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838缺粮前夕

  小王同学是哼着小曲儿来到妇联宿舍的。

  静莹去乡下参加麦收,家里只有叶主任和敬民。

  小王同学到三楼的时候,娘俩正准备出门,敬民一瞧见满脸喜气的大姐,立马问道:“姐,是不是又有好吃的?”

  “就你鼻子灵,喏,你姐夫给你淘换的。”小王同学关上门,从包里掏出了婆婆今天早上煎的知了猴,两家均分,一家一半。

  “哇!我就知道!姐夫真棒,我要是女的,长大后肯定也要找个姐夫这样的嫁!”敬民看到知了猴,一蹦三丈高,口水开始止不住的分泌。

  “你这孩子,大白天的说胡话!”小王同学听到弟弟这么说,眉头就皱了起来,虽然话里有爱慕的意思,但中心思想不对,怎么听怎么像是吃软饭。

  “嘿嘿,我先尝尝咸淡。”敬民不把大姐的批评放在心上,捏起一个来就往嘴里填,眼下极少有小朋友害怕这些虫子,在他们眼里这都是难得的美食。

  “就知道吃,吃完这个不许吃了,漱漱口,出去不准说!”小王同学白了弟弟一眼,嘱咐道。

  “桉子回来了?”叶主任看看知了猴,又看了看女儿。

  “嗯回来了一趟,他单位今天有事,上午处理完还要再去农场。”小王同学没好意思说小两口的约定,只提了押运处有公务,这也不算撒谎,因为丈夫一早就是去了单位。

  “桉子有心了,那边农场怎么样?”看到吃食,叶志娟也是开心的,这几天她听到了一则内部消息,眼下四九城的粮食库存严重不足,甚至不足以支撑一个星期的消耗,不过为了避免恐慌,上面一直秘而不宣。

  “他说下去参加劳动的职工不限量,放开了吃,顿顿有白面,还不错。”尽管小王同学对于丈夫的这一说法存疑,但她没有跟叶主任表露出来,报喜不报忧嘛,大部分做儿女的都懂。

  “产量呢?有个预估吗?”叶主任倒是没怀疑,农忙时吃好点是眼下约定成俗的做法。

  “这个他倒没说。就跟我说了下劳动的内容和场面。”小王同学随后跟母亲说了一下昨晚洗澡时夫妻俩关于农场的交流内容。

  唐植桐是没有打算跟小王同学提这部分内容的,只不过昨晚搓澡的时候他不太老实,小王同学为了转移丈夫的注意力故意问的,没想到今儿就用上了。

  “我知道了。”叶志娟听完女儿的转述,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情况不容乐观啊!

  “妈,我该去上班了。”小王同学还沉浸在昨晚调频的快乐中,加上叶志娟无意将内心想法表露出来,愣是没看出异常,看了一眼手表就想出门。

  “拜拜了您呐!”敬民巴不得大姐赶紧出门,等大姐出门,自己还能再往嘴里塞两个知了猴!

  “记账上,下次一起算!”小王同学伸手隔空点了点臭弟弟,又跟叶主任摆了摆手才出门。

  “敬民,别吃了,漱漱口咱也出门。”叶志娟将报纸又包起来放进厨房,个人在大势面前力量是弱小的,所能做的微乎其微…

  小王同学来到单位带上套袖收拾下桌面,锁上门去图书室整理图书。

  尽管物质生活上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今年上面加大了群众在精神生活上面的关怀力度,外文图书和译作都有所增加。

  图书室原本的人手不够用,在忙起来的时候各科室都会过去帮忙。

  新书入库是个系统工程,有人负责盖章,有人负责编码,有人负责贴卡袋,还有人负责填写书带卡。

  书带卡是一张硬纸,上面需要记录该书的书名、作者、页数、种类识别码,后续会在借阅时填写借书日期、借书人姓名、借书证号码、归还日期等内容。

  纯手工,整理起来有些麻烦。

  因为小王同学字体娟秀,所以被同事推举出来填卡,这是所有环节里面最累手的一个。

  其他同事不紧不慢的忙活着,一边忙活一边聊天,而小王同学只能苦逼的边写边听。

  “这几天也不知道怎么了,我们那边的粮店没有棒子面断货,想买粗粮只有高粱面、小米面、地瓜面。”在图书室这边上班不用有很大的文化,能识字、能摸清图书编码规律即可,所以这边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初中学历,甚至小学学历,大多年龄偏大,最小的也是两个孩子的妈。

  一帮学问不大,又是偏家庭妇女的工作人员,凑在一块难免说些街坊见闻。

  “你们那边也这样?我还以为只有我们街道呢。前两天我去问的时候,也是没有棒子面,问粮店工作人员什么时候能来,他们说不清楚。”旁边一个大姐听后略感意外。

  “我家那边倒是还有棒子面,但卖的贼快,昨天我去买的时候就没买到。”另一个妇女插话道。

  “该不会是粮店职工糊弄你吧?”

  “哎,你们说…该不会是缺粮了吧?!我可听说了,外面缺粮缺的可厉害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大夏天的,四九城的居民基本不用为“柴”发愁,但“米”不同,现在买粮用票,而家里又没有多少存粮,本来定量就不多,一旦缺粮,后果不堪设想。

  “唉吆让你这么一说,我心里慌慌。前儿刚发了粮票,后面该不会买不出来了吧?”

  “不行,我得先把粮食买出来,买出来心里才踏实。”

  几人越想越怕,已经有了撂挑子的趋势。

  “哎小王,你说粮店该不会没粮了吧?”几人你看我,我看你,将目光看向小王同学。

  大家同在一个单位,谁谁背后有关系,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觉得没事。报纸上都登了,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麦收了,只要有粮,就不会少了咱四九城百姓一口吃的。再说,有细粮吃多好,总比想买买不到强吧?”小王同学停下笔,朝大家笑笑,说道。

  缺不缺粮?小王同学虽然没有刻意打听,也没有人告诉她内部情况,但以她的了解来说,供应肯定是紧张,不过站在她的角度,她肯定不能制造恐慌,毕竟她可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人。

  “我觉得小王说的有理,咱可是天子脚下,全国支援四九城,就是再困难,还能缺了咱们一口吃的不成?”

  “就是,就是。如果缺粮,运粮的卡车应该满街跑了吧?我可听说了,去年有个地方缺粮,马车、卡车运着装满谷糠的麻袋满街跑。”

  因为小王同学一句话,聊天的氛围顿时一松,虽然还有所跑偏,但已经比刚开始强了很多。

  小王同学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家里还有半瓮丈夫之前准备下的玉米…

  唐植桐来到押运处,将这几天的工作火急火燎的处理了一下,收拾下东西就准备往食品厂赶,提了冰棍以后,自个还得去为参加劳动的职工、学生做菜呢!

  不过走到门口,唐植桐又退了回来,将最近积累下的报纸捆了一下,打算一块带到农场。

  虽然方圆领着人挖了临时厕所,如厕的蹲坑算是有了着落,但由于这几天干粮不限量,大家敞开了吃,排泄的频率和数量就多了起来。

  这一多起来不要紧,擦屁股的纸张一下子就捉襟见肘了,就连生产队的报纸都被拿过去凑了数。

  生产队的报纸并不多,因为生产队都是一边攒、一边分给社员糊墙。

  这一下,此次前去农场参加劳动的职工和学生体验了一把树叶、草叶,甚至土坷垃与屁股亲密接触的滋味。

  很多人由于平时养尊处优,一时操作不慎,着实当了一回三哥,从厕所出来后又是拿土搓,又是用水冲,那场面简直没眼看。

  从押运处出来的时候,唐植桐捎带手的把这两天的报纸都领了,打算一块带到临时驻地。

  来到食品厂,唐植桐除了冰棍,还打算要一整块冰。

  在排队付款的时候,唐植桐听到前面前来买冰棍的小商贩问道工作人员:“同志,今天有零售三分钱一根的水果冰棍吗?”

  “没有,还得过些日子。”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头也不抬的回道。

  “那个好卖,不能现在生产些吗?”小商贩不死心。

  “工厂有工厂的生产安排,我说了不算。你提不提货?不提往旁边让让。”工作人员不耐烦的怼道。

  小商贩哑了火,提肯定要提的,不过得少提点。

  唐植桐不明所以,在后面问自己前面等着提过的另一名小商贩:“同志,以前还生产过三分钱的冰棍?”

  “你刚干这一行?”小商贩回头打量了一下唐植桐,穿着很板正,又是一身制服,根本不像是干这一行的。

  “哦,单位安排我下乡送清凉,不在城里卖。”唐植桐还以为人家担心竞争,一边回答,一边给小商贩递了颗烟。

  “怪不得看你眼生。前两年生产过,还登过报纸,卖的挺好。”小商贩一看烟是大前门,脸上就有了笑容。

  不仅有了笑容,还在填完提货单后,将唐植桐拉到一旁,说了说三分钱的水果冰棍:“这冰棍啊,有钱人不爱吃,没钱人吃不起…”

  (图为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第2版,《三分钱一支的冰棍》)

  小商贩是个能说会道的,从他嘴里,唐植桐得知三分钱一支的水果冰棍利润低,不光食品厂利润低,小商贩的利润也低。

  利润虽低,但耐不住花样多,有香蕉、苹果、杨梅、桔子、酸梅等口味,除了比零售五分钱一支的冰棍少了些砂糖外,大小和五分钱的一样。

  因为便宜,很受广大消费者喜欢,小商贩也喜欢,薄利多销嘛,只要量一上去,赚的就多了,但食品厂的成本摆在这,所以食品厂这边生产的积极性一直不高。

  唐植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缘故,在父亲卧病后还真没吃过冰棍,正好错过这一段,所以对这个不清楚。

  再次给小商贩递了颗烟表达感谢后,唐植桐洗手提货。

  以讲卫生为荣,不仅仅是打打苍蝇蚊子,还有这些小细节。

  唐植桐这次提货依旧是批发四分钱、零售五分钱的那种冰棍,这种冰棍有小豆的、奶油的、红果的、伊拉克枣的。

  由于不懂这一行,昨儿个提货的时候,唐植桐是按照1:1:1的神秘配方比例配的货,结果在第二次发放时被嫌弃了。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工,都偏爱小豆冰棍。

  据他们说这小豆冰棍味道最地道,红豆焖煮四小时,再配上砂糖、淀粉精制而成,不仅色泽红亮,吃起来口感还好,沙沙的,能吃到破碎的红豆,跟吃红豆沙似的。

  身为临时冰棍“贩卖员”,既然群众提出了需求,唐植桐在配货的时候就加大了小豆冰棍的比例,不过还是保留了一点红果、奶油、伊拉克枣的份额。

  最近几天干粮放开了吃,部分同志出现了积食的症状,需要红果的帮助消化,而生产队的小朋友则更偏爱奶油和伊拉克枣的冰棍。

  配完货,唐植桐并没有马上离开,为了暑假里妹妹们的勤工俭学大计,他还特意跟其他小商贩了解了一下其他价格的雪糕及销售行情。

  一毛钱一支的雪糕有三色的、奶油的、咖啡的、巧克力的;还有一毛五一支鸳鸯冰棍,小商贩称之为双棒雪糕。

  除了极个别富裕地区能卖的动雪糕外,大部分还是以便宜的冰棍为主。

  唐植桐琢摸着,如果后面让妹妹们体验生活,过来批发的时候,有三分的要三分的,没三分的就要五分的,不要一毛和一毛五的,这两种太贵,不接地气。

  回去的路上,唐植桐突然想到了前些日子在椿树胡同买冰棍的事情,小商贩“减价处理”,冰棍四分钱一根,雪糕八分钱一根,敢情只是保本?

  唉,都是小本买卖,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不想赔太多,情有可原,毕竟不跟某些瓜农似的坐地起价。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唐植桐很快就原谅了小商贩。

  回到临时驻地前,唐植桐将冰棍和大冰棍从空间里薅出来放自行车上,到了临时驻地,又在大家伙的帮助下用搬下来,并用大冰块冰镇住冰棍箱子,这才去做菜。

  下地劳动的职工收工回来吃饭的时候,看到冰棍已到货,有些人就沉不住气想吃。

  在这一点上,苏庆祥倒没吝啬,大大方方的招呼着大家伙来口饭前小甜点。

  唐植桐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看着大汗淋漓的职工欢快吃着冰棍,那感觉就像是沙漠里得了一瓶冰镇啤酒,南极圈里吃到了涮火锅,哀牢山里有了一瓶杀虫剂,裤裆里撒了一桶风油精,自己的付出使同志们快乐,那心情甭提有多爽了。

哎呦文学网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