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计十年到二十年,咱们乡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耕地,会种上棉花。”李龙第一句话,就让姜至瑜大感意外。
“这怎么可能呢?”姜至瑜下意识反驳着,“现在大家才解决温饱向着小康前进。粮食种植应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吧?”
至少目前来看,整个公社耕地的大部分都种着各种粮食。
公粮任务还是相对比较重的,而且这时候粮食的单产相对较低,想要交完公粮,余粮保证全家人吃饱吃好,那耕地里大部分得种粮食。
另外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养鸡、猪的,这些家禽家畜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所以粗粮肯定也是要种一些的,毕竟不可能全靠猪草,那玩意儿调剂一下行,光吃的话猪是不长肉的。
“姜干事,你发现没有,咱们农民现在种粮食,产量是逐年在增加的。”李龙说起了另外一个话题,“好的种子,多用化肥,以及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这样粮食的产量在提高,以后种粮食就不会光靠着面积堆出来了。”
“是这样的。”姜至瑜在乡里搞宣传,这方面肯定是知道的。
“能吃饱,公粮提留能交够,大家下一步想的是什么?不就是富起来嘛。”李龙笑了,“咱们国家的好几次大会不是说了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带动后富。
大家现在有富起来的决心,但怎么富呢?农民还是得靠种地啊。种粮食是富不起来的,就只能种经济作物。”
“对,这个我知道的,你带着村里人种打瓜籽、种花葵还有甜菜,都是挺不错的方向。”姜至瑜说道。
“但是这些经济作物受市场、土地影响比较大。”李龙叹了口气,“就以打瓜籽为例,万一哪天口里不收了,那大家种的打瓜籽就砸手里了。”
姜至瑜还真没想这么多。现在乡里种植打瓜的面积已经仅次于小麦、玉米、油葵、水稻等粮油作物,成为第五作物,统计交到公社的时候,乡里的一些领导还挺诧异的。
李龙这种忧患意识让她异常的佩服,她问道:
“那种棉花就没这种风险吗?”
“没有啊。”李龙笑了笑说道,“棉花是国家收购的,县棉麻公司就收棉花,有规定的收购价,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
姜至瑜这方面还没了解过。
“姜干事,你知道这两年为什么六户地北五岔的人均纯收比咱们高吗?”
“为啥?”姜至瑜也不清楚。
“这两个乡都种了不少的棉花。棉花的单产能达到一百多公斤,一公斤两块多,你算算吧,那能不高吗?”
“怪不得…所以你就搞了这么个打药机?这算是提前布局?”
“嗯,也是我去过六户地之后想起来的。我想着明年我们家就种上几十亩的棉花,试一试情况。”李龙丝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如果好的话,后面还会种得更多。”
“能种得过来吗?我可是听说种棉花比种粮食作物要麻烦。”
“麻烦算什么?只有农民种地能赚上钱,才不会嫌麻烦呢。再说了,我也就是因为麻烦才搞得这个打药机嘛。”李龙笑了。
正说话间,梁月梅从院子那边快步走出来,看到李龙后,立刻喊着:
“小龙,你的电话!收购站晓霞她爸打过来的,说乌市有人给你打电话,关于闸门和桥的事情!”
“好好好,我马上去接!”李龙急忙回了一句,然后给姜至瑜说道:“姜干事,不好意思,你也看到了,我这边还要接个电话,有点忙…”
“没事没事,你先接你的电话,对了,这个闸门和桥…不急不急,接完我再问你。”
姜至瑜这会儿兴奋极了,看来这一趟自己是真来对了,不然怎么可能知道闸门和桥的事情呢?
闸门?她隐约想起来了,好像见过四队报到乡里的报告,关于给队上的水库修个闸门的报告。这个是李龙搞的吗?
李龙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了?
因为李龙的原故,姜至瑜对四队的一些信息比较关注,所以了解到了,但并没有了解太多,在他看来,李龙和这个有点不搭。
看着姜至瑜跟着李龙匆匆去了李建国的院子,还在麦场上的几个人就挺八卦的。
“嘿,我小叔还怪厉害哩!这乡里的干部都追着他跑啊!”李俊峰开着玩笑。
“小龙就是厉害。别说乡里干部了,说县里有女干部经常采访他哩。”陆大嫂更八卦,笑着说,“以前有人说小龙娶了晓霞是高攀了。现在不少人说,晓霞嫁给小龙才是有福气的。”
李俊峰笑了:“不管咋说,俺小叔和小婶过的好就是好事嘛。俺小叔本事是真的大啊!”
陈前进并不说话,他对于李龙也挺好奇,晚上和李俊贤睡一个屋,也能听到不少关于李龙的事情。
李俊贤好问好说,从李建国李俊峰那里了解的不少,有些比较夸张,陈前进听了也就笑笑。
现在看来,看这个姐夫的弟弟,还真有一套哩。
干活的时候说一些八卦,气氛比较好,大家干的也挺有积极性,所以李青侠倒没阻止小辈们说这个。
电话挂掉了,李龙给收购站那边拨了回去,顾博远给他留了一个电话号码,说是乌城那边留下来的。
李龙看这个号就知道,这是罗教授办公室的,先前留过。
李龙就从这里拨了过去,那边罗教授就在边上,接起电话说道:
“李龙啊,我给你找了一个水利方面的教授,他不管这个,不过他说他有个学生目前在你们县水利局工作。我那个朋友已经给你们县水利局的那个叫杨波的同志打了电话,你可以直接过去找他。”
“杨波是吧?好好好,明天我就过去。”李龙拿过电话旁边的纸和笔记下了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
感谢了罗教授后,李龙挂了电话,那边罗教授也松了口气。好不容易主动从李龙这里揽了个活,这找了好几天,才算是找到一个靠谱的。
能交差了。
李龙挂了电话后走出了院子,姜至瑜正和梁月梅聊着天,看他出来,便止住了话题,问道:
“李龙同志,能说说你说的闸门和桥的事情吗?”
李龙心说这个姜干事还真够八卦的,不过这也没啥隐瞒的,便把给小海子修闸门和山里修桥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果然!果然!”姜至瑜大喜,差点没压抑住心头的激动,嘿,果然来对了!
“那咱们现在能去小海子那里看看吗?我想看看修闸门的地方,拍两张照片。”
“行吧。”李龙有些意外,“坐我的车去吧,快一些,回来我还有事。”
他把吉普车开回到大哥院子里,把西瓜卸下来,又问姜至瑜要不要吃瓜,姜至瑜现在满脑子都是可能的新闻,自然没兴趣吃瓜。
他们走后,杜春芳嘴里嘟囔着:
“这孤男寡女的…”
梁月梅一听就乐了:
“娘,你乱想啥哩?小龙是那种人吗?人家姜干事也是干大事的,是有正事哩…”
“我那不是怕有人传到晓霞那里去嘛…”杜春芳说着,“没事是没事,那要传过去,没事也都有事了…”
“嗨!娘啊,你别想那么多了。小龙在外面事情多,和其他男的女的打交道可不少,那要人人都乱想,麻烦就大了。”梁月梅有点哭笑不得,婆婆的思维和一般人还真不一样。
到了小海子,李龙带着姜至瑜到了闸门所在位置,详细讲了要建闸门的缘由。
“兴修水利方面,大家都想着清渠、打井,你这做得好啊,把大自然留下来的设施和人工疏导结合起来,既能留下洪水为农业所用,又保证了水道的通畅,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将来的大好事啊!”
行吧,宣传上这些人说话果然是一套一套的,李龙惭愧的说道:
“我可没想那么多,我就是觉得,既然我承包了这个小海子,现在就得为它负责。
再说了,真要来洪水把坝冲掉了,我们四队通往外面的那个苇沟桥肯定也会被冲掉,到时学生上学、村民外出都是问题。
对于我而言,修一个闸门并不算多大的负担,但有利的方面挺多,那就修吧。不过我是外行,所以就想请着专业的人来指点一下。”
“那山里的桥呢?”姜至瑜问道:“你什么时候进山,能不能到时带我一起过去?”
李龙想想觉得倒是可以,只不过这么一来,到时马晓燕可能有意见了。
不过也没啥,先来后到嘛,既然姜至瑜已经提了,那就先紧着她吧,便点了头。
见李龙答应了,姜至瑜开心起来,她急忙举起相机拍了几张,然后又让李龙站在坝前,她来给李龙摆着姿势又拍了几张,这才算结束。
话题又回到了种棉花上面,这方面姜至瑜不了解,回去的车上让李龙给她详细说一说,李龙便从种棉花播种开始,一直讲到了收获。
有些机械的使用现在就有,比如点播机,中耕机,目前李龙已经搞出来的打药机等等;有些机械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李龙就当畅想一下了,比如采棉机,打杆机等等。
甚至于滴灌等二十多年后普遍使用的技术,李龙现在也在畅想一下,让姜至瑜不停的记着,这些对于她来说都不亚于是“脑洞”、“科幻”甚至于天方夜谭的东西。
有些她听过或者在报纸上看过,有些都没听过,但姜至瑜此刻却觉得,说不定李龙所说的这些,未来真有可能一一实现呢。
回到李家,姜至瑜看着记下来的满满三页纸,很满意。她这回是有些渴了,吃了李龙切的西瓜,然后洗了手,开心的回去了。
李龙自己也赶紧回到了县里,中午在家里吃了饭后,下午上班时间,便去了县水利局。
杨波的个头不高,不到一米七,长得有点墩实,看到李龙后,笑着说道:
“我老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真没想到他给我安排了这么个活。”
“实在不好意思,我这边找不到专业人员,也不认识你们,所以只好到乌城请人帮忙了。”李龙是真的不好意思。
其实哪怕再来一次,他也会这样做。至少目前这阶段,人情社会的招术还是很管用的,如果没有罗教授和杨波的老师董教授的介绍,李龙直接过来水利局找人,这边肯定是官方那一套。
“哈哈,既然已经说到了我老师那里,那咱们就是自己人了。罗教授可是好好把你一顿夸啊。”杨波三十岁左右,他上八一农学院的时候已经挺大了,所以现在工作时间并不算长,算和李龙同龄:“以后咱们得多联络。”
“那是那是,我后面要麻烦你的事情多呢。”
“叫我师兄吧。”杨波自来熟,“虽然你没上农学院,我老师说罗教授和吴教授都很赞赏你,说如果你去上学了,他们肯定愿意收的。”
李龙急忙摆手,这时候可不像刚开始能搞工农兵大学生,得凭硬硬的学历,自己啥也没有。
“就这么叫吧。”杨波一摆手,止住了这个话题,“咱们说正事?”
那李龙也就这么着了,把两件事情说了一下。
“要按你这么说的话,其实挺简单的。不过我觉得我还得去看看。这样吧,我呆会儿和领导请示一下,明天咱们去一趟?如果问题不大,那我这边给你出个图纸,安排一些注意事项,到时你找施工队修就行了。”
“好好。”李龙自然乐意了。
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李龙留下了一包肉干,说是请杨师兄品鉴一下,然后就离开了。
李龙走后,同办公室的同事嚷嚷着要一起品鉴一下那些肉干,杨波就打开给同事们每个人分了几个。
这时候吃肉已经不那么稀罕了,但这种包装相对精致的肉干还是比较少见的,有同事尝了一个后,就把剩下的留下来说带回去给孩子。
李龙的名头挺大,水利部门也有民族同志,所以大家其实清楚他的过往。杨波和李龙拉上关系,不光是叙叙师门什么的,这人脉嘛,是互相来的。
现在李龙请他帮忙办事,后面他说不定也有找李龙帮忙的时候,互相的。
李龙回到大院子的时候,碰到了开着拖拉机准备离开的梁文玉。
和梁文玉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李龙还有些意外。
李龙回来了,梁文玉自然就不能走了,他把拖拉机停在了路边,等李龙把吉普车停进了院子后,两个人就开着院门在门口聊了起来。
没办法,梁文玉的拖拉机上拉着半车西瓜,一半卸在了李龙院子里,韩芳正在院子里看着呢,还有一半在车上,打算拉到四队去。
“哪来的西瓜?”李龙有些好奇,“我记得你家地没种这个吧?”
“嘿,这几天不是给人割麦嘛,”梁文玉笑着说,“割到一个近老乡家里了。一说话听着熟,一问,一个村的!结果人家死活让留着吃饭,然后给装了一车瓜。那我也不好意思要钱啊,就把瓜给拉回来了。”
“赔了啊?”李龙也笑了,“老乡嘛,赔一点就赔一点吧。咋说出门在外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就是这话啊。”梁文玉点头,“我家里吃不了,队里有人送了不少哩,我就拉过来,你这留一些,剩下的拉到大姐那里去。”
“二姐那里呢?”
“送了啊。”梁文玉点点头,“前面队里有人送瓜的时候,我就给他家拉过去一些。你也知道,头两年跟着你赚钱,我带着人哩,人家感谢我嘛。”
李龙点点头,结交的人知道感恩这就是好事。
梁文玉欲言又止,李龙就让他干脆的说。
“我们队地少啊,”梁文玉感叹着,“现在粮食不值钱,又不能不种,剩下的那点地,种啥才行?抬把子不编了,搞大扫把,我们这边没芨芨草,得跑得远去搞…”
“种菜。”李龙其实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先前一直没时间去和梁文玉说,他隐约记得再过两年,国家就搞菜篮子工程了。
其实就算现在也能看出来,大家能吃饱了,自然就想着吃好。以前饭桌上,饭多菜少。现在呢,大家都想吃好吃有营养一些,对菜的需求量就大了。
“种菜?”梁文玉有些疑惑,“种啥?卖不出去咋整?”
“今年秋天,苞米收了之后,你去市场上看看,比如大葱、白菜、洋芋,你看看大家买的多不多,还有其他菜。”李龙指的路子,其实是梁文玉他们队过几年就打算走的路子。
地少,就只能精品化种植,距离县城近,最大的优解,就是种菜了。
“行。”经过这些年的检验,梁文玉对李龙已经足够信服了,既然他说了,那到时走一走看一看就清楚了。
梁文玉没多呆,他还要赶紧把瓜送到四队,然后再去割麦。现在割麦能赚不少钱,其实他挺满足的。
但收割机慢慢在增加,这一条赚钱的路子能走多远他也不清楚,所以肯定得为将来考虑。
况且跟着他的人不少,别人也指望着他给指条路子呢。
那就先打听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