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505章 一号工程(下)

  “我不准备动用现有的公司力量。”

  成永兴摇了摇头。

  “那是要再向学校求援了?”

  一号工程,这又是一次《全彩工程》级别的大项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次的全彩工程,工大差不多动员了全校的力量支援,这次呢?

  工大现在不要说支援晶圆了,连全彩这种级别的项目都支持不起了。

  “不是。这次的晶圆项目,我准备把它放在城。相关力量,我也会重新组织。”

  这个事,成永兴也是想了很久。晶圆放到冰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冰城并没有晶圆产业所需要的人员和技术。一个学校的力量,终归还是有限度的。

  虽然光电作弊式的异军突起,但还是掩饰不了底蕴不足的问题。

  新生的工大半导体系,已经支撑了led,和lcd两个产业。不论是人力,还是技术,都已经走到了极限。

  再寻找一个新的依托,就是最好的办法。

  而城则不同,城在半导体,尤其是科研领域,有几个单位能够帮上大忙。

  光机所,这个不用提了。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单位,就是光机学院。这间学校的专业设置,差不多就是为了晶圆准备的。

  最重要的一个是林大。

  林大的半导体系成立非常早,它在1959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系》。

  这个系在1960年的时候,就自办元器件工厂,用于实习并生产集成电路。

  在这个时期,它的实力,比工大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其下属的专业设置也是异常完整,包括了电子学,半导体化学,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等一批具有硕士和博士资格的强势专业。

  在这个年代,东三省工业基础,技术基础之雄厚,简直难以想象。

  冰城,城,奉天,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支撑一片天空。

  可惜的是,此时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思路就是全盘引进。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减少。这些力量,最后全部荒废。

  由于东三省以及城经济的渐衰落,地方财政养不起这么多国家级高校。

  林大,林工大,白求恩医大,邮电学院,地质学院,总共五所国家级大学,于2000年被迫合并,成立了新林大。

  即使是这么多大学合并在一起,仍然无法解决经费问题,只能靠举债度,最后成了国内首家资不抵债的高校,轰动一时。

  林大半导体系的实力,与林大一样,由于缺乏经费及没有产业环境的支撑,渐衰落,最后连冰城工大都比不过了,实在是可惜。

  “那叫我来做什么?这个一号工程跟我没有关系啊!”

  白学成有点迷惑了。如果谈2代线的事,其实去全彩公司去谈更妥当一点。

  “这里有两个事,跟全彩有关系,都需要你的支持。为什么把一号线,迁移到城,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希望通过这条lcd产线,培养和培育相关的产业工人。”

  一个晶圆厂,不是建成就可以投产的。相关的技术人员,也都需要培养。而培养半导体生产线产业工人的最好办法,无疑是通过lcd产线来进行了。

  “第二个,就是资金。我准备把《全彩科技》的设备采购权利,收回到《光电设备》手里。通过《全彩科技》的设备采购款,来为晶圆产业输血。”

  随着lcd产业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产线的逐步量产,慢慢的,它就有了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比盈利能力更重要的则是它的融资能力。

  由于《全彩科技》的独有技术,吸引投资人比较方便。像2,3,4,三条产线,主要资金都是外部投资人的资金。那么从这里揩油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思路有点像当初的智商税。

  随着tftlcd市场的打开,tftlcd的产能,也会迎来一个全面爆发的过程。

  在原来的历史上,到94年底,世界上兴建了21条tftlcd产线,它的产能总数,高达每个月63万片。其中新增的产能,是54万片。

  这个市场空白的绝大多数,都需要《全彩科技》去填补。以现在的2号线为参照,哪怕其良率为100,双班制生产,也需要54条新线!而每条线的设备采购款,高达1.5亿人民币。

  由于lcd产能爆发引起的半导体设备采购款项,就高达了80亿人民币!这还是不考虑2代线的造价更高等因素的保守估计。

  晶圆产业的投资,就要着落在这里了。

  “一号工程,有没有具体目标啊?”

  “初步的思路,是在9394年间,建设一个2微米的小型晶圆厂,然后通过技术进步,逐步升级到1微米进程。”

  叶静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最后选定了lele路线作为光电下一步技术演进方向。

  《多图案技术》在这个时代,其难度比纳米时代,小得不是一点半点。小数点后少了两个零的精度,导致在纳米时代,大家最头痛的衍,对准等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lele与samp相比,各有千秋。lele的主要弊端,是它有分图片校准的问题。

  samp是一种自校准技术,所以在初期,它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但它只适用于对称图形,适用面很窄。

  它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这也是intel在14nm先拔头筹,但在10nm迟迟无法通关的主要原因。相信intel最后也会走到lele这条道路上。

  晶圆厂的投资,也跟产能,晶圆尺寸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个晶圆厂的核心目的,就是验证《多图案技术》技术在实际生产线上的应用。没有必要搞得过于庞大。这条产线的设计技术目标,只有2微米,3寸晶圆,月产万片而已。

  至于这条产线的工艺设计,成永兴就不准插手了,毕竟这种级别的晶圆,国内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然后在9596年,再建一条正式线。它的技术指标,瞄准的是0.5微米。”

  其实在成永兴心中,真正瞄准的是0.微米。

  96年又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随着台海危机,中美关系迅速恶化。《瓦森纳协定》拉开了对中国长达数十年技术压制的序幕。可以想象吗?中国实际上是跟伊朗和朝鲜,一个待遇的!

  如果光电系的晶圆产业,能够在9596实现对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彻底反超,谁对谁封锁技术还不一定呢。

  多重图案技术的保密,相比odf还是容易一些,因为它没有新的设备。至少,它不会被一张照片给泄密。

  光电晶圆,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以高于世界水平一代,到两代的芯片,可以把其它国家的晶圆产业升级,全部打停!

  一如昨天的led,今天的lcd。

  最不济,双方有了坐下来谈的本钱。

  制裁就是这个样子,你造不出来的东西,我不卖给你。你能造出来的,运的意义何在呢?所以,光电自的体量虽小,但它为国家打开的是广阔的大门。

  台海危机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中国复关谈判彻底搁置。这一波的制裁,持续了5年,直到2001年,复关也变成了入关。

  复关和入关,看起来只差了一个字,但条件差远了。至少后世一直在吵的,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根本就不成问题。

  反正多重图案,早晚也会被泄露。这个时候,用先进两个世代的晶圆技术,换取复关谈判,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好吧。这个我同意”

  想了一会,白学成还是同意了这个建议。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光电设备》与《全彩科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利益实体。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做出了让步。

  从《光电科研》分家那一天起,他就知道,lcd在成永兴心里已经失宠了。

  led产业,为lcd贡献了起家的第一笔启动资金。现在轮到lcd产业为晶圆产业输血了。

  但这次的谈话,也在他心底里埋下了一丝影。现在红红火火的lcd产业,会不会也面临led一样的命运呢?

哎呦文学网    重生之北国科技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