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七十章 名将速成

  对于外面的风风雨雨,此时在朱儁书房中的吕煜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当然...

  在吕煜心中,他早知道李儒是不会放过他的了。

  这是雒阳,这是董卓的大本营。

  这是虎穴。

  但同时,这也是得取功名的最好地方。

  富贵险中求。

  若是真的怕死,何必出来争锋天下?

  此时的吕煜,就像是一块海绵一般,疯狂的汲取着朱儁留下来的知识。

  对于战争宝贵的经验。

  朱儁大大小小打了上百场仗,在书房中有记录的只有三场。

  而且这三场笔墨都是很新的,显然是写上去没多少天。

  平定交州、征讨黄巾,击退张燕。

  这是朱儁打过的三场大仗。

  其中征讨黄巾写得最仔细,内容也最多。

  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毕竟征讨黄巾之后,朱儁才威名满天下的。

  黄巾之战,是朱儁的成名战。

  加之这三场战役都是新写,越久的,自然都是记忆越模糊的了。

  譬如交州的那一块,具体的战局都没怎么描述,主要是初起时如何招募家兵,如何训练家兵,如何解决家兵的粮食问题种种琐屑。

  吕煜是先看完前面的交州部分,才去看内容最后的征讨黄巾部分。

  毕竟是成名战。

  朱儁印象深刻。

  不仅仅是从战术分析,甚至还从地理位置分析了黄巾军为什么会失败。

  这是一个新的角度。

  之前吕煜都没有想过的角度。

  每一个字,吕煜都细细端详。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周穷救急、平均财富”为号召,以善道教化百姓,辅以治病救人,势头很大,不过起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被剿灭。

  张角本人是冀州巨鹿人,起义的总指挥部设立在河北南部。

  然而起义主要却发生在河南地区。

  太平道信众号称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

  另外就中平五年,黄巾余部郭泰等于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来看,太平道势力在并州也有分布。

  如果真能在如此广泛的区域内全面开花,东汉朝廷是很难招架的。

  但可惜的是,起义因为叛徒唐周的告密,是提前发动的,这就导致了准备上的不充分。

  因此在武器、盔甲和各种军事物资上就筹备不足难以和官军抗衡。

  青州、徐州的黄巾军是在黄巾起义主波覆灭后才爆发,而荆州、扬州始终没有大规模的黄巾活动。

  冀州西部的太行山脉后来兴起了战斗力惊人的黑山军如果黄巾起义准备充分应当能获得这一批优质兵源。

  河南的黄巾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与河南地区一马平川的平坦地形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种大平原地区信息传播速度高,人员容易集结所以黄巾大起义在河南地区广泛爆发而在青州、幽州、并州这种多山的地区,则并没有明显的活动。

  山地出产更加果劲善战的兵源,同时山中的铜铁矿脉也可用于打造武器盔甲等装备。

  后来黑山军与袁绍缠斗多年也未被彻底消灭,青州黄巾也击杀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并一度打败曹操足以说明这些出自山区的义军战斗力要强于光和七年起义的黄巾大军。

  但青州和太行山区在黄巾大起义时并没有明显活动,因此张角所率领的主要都是来自平原地区的义军。

  幽州也极可说道,因为这里不但多山,又是边区,与胡地相接民风更加果劲,还是著名的产马地。

  如果黄巾起义能够得到幽州信徒的广泛支援那么必然不会仅坚持半年多就告覆灭。

  不过,此前幽州由名臣刘虞担任幽州牧数年治理尚可,阶级矛盾相对较轻;而又有名将公孙瓒镇守太平道信众可能不敢轻动这是一个方面。

  但我们由出身幽州涿郡的刘备在黄巾之乱中立功来看幽州是有黄巾军活动的,但规模较小。

  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作为边地的幽州长期遭受鲜卑、乌桓等胡人的侵扰,人民对胡人同仇敌忾,民族矛盾会掩盖阶级矛盾。

  看着看着,吕煜都要忍不住拍手称快了。

  “老师征讨黄巾,纵横天下,当真是让我辈心向往之。”

  杨修一边帮着吕煜整理,也在一边点头。、

  “确实如此,若我也能去平定黄巾之乱就好了。”

  每个男孩都有一个纵横天下的梦想。

  杨修也不例外。

  “接下来,就是朝廷的整体部署了。”

  也只有在朱儁此处,才能看到数年前朝廷为平定黄巾之乱而准备的整体布局。

  吕煜继续看了起来。

  灵帝时期的羌乱和鲜卑侵扰,虽然对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耗,但也使得常备军的战斗力得到保持,是朝廷能够成功镇压起义的武力保障。

  他的师傅朱儁与皇甫嵩、卢植等将领也都具备较高的军事才能,同时,朝廷又广泛利用各地豪强世族的力量,征发义兵对抗各地的黄巾军。

  扎根地方的义兵对于散布各地的黄巾有着很大的牵制作用,但由于义兵首领如曹操、刘备、孙坚等人纷纷成为后来的诸侯,义兵的作用其实是被夸大了。

  后来讨董的各路诸侯当中,绝大部分在黄巾之乱中还看不到身影,而曹操、刘备的义兵在平定黄巾之后即被朝廷解散,足以证明义兵作用应当有限,而且导致朝廷对地方失控的关键还是董卓之乱而非黄巾起义。

  就镇压黄巾的大战略上,朝廷以外戚何进作为大将军镇守首都洛阳,遥控全局并率领左右羽林军作为后继部队,并调兵守护洛阳周围的八关,防止黄巾起义渗入京畿地区,确保了指挥中心的稳定。

  第一阶段的战区划分:

  在外部,东汉朝廷明确了黄巾义军主要以河南、河北两个地区活动,其指挥部位于冀州,但河南义军规模远大于河北的形势,因此对平叛军进行了明确的战区划分。

  卢植率北军五校的精锐部队从孟津渡过黄河北上,会合冀州本地官军进攻张角三兄弟指挥的黄巾军本部。

  而皇甫嵩与他老师朱儁率领步骑四万进攻颍川黄巾,以对抗河南黄巾。

  需要注意的是,颍川西临洛阳,北接黄河,既是平叛军东出虎牢关之后作战的第一线,同时又可以与黄河以北的卢植部互相呼应。

  显然,由于朝廷这样的布置,卢植所部由南向北攻打冀州黄巾,朱儁、皇甫嵩所部由西向东攻打颍川黄巾军,两军夹河而峙,就彻底切断了河南河北黄巾军之间的联系。

  之前吕煜一直认为黄巾起义无统一调度,各自为战,是因为黄巾军的组织能力,以及张角等人的军事能力不行。

  但现在看来,这恐怕并非出于张角等人缺乏军事素养的缘故,而是一开始指挥中心和大部分的黄巾军队就被切割开来导致的。

  显然,如果一开始皇甫嵩、朱儁选择从洛阳南出伊阙,攻打南阳的黄巾军,河南河北的黄巾就很可能取得联系,黄巾起义将不会短时间遭到镇压。

  但南阳郡作为人口数百万的大郡,其黄巾规模声势也不容小觑,既然河南的平叛军首先攻击颍川黄巾,那么南阳郡方向东汉朝廷必有所应对。

  对于南阳方向,朝廷是令本地部队在南阳郡南部设防与黄巾军周旋,避免黄巾之乱向荆州深处如襄阳等地乃至整个南方扩散。

  孙坚北上时曾招募淮泗之兵,朝廷在广大的南方召集兵力支援了南阳郡南部的官军,这样就成功地将黄巾军的活动控制在河南范围内。

  第二阶段的战区划分:

  在平定颍川、汝南的黄巾军之后,皇甫嵩、朱儁又进行了分兵,皇甫嵩北上到兖州东郡镇压卜已率领的东郡黄巾,朱儁则南下攻打赵弘率领的南阳黄巾,这是第二次战区划分,又将整个河南的黄巾军以西北东南向的斜线切割成两半。

  此前卢植、董卓相继压制冀州黄巾,虽然获得胜利,但在黄巾军依托城塞分层次抗击,不轻易进行野战的战略下未获得决定性进展,这应当也与离冀州较近的东郡黄巾在侧翼骚扰官军有关系。

  等到184年8月皇甫嵩成功地镇压了东郡黄巾,从东南方向北上,就对冀州黄巾产生三面合围的形势,张氏兄弟也在皇甫嵩的镇压下相继覆灭。

  而朱儁自东面西进用兵南阳,和在南阳郡南面活动的官军同样对义军形成三面包围,瓮中捉鳖的形势,虽然南阳黄巾抵抗极为艰苦卓绝,亦在当年11月彻底覆灭。

  这场平定黄巾之乱的战役,调度有方,就像是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一般。

  看得吕煜是大呼过瘾。

  同时他心中也是在感叹:

  黄巾起义被朝廷平定的同月,西凉之地就爆发了羌人北宫伯玉的叛乱,豪强韩遂、马腾等人相继加入,声势不下于黄巾起义,则如果黄巾起义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结果尚未可知。

  不过,即便是拥有如此多的名将,但王朝还是难免的没落下去。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毫无疑问便是董卓之乱了。

  黄巾之乱是将东汉打趴下了。

  而董卓之乱直接是把东汉打成植物人,直接动弹不得,只得让生生的看着自己被汉末群雄分食得干干净净。

  看完朱儁的手记。

  不知不觉,天都有些阴沉啊!

  遇到喜欢的事物,当真是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在一边,杨修脸上虽然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但只要吕煜在此处,他便会有耐心。

  “老师确实有领兵之才,便是区区战时记录,便是让我受益良多。”

  吕煜虽然是个穿越者。、

  但也不是全才。

  这时代的组织形式,战场调度,人员安排。

  这些都是需要他来摸索的。

  而朱儁的这些手记,无疑是在让吕煜朝着名将的方向蜕变,速成。

  这些知识,对吕煜来说,当真是无价之宝。

  就光光是军营驻扎,在看了朱儁的手记之后,吕煜才发现其中有这么多的门道。

  军营之中,人员众多,最底层的就是兵,在往上就是兵长、校尉、骑都尉、中郎将、骠骑将军、神威将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郎将这个职位,中郎将一职起源秦朝时期,一直延续到三国。

  正常来说,中郎将是在驻守在皇宫内外的将军,主要负责保护皇帝安全,和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

  也就是说,中郎将在一般情况,是不会出现在军营之中的。

  而且在秦汉时期,中郎将已经是武人的能达到的最高职位。

  这个时候的吕布就是被董卓官拜中郎将,基本属于武人中最大的官。

  朱儁讨伐黄巾的时候,也是领了右中郎将的官职去讨伐的。

  其次校尉、都尉等,也是军营中的重要成员,校尉相当于将军的副官,帮助将军驻扎军营,布置军事防范策略等等。

  还有一些不同与主战兵的兵种。

  比如炊事兵,在军营之中,有专门的的一批军人,是不用上战场和敌人厮杀的,也就是炊事兵,又叫做火头军。

  负责给将士们做好饭,在《曹操注孙子兵法》提及:“车驾驷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

  再就是军医。

  军医在军营之中的地位不低,属于军官行列,但在古代却很少人愿意干,因为长途跋涉,还有性命之忧。因此军营中的军医待遇是很好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军医兴起的时候,那时军医多是方士,条件简陋,很多军医都没有真本事,或者只懂得一点简单的包扎,和处理外伤的药方。

  吕望在《六韬》中曾提到军中有“方士三人,立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但即便是这样,军医也不能随便逃离,否则会殃及家属。

  而这些兵种,吕煜在成皋牛头山那边,都是没有的。

  后面还有侦察兵,骑兵,吕煜便更加没有了。

  扎营,运粮,转战,突袭,后撤.....

每一个点,都对一个领兵之人至关重要  到这朱儁的书房,吕煜就像是仓鼠进入满是干果的箱子里面,疯狂的吞噬,消化这些有用得东西。

  尤其这些知识,对吕煜来说,是日后完完全全能够用得上的。

  拜朱儁为师,当真是拜对了。

  这不是双赢。

  这是三赢。

  他赢了三次。

  在这个时候,吕煜才明白老师的重要性。

  他若是没有朱儁,恐怕还要摸索许久。

哎呦文学网    汉末纵横天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