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界。
南赡部洲,灌江口杨宅之内。
那位有夏皇祖、治水圣王——上古人皇大禹现身其间,正将毕生绝学倾囊相授于杨戬。
“这,禹王伯伯…”
杨戬只觉神魂震颤,似有惊雷在识海炸响,掀起滔天巨浪。
大禹一生所创之诸般术法,如洪流般汹涌灌入杨戬的脑海。
大禹这一生,创法术神通无数,法宝亦多。
如定海神珍铁,能定四海狂澜,后化为如意金箍棒,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证道之兵器。
大禹还有那开山斧,可劈山断岳;驱山铎,摇动间群山皆动;避水剑,出鞘时江河让道;息壤,遇水则涨,可填无尽汪洋;九州鼎,镇压九州气运,威严无匹…
大禹的神通法术更是繁多,操控水流,如臂使指;移山填海,只在翻掌之间;功德金身,万法不侵;化身之术,可化巨人…
其“勘测水脉”之术,化作九条栩栩如生的水龙,在杨戬的识海中翻腾游弋,诉说着九州水脉的奥秘;“斩蛟定波”之法,凝成金色符箓,散发着强大的威压;“移山填海”之术,化作三十六座神山虚影,巍峨壮观…
这些兵器法宝的所在之处,和大禹的法术神通…尽数灌入杨戬的脑海之内。
而最精妙绝伦者,当属大禹的“禹步”,此乃昔日“禹王巡九州”所用之步法,蕴含着无尽的玄机。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有载,以“禹步”配合服气,可灭三尸。其法诀为:“闭气凝神,先前左足,次前右足,再以左足并右足,此乃三步之妙…”
《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服五方灵气法》亦记有服气时所行之“禹步”,云:“诸步纲领,起于三步九迹,此乃禹步之真谛…其法先举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而合,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此乃象阴阳之会也…”
足见禹步之神妙,实乃夺天地之造化,窃阴阳之玄机。
禹步,此步法溯其根源,乃是大禹感念苍生疾苦,观天地万物之变,妙悟乾坤至理。借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方位,融中宫枢机之妙,暗合天下九州之名,仿若将九州山河皆纳于足下,一步踏出,便是天地浩渺尽在掌控。
古有“登坛召神咒”,道尽禹步之威,正是:
“白气混沌灌吾形,禹步相催登阳明。”
“天回地转步七星,摄罡布斗跻九灵。”
当此步法催动,周身白气氤氲,仿若混沌初开,灵力灌注全身,引动天地之力相随。每一步踏出,都似蕴含着天地至理,阴阳交汇,乾坤倒转。
这禹步一步踏出,可缩九州之距,瞬息万里,避兵解厄,宛如神游太虚,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这“禹王巡天步”,正是:“禹王巡九州,一步一乾坤。”
其已经到了“空间大神通”的范畴。
“杨二郎,且看仔细了!”
大禹神色一凛。
“天回地转,步罡踏斗。”
“召役山河,缩地成寸!”
大禹轻喝一声。
随后,但见大禹跛足轻移,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每一步都暗藏玄机,似缓实疾。每一步落下,身后八卦虚影便骤然浮现,光芒流转,玄奥非常。
大禹于乾位起势,其左足虚点,若蜻蜓点水般轻盈,空间霎时泛起层层涟漪,似有虚空之门隐隐开启;坎位承转,右足单跳,仿若蛟龙摆尾,气势磅礴,地脉深处隐隐传来龙吟之声,似有神龙在地底翻腾。
随后,大禹于艮位收势,双足并立,稳如山岳镇岳,万里山河竟在脚下急剧收缩,化作方寸棋盘,尽收眼底…
这数步踏完,大禹的身形已出现在万里之外的华山之山巅。
华山之巅,云雾缭绕,大禹负手而立,衣袂随风飘动,尽显大神通者之风采。
正是:“万里江山,尽在脚下,任其遨游。”
再几步踏出,大禹的身形已经从华山之山巅,返回到了灌江口杨宅之中。
“人族不比飞禽一族,天生便有翱翔天际之能,速度上多有欠缺,在天地间行路,难免多有掣肘。”
大禹目光深邃,望向杨戬,缓缓言道:
“此乃我所创之‘禹步’,有‘三步九迹’,蕴含步罡踏斗之真意,专为人族所创,可召役山河,缩地成寸,令尔等也能瞬息万里,纵横天地,不再受速度之困。”
言罢,大禹身影忽在杨戬身侧凝实,手掌重重拍在其肩头,眼中满是期许:
“杨二郎,你且试来,让吾看看你的悟性。”
杨戬身为道门三代第一人,其悟性,自然不用多说。
得法之后,杨戬深吸一口气,抬足踏出第一步,刹那间,杨宅内骤起罡风,风声呼啸,风中隐有八卦方位的清鸣之声。
杨戬第二步踏下,地脉轰鸣,山川走势竟随足尖流转,仿若整个天地都在他的脚下臣服。
第三步踏完,杨戬已出现在万里外的华山之巅,衣襟上还沾着杨宅内的烟火之气,却已跨越千山万水…速度快得令人咋舌,仿佛时间与空间都在他的禹步下失去了意义。
这“禹步”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华山之巅,大禹与杨戬并肩而立,俯瞰着九州大地,山川河流尽收眼底。
大禹赞道:
“不错,果然不负道门三代第一人之名,这禹步在你脚下,已初显神威。”
杨戬一向的短板便是速度,平日里虽神通广大,但在速度上却总觉力不从心,与人争斗时,难免有些捉襟见肘,有时候会追不上对手。
而那禹步踏出时竟可召役山河,缩地成寸,仿佛直接跨越空间一般,真是万里山河转瞬即至。
其速度之快,远胜过纵地金光之术。
这令杨戬心中大喜,如获至宝。
这禹步,无疑为杨戬弥补了速度上的短板,令他“如虎添翼”,神通更上一层楼。
勘测水脉、斩蛟定波、分水辟浪、移山填海、召役山河、缩地成寸、更有那独属于人族的血脉秘术…可以说,大禹一身的土系、水系大神通,皆是绝顶之技,令人叹为观止。
《淮南子》中更有明确记载:“禹以息土填洪水,撒土成山。”
此等撒土成山之神通,也被大禹倾囊相授于杨戬,令杨戬受益匪浅。
杨戬得此神通,仿若久旱逢甘霖,获益良多,神通愈发广大,道行日益精深。
当下,杨戬闭目凝神,周身仙光流转,只觉神识中涌入无数奥义,如江河入海,滔滔不绝。
待再睁眼时。
杨戬只觉心中豁然开朗,正是:
“勘水脉如观掌纹般简单,移山岳似移棋子般轻松,巡九州如闲庭散步般自在。”
各种移山填海之术,杨戬更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随心所欲,毫无滞涩。
一时间。
杨戬实力暴涨,更胜往昔。
天界。
南天门外。
东华帝君所率反天大军,似黑云压城,携着冲天煞气;北极四圣统领的天庭大军,如巍峨高山,带着煌煌天威。
两军轰然相撞,战事炽烈,如火如荼。
此时此刻,天庭二十万余大军之中,已是一片惨状。
天蓬元帅麾下的四万天河水军,遭东方朔以火攻奇策强势击破。
天猷副元帅真君与五雷神将,以及众多雷部天兵,亦难逃厄运,被东华帝君祭出的法宝“东王钟”震得粉碎。
数万雷部天兵天将纷纷坠落云端,如断线风筝般飘落。
东华帝君所率反天大军,亦是伤亡惨重,折损了两三万有余的散仙。
只见那战场上,残肢断臂横七竖八,鲜血如注,将那飘浮的云朵染得通红。
刺鼻的血腥味弥漫开来,令人几欲作呕。
此时,北极四圣之中,仅余真武大帝统率的玄武一族精锐,以及天庭斗部天兵天将,仍在苦苦鏖战。
天庭大军接连受挫,士气低落,天兵天将们个个面带疲惫与焦虑之色,往日的威风早已荡然无存。
恰好,这时。
“佑圣,我来也!”
一声大喝如惊雷般在战场上炸响。
一阵阴风袭来。
只见翊圣保德真君,身披黑袍,威风凛凛,正率领着一众煞鬼天丁、聋兵哑将、阴兵鬼差、阴间鬼王…自那幽冥界汹涌而出,如鬼魅幽灵般悄无声息地赶到了战场,从前后两面同时对反天大军发起夹击。
一时间,反天大军腹背受敌,形势略显危急。
反天大军之中。
东方朔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却眼神凌厉,他于阵中从容调兵遣将,居中指挥全局。
其风采,真无愧《西游记》中所赞:
“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头戴纶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
他双手舞动,口中念念有词,引动三岛十洲之地的天地灵气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如潺潺溪流,为反天大军恢复元气。
而后。
东方朔手中羽扇轻摇,一道道指令如流星般飞出,指挥着反天大军的攻势:
“诸将听令,以吾之智,破彼之阵!莫要慌乱,稳住阵脚,待吾寻得破绽,一举破敌!”
此时此刻。
两军阵中,战况激烈至极。
瀛洲九老中的孟昊神将、苍何神将、沉晔神将、连宋神将等一众神将,以及敖丙,早已与龟蛇二将、五龙神将等战作一团。
那五条神龙将,身躯矫健,龙吟震天,翻云覆雨间,搅得天地间风云变幻。
两员龟蛇将,则播土扬沙,吞云吐电,一时间沙尘蔽日,日月无光,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
他们各执枪刀剑戟,如猛虎下山般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口中还不断咆哮:
“尔等逆贼,安敢犯我天威!”
东方朔见状,羽扇一指,大喝:
“龟蛇二将,不过土鸡瓦犬!”
“五龙小儿,安敢逞凶!”
“诸将听令,以阵破之!”
而瀛洲九老和敖丙等将不甘示弱,各自施展神通,奋勇向前。
孟昊神将大喝一声:
“小小王八,也敢猖狂!”
他挥舞长枪,如蛟龙出海,直刺龟武神将。
苍何神将大刀阔斧,力劈五龙神将,口中喊道:
“反天改命,只在今朝!”
他手中的大刀如闪电般劈下,带着无尽的杀意,誓要将五龙神将斩于刀下。
沉晔神将弯弓搭箭,箭如流星,射向敌军;连宋神将长剑翻飞,剑影闪烁,令人眼花缭乱…
敖丙身披万龙甲,甲上龙纹闪烁,仿佛有万千神龙在游动。
敖丙手握两柄盘龙冰锤,连连怒吼道:
“哪吒何在?”
“哪吒,你怎么缩起来了?”
一时间,剑戟光明摇彩电,枪刀晃亮闪霓虹。
只听得那兵器碰撞之声,如爆竹般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叮叮当当的音韵,又似敲击金石般清脆悦耳。
水火之力在这方天地间激烈碰撞,兵刃之影纵横交错。
“杀杀杀!”
“杀杀杀!”
“镇压逆贼!”
天庭将士声嘶力竭地怒吼。
“逆天改命!”
反天大军亦毫不示弱。
喊杀声震天动地,惊得山间狼虎四散奔逃;喧哗声直冲云霄,振得九幽鬼神瑟瑟颤抖。
这十余万散仙与十余万天兵,正展开一场惨烈的激战。
这边戈戟寒光闪烁,似冰冷的利刃,散发着无尽的杀意。那边厢旌旗猎猎作响,彩旗飘飘如绚丽的云霞,似在为这场大战助威 寒风飒飒,如冰刀般割着人的肌肤,让人不禁寒毛倒竖;怪雾阴阴,如幽灵般弥漫在战场之上,遮天蔽日,让人难以分辨敌我。
弯弓硬弩张弓搭箭,雕翎箭寒光闪闪;短棍蛇矛舞动生风,带着凌厉的杀气。方天戟如蛟龙探海,虎眼鞭似毒蛇吐信,青铜剑寒光凛冽,四明铲锋芒毕露。
这一场大战,直杀得那空中无鸟敢过,山内虎狼奔逃。
扬起的砂石,让乾坤变得一片漆黑;播散的飞尘,使宇宙陷入一片昏暗。
只听得那兵兵扑扑的声响,如战鼓擂动,惊得天地为之动容;煞煞威威的气势,似惊涛骇浪,振得鬼神为之胆寒。
一时间。
真武大帝极目远眺,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天庭将士虽奋勇拼杀,却也难以取胜。
身为三军主帅,按常理他当垂拱而治,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非执戈披甲,亲赴疆场厮杀。
更何况,他如今已修得真武之身,算是人身,与昔日的祖玄武之身大不相同。
他的肉身之力虽依旧超凡,可与昔日那巅峰之态相比,终究是有所不及。
而且,东华帝君手中那把“先天纯阳剑”,威力绝伦,乃极品先天灵宝,蕴含着无尽的纯阳之力,一旦祭出,便有焚天煮海、熔金化铁之威,真武大帝心中对此剑亦暗藏几分忌惮。
然而,此刻形势危急万分,他也不得不出手,放手一搏了。
真武大帝心念电转,终是下定决心,对着身旁的翊圣保德真君高声喝道:
“翊圣,你替我指挥!”
言罢,真武大帝身形一动,踏于腾蛇神龟之上。
腾蛇身躯蜿蜒,昂首吐信,毒雾弥漫,似欲吞天噬地;神龟四足沉稳有力,踏于虚空,似有移山填海、颠倒乾坤之力。
真武大帝披发仗剑,大喝道:
“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