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一二七章 羽陵诓语小施计 连池汤浴大会师(下)

  “噗通!”,又有入水声响起。

  对峙的双方同时转头,却见低处的一片池塘里又来了十数名不速之客。

  庆云此时已经与留守的郦道元汇合。

  双方互相道过平安,未做细聊,重色轻友的庆家小哥就径直去看望师姐了。

  师姐嗜睡的后遗症还没有大好,恰好正在补觉。

  庆云悻悻退出帐子正好撞见一乐名人。

  名人见庆云这一身风尘仆仆的样子,锤着他的胸口嫌弃道,

  “堂堂檀君,怎么会搞成这幅模样。

  走,走,走,哥哥带你去松快松快。

  这冰火连池的温泉啊,可是出了名的…

  尤其是男子,一定要去泡一泡。上古传闻,濯之弥坚。

  快,一起去爬山!”

  庆云被名人稀里糊涂的推上了山,眼前出现的名场面足以成为伴他一生的谈资。

  三批人赤条条地在水中对峙,谁都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只能相互估摸着长短。

  一乐名人站在高处,看得真切,他笑着招呼道,

  “别冲动,别冲动,自己人!

  奚日红炎,你们来得好快!

  萧兄,这是我木叶八色部落红色夕阳,奚日家的部队。

  他们是接了我的飞鹰传书,赶来孙吴回合的。”

  萧兄与奚日红炎刚才光着身子互瞪了半天,这时忽然听说是自己人,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彼此抱了个拳,以示歉意。

  低处池中那十几个人听了一乐的说辞,也扯着嗓子喊道,

  “木叶山的兄弟,你们来我孙吴做什么?”

  哎?莫非他们竟是孙吴的人?

  萧锋使了个眼色,一名岳家家将上前答话,

  “下面是孙吴哪位朋友?

  在下岳家岳撼山,这次是专程护送少主人来看望吴老太君的。”

  毕竟敌我未明,岳撼山并未把黄龙府的近况和盘托出。

  但对方为首的那名少年看上去却异常兴奋,

  “什么?惊飞来了?

  我上次见他的时候,他还在襁褓里呢。

  这么些年了,他应该长得比绵羊还高了吧!他在哪里?”

  那少年兴奋地叫嚷着,发现岳撼山仍然施全礼等他的回答,这才醒悟,

  “哦!忘记自我介绍了。

  我叫乞乞傲河鞑,是孙吴童子军的教头。

  部落旧俗,先贤以水立国,所以年满十六岁的男丁都要沐浴洗礼。

  此番我就是带这些孩子来连池洗礼的。”

  “哦,原来是乞乞小将军。”

  “哎,将军什么的,可折煞我了。

  其实我也有汉风名字,乞乞为大,傲河鞑本是棒槌的意思,

  你们叫我大棒槌就好了。”

  “好的,大小将军。”,岳撼山说完,感觉这称呼特别别扭,干脆称又改口称呼道,“好的,大兄弟!哦,不,大教头,大老师…”

  大这个姓氏,无论称呼,都感觉有些别扭。

  三批人马原来都是自己人,大家绷紧的神经,此时都已放松,见岳憾山的窘样,许多人不免戆笑出声。

  百来人干脆挤在了一个池里,相互套起了近乎。

  庆云和一乐名人自然也不能端着,双双解衣下场。

  孙吴的部落从当年吴大帝孙权百舟济海派船队北上以来,已经在黑水畔这方遗世而独立的角落默默发展了百余年,也吸收了不少周边的部落。

  大棒槌就是本来黑水部落的土著。

  黑水诸部虽然与勿吉同源,但是条件弥艰,在孙吴部落到来前,土著普遍民智未开。

  因此黑水勿吉,又称貊貉,后世所谓靺鞨是美化后的音译。

  当地人则沿用了上古称呼,自谓朱里真(笔者按:上古肃慎,后世女真,皆同词不同音译)。

  在孙吴的带动下,速末水北的这些部落发展非常迅速,从穴居转为室居,从迁徙专为定居,从渔猎转为农耕,织棉麻,缝皮裘,炼铜铁,造百兵,实力非凡。

  因此以高丽之强,也不敢擅渡速末水。

  而今的孙吴部落也沿袭了塞外民族对数字八的崇拜,自孙氏以降,又有周,裴,张,许,贺,虞,全,共计八部,名内八部,以八色旗作别。

  另外由整编友好部落八部,号外八部,以八色镶边旗作别。

  外八部当中以镶黄旗为标识的,便是早年自黄龙府迁徙来的岳氏族人,因为孙岳联姻的关系,得为外八部之长。

  这次参加洗礼的小伙伴里,就有两名来自岳氏部落。

  大棒槌十分健谈,是个自来熟的性子,把孙吴的现状介绍得是明明白白。

  三部大会师,一起返回营盘修整一天,五百岳家军也是分批沐浴解乏。

  大棒槌,奚日红炎等人,与郦道元,岳惊飞,瓠采亭也相互见过了面,共进晚餐。

  到了第二日上路的时候,庆云这才得了机会与郦道元,萧锋交换情报。

  庆云和萧锋两人都没有遭遇锦衲王,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天宗是在通过二皇子图谋高丽,一些部落,诸如羽陵氏已经为天宗所控。

  天宗也许是想假手高丽将白山黑水转化为他们大后方的根据地,所以才会破坏和谈直捣黄龙。

  所以当务之急,是由朝廷出面为高丽太子正名,保证太子即位的合法性,避免高丽完全陷入天宗掌控。

  而在当地,则需要团结周边部落,建立大联盟,与高丽抗衡。

  黄龙一破,能担此任的,唯有孙吴。

  郦道元一向雷厉风行,立刻在车中拟函,拜托一乐名人以飞鹰传信,上书请求魏王册封高丽太子。

  昨日大棒槌已经派人连夜赶回部落,将岳家少主来访的消息通知了族长孙大圣。

  岳惊飞的母亲孙尚香,是老族长最喜爱的女儿。

  之可惜惊飞生于冬月,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分娩是一道鬼门关,更何况是在北国冬月。

  孙尚香没有熬过这一劫,让老族长悲痛不已。

  他将对亡女的思念全部都转移到了外孙身上。

  只可惜孙吴与黄龙路途遥远,除了惊飞周岁时岳东鹏曾经带着他来过部落一次,老族长的舐犊之情便无可寄托,只能时常委托商队捎些新奇玩意到黄龙府聊以慰怀。

  这次他听说岳惊飞回来,欣喜若狂,忙通知亲友,出寨十里相接。

  孙大圣能将孙吴一族在穷山恶水中带出今日局面,自然也非碌碌之辈,他见岳氏一干家将簇着岳惊飞和几名号称魏使的外人来奔,却独不见岳东鹏,他便已心知不妙。

  借着打招呼的机会,他将岳撼山搂在怀里,悄悄在他耳边问道,“怎么回事?岳帅呢?”

  》》》》》敲黑板时间《《《《《

  肃慎,朱里真,女真的对音都是JurchenJušen,契丹语的读法是dʒuuldʒi,在东北民族史上,还算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民族体系。

  靺鞨,既貊貉,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贬称。

  对于这个族群的分类,一向是以地理来划分的。

  比如唐代分黑水,白山,粟末(速末水松花江),安车骨(安车骨水);辽代分北女直,南女直,长白山女直,鸭绿江女直,黄龙府女直等等;到了明代,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野人女真)等。

  其中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就是松花江下游的女真部,在明代都属于生女真,未开化女真。但是早在公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一支粟末靺鞨的部落统一了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及鸭绿江地区,建立了官制完整,五都完备的国家机构,在东北的势力甚至一度压制高丽成为千里大国。这个国家就是渤海国。

  渤海国的存在,可谓是一个奇迹,就像是发现于非洲丛林里的高级文明。

  当时的粟末靺鞨是受到了哪一个文明部落的影响,将这边不毛之地改造成城邦制的国土呢?这就是本作对于东吴部落设定的另一个历史溯源。

  渤海国国主以大为氏,大祚荣,大武艺都是一代明君。据说这个大氏是大祚荣自己取的,他的父亲叫乞乞仲象,又称大仲象。叔叔叫大仲马(这句是输入错误,请无视)。本文中所谓乞乞称大,就是根据这个典故来的。棒槌,满语orhoda,既傲河鞑。很多人说棒槌这个词来自满语,是满清以后才有的称呼,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文中出现的冰火连池,大概可以比定为今日东北的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现在多冷泉,间或有几处温泉,不过因为是死火山泉,泉水温度还是较正常泉水为高,是冬日不冻泉。但是在当时,五大连池还是半休眠的火山,地热更加活跃,温泉比例也会更高些。大型连池也未必有五个,就像长白山的天池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一样(天池是公元一千年前后,庆云梦中目睹的那场大爆发的产物)。

  笔者之前讲过,古代的地理水文与今日有很大不同。而且着重讲解了黄河的河道变迁。其实除了江河淮济这四渎的说法,在更早以前,还有江河淮汉之说。

  汉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条神话河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比黄河更有资格称作华夏民族母亲河。汉水和黄河一样,上古都是无定河,所以湖北的水患尤其难测。三国时期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就曾经因为汉水暴溢,七军皆没,为其后关羽,荆州叛军,陆浑戎合力发动反曹包围网,逆袭许郊,威震华夏创造了条件。

  现在国人对于汉水文化的关注非常少,这是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汉代蔡邕的《汉津赋》称: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披厚土而载形。登源自乎嶓冢,引漾澧而东征。

  汉水,在天文上的对标是银河。天汉与汉水是二而一的概念。汉水的源头在嶓冢,是中国古代地理重要分水岭。古人认为,嶓冢以东的河流万折必东,都是东流入海的;而以西的河流则千回无东,向啥方向走的都有。嶓冢属天水,天水得名便因天河倒泻,天河倒泻成的这条河就是汉水。

  汉水,又称漾水,沔水,襄水,夏水。漾水是汉水上游,夏代称养水,也就是文明发生之地。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汉水的下游在禹贡称夏水,今汉水入长江口仍称夏口。可见汉水与夏文化的关系。现在蟠龙城考古大发现被定义为商之南下…其实有些草率,也缺乏证据。

  沔通湎,指的是汉水在今十堰附近,河水最深的那一段。我们前文说过,汉水无定,在历代的记载上流域稍有出入,后文会举详证。许多不明所以的文人,经尝会有沔水与夏水之辨,其实通过字意来解决就可以了。

  关于襄水,学术界历来也有些争议。《十道志》曰:涑水,亦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襄上也。今土人呼为涑水,上流亦呼为襄。

  由此可见,荆楚之地襄水是山中悬河的美称。荆楚之地最大的悬河就是武当山中流下来的汉水。襄阳也是枕于汉水之阳而得名,所以襄阳就是汉水。

  至于有人引用中庐县有“涑水”,认为襄水是襄阳附近某条支流。其实这里的涑水,是从荆楚本意,指一条悬河,不应与襄水概念等同。至于应劭以西为阳,认为襄阳城西之水为襄水,也是禁不起考证的结论。

  这里分说襄水,是为了有空的时候为大家分说一下诸葛故居的襄阳南阳之辨。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由于汉水的改道和汉末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我们暂且放一放。

  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讲汉与夏的关系。

  在汉中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大的姒姓部落。大家应该都知道,夏王族姒姓,这个方国是夏王族,大禹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封在了这里,定名褒国。同时在上庸这个地方,又有一个大国庸国。因为庸国在春秋时期控制了汉水流域,所以很多人认为,庸国灭了褒国。其实不然,庸国很可能就是褒国。

  首先,庸国,是武王灭商,牧誓八国之首,是实力非常强大的大国。这牧誓八国分别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见《尚书·牧誓》。八国均为西南大国。而褒国,作为占据西南最富庶之地的国度,居然没有出兵。但是褒国又是和周王朝通婚的,最出名的就是一笑倾国的褒姒。这是什么原因?难道褒国另有功劳?武王灭商后,蜀、羌等部爵不过子,唯有庸国是伯爵,也是唯一一个非姬姓伯爵。(庸国受封在周建立前,国君并非周王族,因此非姬姓)这又是为什么?会不会因为庸国属于外戚?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汉水(夏水)仍在姒姓方国的控制之下,以庸国的名义参加了武王伐商之战,受封伯爵管理汉江流域,直到被楚国所灭。

  汉水流域部落,是夏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代相对独立的方国;是周王灭商的重要盟友。后来,汉水又成为刘邦龙兴之地。

  从夏水到汉水的演变,贯穿了中华整个上古史。汉水,无愧天河倒灌而成,有神佑之河的美名。

  请:m.shuquge

哎呦文学网    兰若蝉声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