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架
小说社区
书库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您当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学网>>大汉都护

第一百九十三章 农学家赵过

更新时间:2021-04-10  作者:仙途.cs
大汉都护 第一百九十三章 农学家赵过
“臣会稽郡太守许延寿拜言:

《周易》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绣衣使者之事,陛下能告知与臣,臣甚为感动,然《周易》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臣非以君臣之道向陛下进言,臣斗胆将陛下当成臣的朋友,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陛下进献诤言,此陛下之密事,应当以密事处之,本不该告知与臣。

知人知面不知心,纵然陛下再如何信任于臣,也不应告知于臣。

但既然陛下已经告知与臣,臣定当守口如瓶,不会向其他人透漏。

至于京中局势,先帝在时曾明确指定大将军首席辅政。

先帝一声雄才大略,识人善任,既然令大将军为首席,定是信任大将军之品行、才能。

臣冒昧说一声,陛下乃先帝之子,自然当遵先帝之遗命。

至于会稽情况,奏疏中臣曾言语到了。

此前因为会稽郡世家被臣一扫而空,刚刚从外界通过考试选拔了一批人才……

下一步……”

许延寿针汉昭帝的密信内容,向汉昭帝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当然,尤其是绣衣使者部分,许延寿的身份,本不应该向陛下说的,但是汉昭帝也算是许延寿看着长大的,虽然历史上汉昭帝十几二十几岁便因病就去世了。

但是作为一个玩伴兼启蒙老师,许延寿还是忍不住向汉昭帝说了这些内容。

至于后面,许延寿及时向汉昭帝介绍了一下自己这边的情况,顺便向汉昭帝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许延寿也并未想过向汉昭帝寻求帮助什么的,仅仅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或者说许延寿真的将汉昭帝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倾诉一下自己心中在会稽郡的宏伟蓝图。

当然,在京中,大将军、左将军、御史大夫、丞相等众人的眼皮子地下,许延寿谨小慎微,就算是内心也将汉昭帝当做朋友看待,但是一举一动却也不得不小心。

而此时到了会稽郡,京中的很多事他自然不会参与其中,倒是少了许多掣肘,自然也超然许多。

因此,许延寿对汉昭帝的态度更加自然一些,才有了几分胆量将汉昭帝当成一个挚友,谈了一些在京城决定不敢向汉昭帝说的话。

将信件写完,许延寿审阅了一遍,没发现什么问题存在,这才将信封好,然后双手捧给了那绣衣使者。

“麻烦使者了。”许延寿向远离许延寿站着的那绣衣使者说道。

那绣衣使者冷冷的未说话,但是还是干练的向许延寿拱手行了一礼,双手接过信件,转身便离开了。

选延寿将绣衣使者送出门外,目送绣衣使者上马向着长安的方向离去,这才转身回太守府。

过了正月初五,太守府便正是开始上班了。

许延寿亲自前往官田亲自扶着犁,赶着牛耕作了一段,算是开启了春耕礼,春耕正式开始。

然而今年的春耕却和以前不一样。

此前不是会稽郡的世家倒台了么,原本属于会稽郡诸多世家的天地一下便大多数收归国有了。

太守府当然是不可能耕作过来的,因此许延寿便早早就贴出告示招租,准备将这些耕地租出去。

而且招租许延寿也不和之前似的,定下一亩地收成的几成收归国有,剩下的自己留着。

许延寿竟然整了两套方案:一套方案是按照原来的路子走;另外一套方案就是在平君收成一亩地收成之前,不要租金,在平均收成之后,扣除平均收成,许延寿只要告与平均收成部分的五成,但是有个条件便是一定的得按照官方的要求进行耕种。

说来也是好事,会稽郡因为山高皇帝远,土地兼并可以说相当厉害。

现在会稽郡诸多世家倒台,一下多出来那么多的土地,自然要租出去,原本没有土地的一下也能自己种粮食了。

而且许延寿定下的租金第一套方案也仅要两成的粮食,并且这两成粮食虽然算赋不包含在内,但是许延寿也说了,未来在会稽郡兴修水利,只要服劳役,就可以用上缴的两层粮食租金抵算赋。

并且除非人去世,土地也不收回。

这和白送大家伙儿土地有什么区别?

一下便在会稽郡掀起了租地的狂潮。

然而豪强兼并的土地着实有点多,而且消息传递实在受限太严重了。

仍然还有好多土地租不出去。

并且许延寿虽然鼓励众人利用第二种方案租地,但是众人还是大多数选择第一种种植方案。

选择第二种租地方案的多数属于原本便有一点田地,做人又有点冒险精神的家伙们。

此时太守别驾贾政道向许延寿汇报着:“太守,土地已经租出去七成了,马上就要到播种的时间了,剩下的三成暂时也没有人前来租了。

并且已经租出去的七成土地,人们大多数选择的是第一种方案,选择第二种方案的不足二十户。”

许延寿听此点着头,沉吟了片刻说道:“剩下的三成也别荒着,都是上好的水田,抓一些泥鳅放在水田里面,弄一些鸭子放养。

来年便租出去了。

另外并为分配的那些家伙也算是学友所成了,该让他们干点活了。”

许延寿所说的并为分配的家伙乃是上一次会稽郡选拔属吏价值观的分数比较高,但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分数都不算太高的家伙们。

这些家伙们自然也没几个人选择他们。

索性许延寿对他们进行培训了一段时间,提高一下他们这些家伙的素质水平。

这段时间,许延寿别的啥也没培训,就领着众人学习一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乃是许延寿的增产的秘密之一:他在离开京城之前,专门交代楮侯钱奉国去找搜粟都尉赵过,缠着他写的一些关于代田法、挽耧等他的一些研究。

这家伙乃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农学家:

后世的《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而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因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能为代田,所以又使赵过推广代田法。

所谓代田法代亦称“代田”。汉武帝后期不是颁布了《轮台诏》么,开始越来越重视农耕起立。当时搜粟都尉赵过之前在西北地区搞农业有一套,然后汉武帝就令他为搜粟都尉。

他就根据之前种粮食积累的一些经验,尤其是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具体办法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因此,“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当然赵过推行这些方法也并非一蹴而就就成了的。

甚至可以说现在赵过仍然在稳步推进之中。

此时许延寿曾和赵过同朝为官,对于这位西汉顶级的农学家,许延寿自然十分感兴趣,了解过赵过推行代田法的一些政策。

当时赵过刚刚上任搜粟都尉,但是并未莽撞的便命令人们按照代田法进行种田,而是赵过作了长期准备和细致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全面推广等一系列工作。

搜粟都尉掌管军粮生产,大汉时期的军费,很多时候都是出自内府。

因此属于皇帝的山川水泽、皇庄土地,搜粟都尉都有权力决定如何耕种。

为了稳妥,他先是在皇帝行宫、离宫的空闲地上作生产试验,果然,利用代田法耕种的土地上时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亩可增一斛,一下声势就这么打开了,也让人们相信代田法靠谱,为推广确定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设计和制作了新型配套农具,

这种工具叫做耦犁,两头牛三个人一组进行耕地,效率提高了不是一成两城,为顺利推广代田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现在是试验成果也出了,先进的工具也有了,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自然推广的阻力简直就寥寥无几了。

时机成熟,赵过此时可算事意气奋发准备大干一次,他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内要郡守命令县、乡长官、三老、力田,也就是地方的小农官、有经验的老农学习新型农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艺,为推广代田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这些人作为种子,开始在家田、三辅区域公田上作重点示范、推广,并逐步向边郡居延等地发展。

现如今最后在边城、河东、三辅、太常、弘农等地作已经广泛得到运用了,并取得了成效。

甚至可以说,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不是已经开始使用代田法,就是准备开始使用代田法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首先的一个问题便是贫户缺牛少马,只能用旧农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户而不是贫苦农民。

但是,新事物的存在自然有些缺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耕作方法势必逐渐被淘汰,赵过所创新农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

当然,大汉控制的西域地区也不例外,代田法已经安排上了。上一世许延寿的便涉猎过代田法在西域推广的相关内容。

从在居延所发现的汉简上面,可以看到汉昭帝初年、代田仓的记载,以汉简和史书互相参证,证明史书上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记载,是确实的。从代田仓的建立,也可推断,推行代田法后,粮食得到了增长。

赵过推广代田法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其中与他曾设计、创制和使用了“皆有便巧”的耕、耘、下种田器,并传授了“以人挽犁”和“教民相与庸挽犁”(《汉书·食货志》)等增产措施大有关系。

《汉书·食货志》说:“赵过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

赵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但这些便巧的农具的结构形式、制作方法、操作技术和具体效果等在其他古籍上却难有踪迹可寻。东汉崔寔(shí,音时)《政论》记载,赵过“教民耕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因为它功能多,效率高、沟垄整齐、宽窄划一,深浅均匀,因而为高产低耗创造了条件。我国北方直到建国前,耧在生产上还起着重要作用。

《汉书·食货志》所说的赵过向全国推广用耦犁,二牛三人的办法,使铁犁和牛耕法逐渐普及,在此基础上,东汉时期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后世的犁耕技术奠定了基础。

赵过和他所创造的新农具和新耕作技术,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虽然,又一个农学家在西汉又出现了,那就是汜胜之。

氾胜之,氾水(今山东省曹县北)人,西汉著名农学家。原姓凡,1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大汉都护 第一百九十三章 农学家赵过

上一章  |  大汉都护目录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