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礼脸色惨白,他上前跪伏在太子面前,低头叩首:“殿下,我父为朝廷,忠心耿耿多年…”
“这么多年,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年陛下赐下这宅邸,也说明,陛下也认为,家父是有功劳的。”
“如今,陶家子孙不肖,玷污了我父亲的名声,但是我父本人毕竟没有什么错处,陶家子孙,便有不孝之人,也不是都犯了国法。”
他跪地,以额头触碰地面,声音里已经有了哭腔:“殿下,今日京兆府所抓的不肖子孙,若有犯法情事,陶家上下一定配合京兆府,配合晋王爷,严惩这些孽障。”
“但是家父遗留下来的宅邸,请殿下,许陶家后人继续住下去…”
他流下眼泪,叩首不止,哀求道:“殿下…”
“我父曾经教过殿下读书,殿下看在往日情面上…”
此时此刻,这位陶家的现任家主,表现的十分失态,全然没有一丁点气度可言了。
但这并不能怪他,因为太子给出的裁断,对于陶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到今日,陶相公在江东做了十多年的礼部,又做了八年的宰相,再如何清廉,陶家人如今也发达了。
因为身处高位,有时候并不需要直接贪钱。
就拿陶家人来说。
陶相公的孙儿,哪天“一不小心”进了陶相公的书房,或者是去中书探望祖父,再“一不小心”看到一两份文书,出去就能卖上个好价。
而且买的人趋之若鹜。
纯纯的卖方市场。
事实上,现如今洛阳城里,就有不少高官子弟,还在干这个事情。
从前,还是小农经济的时候,这门生意主要是倒卖官场的风向,比如三法司要查谁了,比如皇帝陛下最近做了什么事。
但是这几年,这一行买卖出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比如说朝廷想要动什么工程了,修哪里的官道了。
这些消息俱有人买。
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位高权重的优势,只要你在这个位置上,哪怕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但是你有做这些事的能力,就自然会有人敬你畏你,想方设法的巴结你。
许多在洛阳城里,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在老家说不定已经开始起大屋置田地了。
别的官员如此,陶家到现在,自然不会缺一座居住用的宅邸。
但是眼下这座陶府不一样。
开国五十功臣宅第,在开国初年还没有定下来,差不多到章武五年,才彻底住满,定下了这五十个人的具体名额。
杜谦,姚仲,卓光瑞,许昂等人,各自都有一座。
当年卓光瑞身陷章武七年的科举舞弊案,差点坐罪处死,朝廷都没有收回卓家的宅邸。
这五十个宅邸,表面上只是五十个稍微大一些,地段稍微好一些的宅子,如今比起洛阳城里的一些豪宅,还要差上一些,但实际上,这五十个名额,就是朝廷以及李家认可的开国功臣名单。
换句话说,这五十个人,便是李唐开国的“原始股”。
只不过,占多占少而已。
将陶家人给赶出去,就意味着朝廷将他们家,从“原始股”里给撵了出去。
往后,朝廷不再将陶家视为开国功臣。
这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毕竟陶家现在,也没有许多人入仕,但是这背后,其实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
搬出了这座宅邸,就不再是李家的自己人了。
身在朝堂上当官,很难不得罪人,从前陶家住在这座宅邸里,哪怕家里当官的人并不多,但是只要住在这里,就有天然的护身符。
但搬了出去,就没有了。
陶相公从前若是得罪了谁,人家可是会找上门来的。
而事实上,将开国功臣给“除名”的这种裁断,哪怕是晋王李正,也很难做出来,他不太可能把谁,从功臣宅邸之中撵出去。
但是太子可以。
作为储君,作为李皇帝的嫡长子,在皇帝不出面的情况下,他说话跟他老子说话,区别不大。
太子背着手,看着跪在自己面前哀求的陶宏礼,先是皱了皱眉头,然后回头看了看晋王爷,晋王神色平静,没有任何表示。
太子这才眯了眯眼睛,沉声道:“三日之内如不搬迁出去,到时候孤再来一趟,那个时候,就不是现在这般,好说好话了。”
说罢,太子扭头,拂袖而去。
晋王爷跟在太子身后离去,然后吩咐京兆府的下人,将一应陶家案犯,统统拿进京兆府大牢。
等走出了一段距离之后,太子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晋王,叹了口气:“我还小的时候,就常能见到陶先生,他的确教过我读书。”
晋王爷背着手,跟在太子身后,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陶府,然后又抬头看向太子,淡淡的说道:“此皆自取,大郎不必放在心上。”
“人家陶先生,清贵得很。”
晋王爷冷笑了一声:“估计早已经不愿意同陛下,站在一处了。”
“甚至后悔投奔江东了也说不定。”
太子有些诧异。
晋王爷两只手拢进了袖子里,淡淡的说道:“章武七年那场舞弊案,这老头儿便脱不开干系,其后一直到现在,他明里暗里,还是跟陛下不是一个心思。”
“否则,陛下那样念旧情的性子,也不可能对陶家这样,”
说到这里,晋王爷压低了声音。
“殿下,你无论如何,要跟陛下一条心思。”
太子先是点头,然后看了看晋王:“三叔你怎么看?”
“看什么?”
晋王爷笑着问道:“新政?”
“我跟陛下,永远一个心思。”
晋王爷笑容平和:“否则,我现在大抵还在青阳苍山上,跟山上那些畜生们勾心斗角呢。”
三月底,朝廷敕封皇四子的诏命,终于下发,正式敕封皇四子李统,为大唐的肃王。
这个封号一公布,许多人就差不多知道了,这位四殿下将来的去处。
大多数人,也就对他没了心思。
不过,还是有慧眼如炬的人,看出来了朝廷,或者说看出来了皇帝陛下,想要大力经略西北的念头。
因此,肃王封王之后,倒是有不少商人,想到了这位肃王殿下,想要结识这位未来的西北之王。
不过,肃王殿下封王开府之后,一段时间里,却是谁也没有见,封王之后的第三天,他就来到了韩国公府上,拜见新封的韩国公陈伯忠。
皇子亲自拜访,韩国公府很快中门大开,在家里暂时休息的韩国公陈大将军,也是亲自到门口,迎接这位四殿下。
“拜见四殿下。”
肃王连忙抱拳低头还礼,笑着说道:“陈叔太客气了。”
二人一前一后,进了韩国公府,很快来到正堂落座,坐下奉茶之后,不等陈大询问这位四殿下的来意,肃王就率先开口道:“陈叔何时返回西北?”
陈大将军想了想,开口笑道:“估计就是这半个月的事情了,西北大军,大多数还在西北,每一天都费不少,一部分要还师关中,一部分要看陛下安排。”
肃王想了想,开口道:“陈叔到时候,能不能领侄儿一起去一趟西北?”
他敬了陈大一杯茶水,然后继续说道:“到时候,我隐匿身份,给陈叔做个护卫。”
陈大将军闻言,并不诧异。
毕竟肃王两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先是喝了口茶水,然后问道:“如果陛下同意,我就没有什么意见,不过殿下。”
陈大提醒道:“去西北,是要吃苦的,而且我也未必一直在西北,到时候可能要还师长安。”
“我父皇同意了。”
肃王笑着说道:“这一两年,陈叔去哪里,我这个护卫便跟着去哪里,多跟着陈叔看看,学学。”
“真要去了关中,那也好。”
他正色道:“我还能去探望探望二哥。”
陈大爽快点头,然后笑着问道:“殿下不成婚了?”
肃王默默说道:“先去西北看看再说。”
“免得辜负了父皇的厚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