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1683章 再补一刀

  事态的发展正如常浩南所预料的那样。

  华盛顿方面对这类消息的保密能力就如同沙滩上的城堡。

  看着结实,其实一个浪打过来就什么都不剩了。

  就在当天下午,几家北美权威媒体几乎在同一时段抛出了一条重磅新闻。

  核心内容惊人地一致,均引述自所谓“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知情人士”

  “据可靠消息透露,京城方面已就缓和近期紧张的经贸与科技关系,与华盛顿展开高层级接触,对话氛围积极务实,双方有望最早于下月达成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谅解备忘录…”

  “该备忘录核心内容预计将包括:全面解除自2014年12月31日以来双方相互施加的全部贸易限制、技术封锁及实体清单制裁,同时,美国部分尖端科技企业,如SpaceX,将在‘信标’空间站计划中提供关键性协助,以换取市场准入与更广泛的合作空间…”

  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这条经过精心“加工”的消息,就如同海啸般席卷了全球舆论场。

  消息以光速占据了全球几乎所有主要新闻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头版头条和黄金时段。

  无论此刻是东亚的傍晚、欧洲的正午还是美洲的清晨,无数主持人、评论员、分析师都被紧急召集,围绕着这个突如其来的“破冰信号”展开连篇累牍的解读、分析和猜测。

  反应最快、也最为喜出望外的,莫过于近半年来在两大巨人夹缝中左右为难、饱受经济牵连之苦的欧洲。

  欧盟委员会几乎在报道发出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官方回应。

  委员会发言人的声明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欣喜,甚至选择性忽略了消息源仅仅是媒体而非任何官方确认:

  “欣闻太平洋两岸正在就缓和紧张局势进行接触,恢复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和建设性技术合作,这一做法符合全球经济的根本利益,欧盟一贯是维护多边主义和全球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乐于见到任何有助于此的积极进展,并随时愿意为此提供必要的沟通桥梁与建设性的谈判场所。”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拿错了剧本,毕竟这种说法此前通常出现在华夏的标准辞令当中。

  而欧洲的主流媒体更是如同提前过了圣诞节,陷入一片狂欢。

  《金融时报》以“冰封关系迎来解冻曙光?”为题,分析此举将如何“拯救濒临衰退的全球经济”;

  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头条是“来自东方的务实信号?”,盛赞这是“理性的回归”;

  法国《世界报》则刊登长篇评论“后冲突时代的合作新范式?”…

  仿佛一夜之间,笼罩在欧洲上空的阴云已经散去,世界即将恢复到2015年之前那个“熟悉而稳定”的旧秩序。

  必须承认,原始报道在信息包装方面堪称高手,其行文极具策略性:

  首先是半真半假的烟雾弹:

  太平洋两岸确实进行了初步接触,但这所谓的“接触”只不过是一条简短的消息而已,,甚至华夏方面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积极回应,但报道却巧妙地将这极其初步的“接触”无限拔高、具象化,塑造成双方即将全面缓和的强烈信号。

  然后是主语颠倒的心理暗示:

  报道通篇以“华夏方面”作为行动主语,无论是“已就缓解紧张局势展开接触”还是“寻求解除限制以换取协助”…

  这种微妙的措辞,在潜意识里向读者灌输了一种“是华夏主动寻求和解、有求于人”的错觉,完全颠倒了当前的真实力量对比。

  最后是动词替换的核心扭曲:

  对于SpaceX的角色,报道刻意使用了模糊而带有俯视感的“协助”一词,完全忽略了是马斯克主动寻求合作的本质情况,这与前面颠倒主语的策略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有技术短板,需要外部力量帮助”的赢学叙事。

  而新闻学的力量,也得以在此刻显现——

  三板斧下来,效果几乎立竿见影。

  此前因华夏7纳米芯片量产和《南洋商报》头版而连续两天遭遇史诗级暴跌、弥漫着末日恐慌的北美金融市场,如同被注入了一针强效强心剂。

  三大股指在消息爆出后的盘前交易中,此前深不见底的跌幅线如同被无形的手猛然勒住,急速收窄,甚至部分严重超跌的科技股和航空股板块,开始出现了技术性反弹的绿色。

  市场情绪从极度的恐慌,转向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观望式的喘息。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暂时松开了紧握的拳头,擦去了额头的冷汗,开始重新评估风险。

  然而,就在大半个世界被这则“喜讯”引发的乐观情绪所裹挟,开始畅想“后冲突时代”的美好图景时,一个极其关键、却被有意无意忽略的“沉默”显得愈发刺眼——

  事件的另一方,却始终没有给出任何官方回应。

  起初,这种沉默被解读为“谨慎”或“内部流程”。

  但很快,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开始察觉到异样。

  在消息爆出后的首次例行记者会上,当有记者就相关消息请求证实时,发言人的回应极其耐人寻味:

  “我们始终认为,国家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妥善解决,关于你提到的具体问题,我没有可以提供的进一步信息。我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方面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致力于与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

  这份回应,没有证实,没有否认,没有评论“谅解备忘录”本身,几乎是一段口腔体操。

  唯一清晰传递的信息是: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而这,与媒体描绘的画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巨大反差。

  敏感的金融分析机构开始悄悄调整模型,市场的反弹势头也随之出现了微妙的滞涩感。

  果然,这份疑虑在三天后得到了雷霆万钧的回应。

  央视综合频道在新闻中播出了一段专题报道,主题是“表彰在重大航天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而受表彰单位,则是华夏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报道本身似乎并无特殊,但与通常这类表彰报道会大量回顾过去辉煌成就不同,这次报道的镜头语言显得异常“务实”甚至“前瞻”。

  不仅一众功勋卓著的老型号完全没有被提到,就连长征五号B和长征七号这些高频发射的型号,也仅仅获得了一闪而过的待遇。

  镜头反而多次、长时间地聚焦在车间里正在进行总装测试的一枚新型火箭上。

  尽管没有直接的点名介绍,但其巨大的整流罩、独特的构型,以及背景中提及的“空间堆”、“轨道转移”等零星词语,都无比清晰地指向了同一个型号——即将承担XS1空间核反应堆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C。

  这本身就表现出了一种态度。

  而当节目走向末尾,轮到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沈剑清做总结性发言时,画面中却并非常见的办公室或荣誉墙。

  而是灯火通明的火箭总体设计大厅。

  镜头以一个巧妙的角度,将后面一块被灯光微微照亮的大型设计展示板清晰地囊括了进去。

  上面是一幅高度简化的、但关键特征极其醒目的新型火箭总体结构示意图。

  仅仅是一瞥,就足以让所有懂行的人看出端倪!

  那枚火箭的轮廓,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那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图纸旁的比例尺清晰地标示出其高度突破百米大关,几乎达到了长征五号基本型的两倍之多。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底部一级火箭的发动机布局。

  图纸清晰地显示出,十个巨大的主发动机喷口呈两层环形排列,而在外围的四个助推器上,还分布着十六个尺寸稍小的助推发动机喷口。

  这是华夏过去从未采用过的布局,喷口特征也不同于任何一种已知的火箭发动机。

  火箭总体采用典型的三级构型,但芯二级和芯三级的直径明显小于更加粗壮的芯一级,这种构型优化了不同飞行段的结构效率,是超重型火箭的典型特征。

  就在这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巨箭轮廓图占据背景的瞬间,沈剑清的声音平稳地传来,与画面形成了完美的互文:

  “…当前,我们正在稳步推进起飞重量4000吨级的新一代超重型运载火箭研制项目,该型号将首先应用于‘信标’中继基地大型舱段的发射任务,确保国家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

  “同时,它也将作为未来我国向月球、火星乃至更深远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的主要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沈剑清用了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甚至略带朴素感的词汇,来形容这枚足以震撼世界的国之重器。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刻意渲染,仿佛在谈论一列高铁或一艘轮船。

  但是,却几乎完全否定了此前外界的各种猜测。

  并直接把那个所谓的“匿名消息人士”给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小丑。

哎呦文学网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