长,你有没有好的法子?”

  于天明兄长所言,阳滋点了点小脑袋,一些道理自己还是明白的。

  这种法子自然难以大用。

  不只是因为鸿鹄它们的特殊,而是自己的身份,而是另外的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都是该帝国和官府所为的,自己做了,它们做什么?帝国让官员牧民一方,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力量落下的!

  是希望他们可以将事情做好的。

  结果,这一次他们没有做好。

  阳滋觉那些人没有做好。

  水灾都有一二十日了,官府的人在做什么?

  虽有力量,尚未铺陈开来,自己跨乘鸿鹄一观,眼下官府之力只能通达方便触及的地方。

  城池四周。

  道路可至之地。

  还有一些勉强可以前往的地方。

  另外一些地方,就难了。

  是以,自己有些忍不住,便是让鸿鹄它们亲自携带一些吃食用度之物前来。

  “中原之地的治灾、救灾之所以有些缓慢。”

  “和这里的官员自然有关联。”

  “千百年来,诸国并起,每一个诸侯国的治灾都不一样,官员在一个地方长了,容易受到影响。”

  “除非秦国统御诸夏数十年后,以时间之力,将那些冲刷干净。”

  “除了官府之外,则是官府外面的一些力量,还是刚才提及的,千百年来的风华所影响。”

  “面对灾情,每个地方的处理应对之法不一样。”

  “关中之地,沐浴秦法百多年,许多事情自然看上去快了很多,这里相对缓慢一些。”

  “治灾的法子…大同小异。”

  “欲要让这里的治灾快一些,最直接的法子,便是人手多一些。”

  “让官府的人手多一些。”

  “让官府可以调动的力量多一些。”

  “王离率兵巡视中原之地,五万大军若是可以携带一些粮草赈灾,助力不会小。”

  “然,那个法子太难。”

  “从别的地方调来一些力量,或可为用。”

  “这场灾情很大,雨势停下,官府可以通达各处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将灾情造成的隐患抚平。”

  “那也是需要人手!”

  “雨停之后,许多粮草之物,反倒不会缺少了。”

  灾情如此,从未见过。

  天明观之,心中多不忍。

  曾在陆丰之地为县令十年,在那里为官,自己所望麾下黔首庶民皆安居乐业。

  皆和和顺顺的。

  十年的时间,陆丰没有什么特大的灾情。

  就是有一些时候雨水太多了一些,水灾有一些,好在距离海域很近,那段时间,特意修建了几条通达海域的大沟渠,才缓解很多。

  如今。

  自己虽不在陆丰了,有那些沟渠在,只要不是突然间降临很多很多雨水,那些沟渠都可以承载的。

  中原之地,这里的水利沟渠也有很多很多。

  奈何。

  面对寻常水灾有用处,面对这等水灾…大都无用。

  一些乡里村落在当初选址定下的时候,定然也有思忖万一有水灾了怎么办?

  故而,都会选择地势稍高,且相对远离河岸一段距离。

  目下而观,那些选择也都没了用处。

  鸿鹄它们将这么多的吃食取用之物送来,那些人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对于这场水灾而言,只是一个开始。

  村落的重建。

  田亩的梳理。

  沟渠的疏通。

  户籍的整理。

  一桩桩,一件件,非小事。

  在陆丰,都曾经历。

  中原的水灾虽大,采取的法子都差不多,只是一时间超出中原诸多郡县承受的最大力量了。

  欲要快速解决,唯有增加中原诸多郡县调动的力量,将水灾之力囊括其中。

  “快速解决这里的灾情,需要大量人手?”

  “从周边郡县调人如何?”

  天明兄长的建议,可用。

  若是不理会治灾的时间,估计都能数月,乃至于半年、一年,那如何可行?

  自己所想是希望看到中原之地的灾民在帝国新岁之前都能同先前一样的。

  虽难,不去做做如何知道是否可以做到?

  试一试总归无碍的。

  调人?

  王离将军的五万大军?

  那个不能动,起码不能轻易动。

  倘若五万大军参与治灾,偏偏这个时候,有一些郡县不稳呢?后果就更加麻烦了。

  治灾,首要稳定。

  首要中原诸郡县无大事发生。

  在安稳的根基上,才能做诸般事。

  让更多的人前来?

  周围郡县?

  似乎可行!

  “短时间可以,长时间就不行了。”

  “一处处郡县的人,都是有固定职责的。”

  天明摇摇头。

  如陆丰之地,一个个行署都有专门的人,可以短时间抽调一些,可不影响县域之事。

  时间长了,就不好说了。

  “从没有受灾的地方,征调民夫之力前来,应该可用!”

  残剑也说了一句。

  无关秦国,这场灾情太大了,受灾的人太多太多,若能早日将灾情抚平,上佳之事。

  无论如何,那些庶民百姓是无罪无过的。

  “征调没有受灾地方的民夫?”

  “这个好像可以。”

  “残剑大侠,果然聪明!”

  清眸生辉,阳滋面生喜意,双手拍合,看向残剑大侠,再次点了点小脑袋。

  这个法子可行。

  飞雪则是白了身边的师兄一眼,数息之后,又瞪了师兄一眼,就显着师兄了?

  就显着师兄聪明了?

  好端端为这件事出什么主意。

  多鲜言少语的召水只是端量着四周,这里是一处小山丘,绿意已经不在了。

  一处处灌木丛林都光秃秃的,上面的东西怕是…,对于灾情,这些年来也了解过一些。

  这里的人远离城池,没有供给,随身携带的东西吃完了,也只好吃这些。

  临近的水域或有鱼虾,不会多,还会耗费很多力气,会让人更加饿,除非是一些大泽之地,那里的鱼虾会相对多一些。

  找到吃食的可能性也会大一些。

  那些人身上的衣裳多破烂不堪,无论男女都差不多,头发多有散乱,肌肤多有黝黑。

  一些小孩子…身上更是没有什么衣裳,赤足的站在四周,大都是骨瘦如柴,唯有一双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亮光。

  此刻更为明亮,盯着一大堆的粮食,还有其它许多可食之物,待会他们就能好好吃一顿。

  学着周围的大人们,跪在大地上,说着各种各样的话语,时而还伴有仰天的吼叫,以为心中的激动…。

  灾情!

  中原的水灾很大。

  雅湖小筑周围,师尊也有命人将许多粮草取出,赈济灾民,以为那些人活命。

  中原诸郡之地,很大。

  欲要彻底解决,师尊也难。

  可以送来大量的粮食,让那些人不至于饿死,另外的一些事情就难了,这些人…多可怜。

  水灾之下,无能为力。

  也无路可走了。

  也没有粮食可吃了。

  附近可吃的都吃光了。

  连日来,也有在一些地方见到更为残忍、不堪入目的景象,那里更为偏远,水灾之下,也是无法。

  人命,都是寻常。

  活不下去的时候,一切可食。

  中原诸郡之地,范围来看,囊括先前的赵国、韩国、魏国之地,沿着大河以东,都能到达齐鲁之地。

  以西,都距离三川郡洛邑不远了。

  这样大的灾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自己…心中也不知道是否该出力,是否该尽一份力。

  这里不是燕国。

  也非三晋之国。

  而是秦国。

  四周的那些人多无辜,多无助,多令人想要有一些力量落下,自己…难为。

  也做不了什么。

  心绪驳杂,心绪难定。

  也许,事情本就和自己无关,都可袖手旁观,多了一些心思,一些事多不一样了。

  天明师兄。

  他的心…是明晰的,是希望于这些人有力的,是希望可以好好帮助这些人的。

  是自己认识的天明师兄。

  当年的他,是这样。

  如今,还是如此。

  “阳滋姐姐,我觉还可以将两大学宫的一些人征调前来!”

  “听父亲和皇伯说过,近年来,两大学宫有一些人剩余,并没有很好的安排。”

  “咸阳的时候,父亲和皇伯就有商议变革两大学宫的入仕宦之法。”

  “好像有成了,要多一些考核之力。”

  “如今这样大的水灾,我觉就是一个机会,若是有心,自当调来这里历练一番。”

  “有所得,为上通过考核,可以做官。”

  “若无所得,就难了,就继续历练吧。”

  “残剑大侠所言可以征调一些民夫为用,那些人来了,也需有一些帝国之人给予掌控调遣。”

  “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如此,相辅官府之力,中原水灾治理的就快了。”

  “另外,阳滋姐姐你这一次关中筹集的各种粮草物资很多很多,也需要一些可用之人。”

  “涉及中原诸郡,少府和国府提供的人手不足够。”

  “若是加上两大学宫的人,人手就够了。”

  “还能够省却别的一些麻烦。”

  轻抚手腕上的碧玉镯,目视鸿鹄它们离去的方向,曦儿也说着一些提议,残剑大侠的征调民夫…可用。

  自己则是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些事。

  帝国新岁前后,两大学宫又要有毕业之人了,这个时候刚好可以对那些人有些历练。

  抽调一些为用。

  正好!

  “两大学宫的学员?”

  “曦儿,你别说,我觉也是可行。”

  “在咸阳这些年,两大学宫我还是了解一些,那些人才学都不差的,所学也都是不错的。”

  “就是没有经过什么历练。”

  “你之意,调两大学宫的人前来中原水灾之地为历练之所,有进益了,可以优秀毕业,可以做官。”

  “两大学宫!”

  “那两个地方,本公主还真调动不了,除非…除非国府那边给予批文。”

  “国府太慢。”

  “父皇直接同意也行。”

  “残剑大侠,天明兄长,你们说呢?”

  自己正需要法子呢,曦儿来了一个?

  细细听着曦儿所言,阳滋面上笑意更胜,忍不住抬手拍了一下小丫头的肩头。

  还真是聪明。

  曦儿的脑袋就是好使,自己…就差了一些。

  自己和曦儿没啥区别,曦儿聪明就是自己聪明,这个法子也是可行,就是施为起来有些麻烦。

  大可能要自己亲自前往父皇那里了。

  关于两大学宫学员的事情,自己也有耳闻的,这些年来,两大学宫的毕业人数每一岁加起来有一两千以上。

  以前的时候,只要毕业,只要合格,就能做官,很简单的。

  直接就可分派帝国郡县之中为用。

  近年来,不太行了。

  位置越来越少,毕业的人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于还多了一些,前段时间还听母亲说乌孙和箕子朝鲜被拿下,对两大学宫是好事。

  却是好事。

  起码可以让两大学宫的一些合适毕业学员有用武之地。

  让他们前来中原之地历练?

  甚好!

  甚好!

  毕竟,两大学宫学的再多,也只是书上的东西,真正落在实处,不一定用得好。

  “两大学宫,可以试试。”

  残剑欲要多言,觉身上一直落在的凌厉目光,无可奈何,师妹还是这样。

  只得简单一眼。

  “两大学宫。”

  “前来中原水灾之地历练,可为。”

  “知易行难,中原走一走,会更有进益。”

  天明自然也是认可。

  两大学宫的名声早已经传遍诸郡之地了,陆丰之地的一些启蒙学员,他们若想要将来做官,最好的选择就是一定要考上两大学宫。

  非两大学宫,欲要做官,机会就少了。

  两大学宫对于各个郡县都有名额,多少不一,南海郡也有,若是没有特定的名额,以南海郡的教导之力,只怕一个都难入。

  听曦儿的意思,两大学宫的入仕宦之法会有变动?多一些考核之力?这个可以有!

  先前的两大学宫,只要毕业,只要不笨,都能做官。

  现在,做官的机会少了,当挑选一番。

  情理之事。

  就是解决起来怕是不易,毕竟两大学宫每一岁毕业的人不少。

  不过,那些事情和自己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单单此法,是可用的。

  学宫的学员历练之后,印证所学,就能看出谁更加适合为官了,看出谁更加擅长做什么。

  有的放矢。

  一个个学员落于合适之地,好处更大。

哎呦文学网    秦时小说家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