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1678章 丧钟为谁而鸣

  华夏宣布可以自行生产等效7nm芯片的消息如同一场风暴,很快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相比之下,大卫·特莱之前在HelionEnergy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则仿佛成为了遥远星系的微弱回响,被这片由“华芯国际”、“7纳米”、“量产”构成的声浪彻底淹没。

  西方世界长久以来赖以自持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事实面前轰然崩塌。

  正如常浩南所预料的那样,原本西方世界面对华夏的唯一心理优势,就在于其自认为掌握了生产新一代半导体的关键命脉,而几乎所有高新技术行业又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半导体有关。

  他们因此坚定地相信,华夏之前的所有反制措施都是虚张声势。

  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就一定是华夏方面率先耗不下去,最终选择让步,或至少坐回到谈判桌前。

  但前一天晚上的华夏新闻,却无情地戳破了这种美梦泡泡,直接宣布了“依靠半导体产业限制华夏发展”这一根本思路的破产。

  近乎窒息的错愕之后,是舆论场的剧烈痉挛。

  金融时报甚至带上了一丝宿命般的感慨,直言若华夏的声明被证实,将标志着“一个由西方主导关键技术标准的时代正加速落幕”,其影响远超贸易争端,触及全球权力结构的深层根基。

  尤其是一众美国媒体,自然不可能如此轻易地投子认负。

  华尔街日报科技版主编查尔斯·霍顿盯着屏幕上反复播放的新闻画面,纠结许久之后,最终在标题栏打下一行字:

  《迷雾中的光芒?华夏新技术宣称亟待独立验证》。

  文章充斥着技术性的质疑:良率是否真达量产标准?设备核心部件是否完全自主?产能规模几何?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愿相信的挣扎。

  纽约时报则试图从宏观层面解构:

  《华夏宣称的突破或将重塑全球科技供应链》。

  其分析虽显克制,但核心论点仍是“宣称不等于现实”,暗示这可能是在高压下释放的烟雾弹,旨在动摇对手的决心。

  并看似客观地呼吁“审慎观察,等待进一步验证”。

  局面似乎就这样僵持了起来。

  不过,这些质疑,其实早已经在预料之中。

  因此,相关报道并不仅仅是一次。

  而是…

  一个系列。

  翌日晚七点,熟悉的新闻片头曲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自主创新铸‘芯’魂》的第二集,准时与观众见面。

  同样是一段时长为5分30秒的内容。

  只不过跟前一天不同,今天的五分半钟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报道了三条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新闻——

  “我国5G通信网络建设再传捷报,首批五座试点城市已提前三个月全面完成主城区的5G网络覆盖工程,网络运行稳定高效,用户体验显著提升…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画面切换,密集的5G基站点如蜂巢般出现在城市的模拟地图上,工程师们则在机房内监控着满负荷运行的设备。

  “供应充足”四个字,无声却有力地驳斥了所有关于芯片产能不足的猜疑。

  没有海量、稳定、高性能的通信芯片支撑,如此规模的基站建设与提前覆盖根本无从谈起。

  随后的第二条: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高性能计算7’(HPC7)今日在鹏城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镜头掠过这座由无数黑色机柜构成的庞然大物,辅以女配音员庄重激昂的嗓音:

  “HPC7系统峰值计算能力首次突破100petaFLOPS(相当于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运算)大关,综合性能跻身全球前列。该系统核心处理器及加速部件均采用我国自主设计和生产的先进计算芯片…”

  这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几天前还在媒体上宣称“华夏已被排除出超算竞争”的大卫·特莱脸上,更以无可辩驳的硬实力,为国产芯片的性能与可靠性做了最雄辩的背书。

  而最杀人诛心的,还当属最后的第三条: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先进制程芯片的强劲需求,华芯国际宣布,其位于津门BHX区的半导体制造基地,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第二条等效7纳米工艺生产线的建设工作…”

  这次的新闻画面跟昨天有点类似,展示了华芯国际津门基地的宏伟蓝图和忙碌的一期产线车间。

  但后半段内容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该产线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释放产能,为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高效、稳定、优质的芯片代工服务…”

  再往后的内容,都已经不重要了。

  全球代工。

  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却彻底粉碎了所谓“技术封锁导致产能仅限于自用”的臆测。

  正式宣告华夏不仅实现了突破,还具备了参与全球高端芯片市场竞争、输出规则的能力。

  这三条消息,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

  一刀切断“产能不足”的质疑,一刀剜除“性能存疑”的病灶,最后一刀则直刺“闭门造车”的臆想。

  剂量猛、药效强、目标准。

  至于疗效,自然也是立竿见影。

  前一天还从各个角度争论新闻是真是假的各路媒体,这一次却集体失语。

  此前质疑最猛的《华尔街日报》默默撤下了查尔斯·霍顿那篇充满质疑的稿件草稿,并在其网站不起眼的位置,原文转发了央视关于HPC7和第二条7纳米产线的英文通稿,未加任何评论。

  其余同行无论立场如何,都不约而同地择了最“安全”的打法——

  转载华夏官方发布的信息,但不置一词。

  仿佛整个英语世界都被噤声一般。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股舆论寒流,最终是被一份来自东南亚的报纸所率先打破。

  《南洋商报》。

  这份在东西方议题上通常持微妙立场的媒体,在沉寂了数个小时后,终于祭出大招。

  它用整整一个头版,深度盘点了近一年以来,华夏在多个关键科技领域取得的、被西方有意无意低估或忽视的突破:

  2014年Q3:全球率先实现5G网络规模化商用部署。

  2014年Q4:“驺虞”工程完成全球首次可重复使用高超音速飞行器全状态飞行试验验证,实现水平起降、临近空间高超音速巡航与精准返场。

  2015年Q1:宣布启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标”空间中继基地计划,核心能源为兆瓦级空间核反应堆XS1。

  2015年Q2: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布在HL2A装置上实现5200万摄氏度H模等离子体超过4000秒(近70分钟)的稳态运行,并确认实现净能量增益(Q1),可控核聚变研究取得历史性跨越…

  2015年Q3:华芯国际宣布全面掌握等效7纳米芯片制造工艺并实现量产,同时计划在Q4结束前启动第二条产线,剑指全球代工市场…

  虽然这些新闻都来自公开报道,但却从未像今天一样被专门排列在一起。

  任何看到这篇报道的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都必定感受到一种十足的压迫感——

  华夏几乎是以季度为单位,在最前沿的高新技术领域攻城略地。

  以这样的速度持续下去,华盛顿方面所拼命维持的战线,到底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实际上,就算有人看不出,或者故意不愿看出其中的深意,也无妨。

  因为文章在结尾处,以毫不掩饰的文字写道:

  “这一系列并非孤立、而是呈加速爆发态势的突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无可阻挡的上升轨迹。试图通过封锁关键材料、断供核心设备、胁迫技术伙伴等传统遏制手段来阻止这个进程,已被证明是徒劳且加速自身衰落的战略误判…”

  “技术领域的‘铁幕’正在其内部压力的挤压下扭曲变形,世界,尤其是那些曾长久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是时候摒弃傲慢与侥幸,正视并开始学习如何与一个在科技领域已全方位确立领导地位的华夏共处…”

  而这篇头版报道的标题,更是极其抓人眼球。

  《谁在敲响旧秩序的丧钟?》

哎呦文学网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