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213章 推演未成,暗中布局未雨绸缪

  楚世昭接过仔细端详,突然眼前一亮。

  “这是......青龙会的标记!”

  青龙会是江湖上一个神秘的组织,专门替权贵们做见不得人的勾当。

  看来,自己这个二哥不仅想把控朝堂,甚至就连江湖也不打算放过啊!

  “有点意思,如今看来,这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楚世昭若有所思的低头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骚动。

  “报!”

  一名斥候匆匆跑来,“殿下,北面三十里处发现大批人马活动!”

  “多少人”

  “约莫有三千余骑,正朝我们这个方向而来!”

  楚世昭和张甘对视一眼。

  要知道,这一次,张甘原本只是带兵前来支援楚世昭的,再加上事出紧急,他这次不过带了七八百的亲兵。

  而如今,对方来势汹汹,凭借自己手上这点兵力,根本就不够看的。

  “殿下,我们该怎么办”

  “传令下去,全军戒备!”

  楚世昭当机立断。

  “张将军,你立即派人去最近的州府求援。”

  “是!”

  但张甘刚要转身,又一名斥候跑来报信:“殿下!南面也发现敌军,约有两千人!”

  楚世昭脸色一变。

  这分明是要包围他们!

  “看来是早有预谋啊。”

  楚世昭冷笑,“我这个二哥到底想干什么呢”

  形势危急,楚世昭却异常冷静。

  他迅速在地图上标注敌军位置,分析地形,很快就有了主意。

  “张将军,立即让士兵们准备,我们连夜转移。”

  “转移可是殿下,我们往哪里走”

  楚世昭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山谷:“这里。”

  张甘仔细看了看,惊讶道:“殿下要去虎头谷那里地形险峻,而且......”

  “正是因为险峻,才适合我们。”

  楚世昭解释道,“敌军人多势众,如果在平地对战,我们必败无疑。”

  “但如果进入山谷,地形就成了我们最大的优势。”

  张甘恍然大悟:“殿下是要以逸待劳,伏击敌军”

  “不错。”

  楚世昭微微点头。

  “虎头谷地形如其名,谷口狭窄,内里开阔,正好可以让敌军分批进入。只要我们占据有利地形,就能以少胜多。”

  张甘佩服地拱手:“殿下神机妙算!”

  “别说这些了,赶紧准备吧。要在天亮前赶到虎头谷,时间紧迫。”

  很快,楚世昭的军队悄然拔营,趁着夜色向虎头谷进发。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故意留下了一些营帐,还在原地点着篝火,让敌军误以为他们还在原地。

  等到天蒙蒙亮时,楚世昭的军队已经进入虎头谷,并在有利地形布置好了埋伏。

  果然,当太阳升起时,大批叛军蜂拥而至。

  看到营地里的篝火还在燃烧,这些人的首领认定楚世昭他们还在清风楼休息,便下令分兵包围。

  等这些家伙发现中计时,楚世昭的人马已经占据了谷口的制高点。

  “放箭!”

  随着楚世昭一声令下,漫天箭雨倾泻而下。叛军阵型大乱,死伤惨重。

  “杀!”

  张甘带领骑兵从侧翼杀出,直取叛军后阵。

  叛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溃不成军。

  经过一番激战,叛军损失过半,剩下的人马仓皇逃窜。

  楚世昭乘胜追击,一直追出数十里,将叛军彻底击溃。

  “殿下,这次我们可是立了大功啊!”

  张甘一脸兴奋地看向楚世昭。

  楚世昭却没有丝毫得意之色:“这恐怕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杀招恐怕还在后面呢。”

  “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楚世昭沉吟道,“我怀疑青龙会在边境还有其他据点。”

  “尽快返回行营,我们要抓紧时间,争取把这些家伙一网打尽。”

  “是!属下这就去安排。”

  看着张甘离去,楚世昭却是不由得眉头紧皱。

  自己这个二哥还真是不让人省心啊。

  原本他只想趁着边关平叛这事情,在永晋帝面前刷一波存在感。

  万万没想到,饶是他自认为已经足够谨慎了,到头来却还是难逃楚世仁那家伙的算计。

  不过,他楚世昭也并非是什么软柿子。

  他楚世昭从来就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怂包。

  既然敌人已经率先出招了,那他也只好接着了。

  楚世昭返回行营后,坐在营帐内。

  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此次抢劫事件搜集到的各类线索。

  他深知此事复杂,牵扯重大,尤其是是否要将这一情况禀报给永晋帝,必须慎重考虑。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启系统推演。

  楚世昭修书一封,详细阐述了贸易行抢劫事件以及背后与楚世仁、楚世虞相关的证据,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数日后,永晋帝收到奏折,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

  朝廷派出钦差大臣,带着圣旨赶赴边关。楚世仁、楚世虞得知消息后,开始在京城中四处活动,拉拢朝中部分大臣为他们求情。

  钦差大臣抵达边关,在贸易行公开审讯相关人员。楚世昭将证据一一呈上,然而,楚世仁、楚世虞提前买通了一些关键证人,让他们在公堂之上翻供。

  局势瞬间变得混乱,钦差大臣难以决断,只能将相关人员全部带回京城候审。楚世昭虽心中愤怒,但也无可奈何。回到京城后,楚世仁、楚世虞凭借着拉找的势力,与楚世昭在朝堂上展开激烈交锋。

  部分大臣被楚世仁、楚世虞蒙蔽,对楚世昭提出质疑,指责他证据不足,蓄意陷害皇子。永晋帝也开始对楚世昭产生怀疑,最终此事不了了之,楚世昭不仅没有扳倒楚世仁,楚世虞,反而在朝堂上陷入被动。

  第一次推演结束,楚世昭面色凝重。

  他总结此次推演的问题在于,低估了楚世仁、楚世虞在京城的势力和应对手段,以及朝堂局势的复杂性。

  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仍被他们钻了空子。

  看来,自己在禀报这件事之前,很有必要先稳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

  同时,进一步收集确凿证据,务必让楚世仁、楚世虞无法狡辩才行。

  楚世昭在派人向永晋帝禀报之前,先与几位平日里与自己交好且正直的大臣秘密会面。他详细说明了贸易行抢劫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展示了部分证据。

  这些大臣听后,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楚世昭。楚世昭接着又拜访了几位在朝堂上颇具威望的元老,向他们阐述了此事对边关稳定和大周发展的重要性。

  元老们被楚世昭的诚意和对局势的清晰分析所打动,答应在朝堂上为他说话。楚世昭这才将奏折送往京城。永晋帝收到奏折后,同样大怒,下令彻查。

  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不仅呈上之前的证据,还拿出了新收集到的一些关键线索,包括楚世仁与劫匪之间的通信记录。

  楚世仁、楚世虞得知后,依旧试图买通证人翻供。然而,此次楚世昭早有防备,安排人手暗中保护证人,并揭露了楚世仁、楚世虞的收买行为。

  钦差大臣将所有证据和人员带回京城。朝堂上,楚世昭在支持他的大臣们的帮助下,与楚世仁、楚世虞展开辩论。但楚世仁、楚世虞勾结一些势力,在朝堂上恶意诋毁楚世昭,称他是为了争夺储位才故意抹黑。

永晋帝虽然对楚世仁、楚世虞的行为有所怀疑,但在各方势力的纠缠下,最终只是对楚世仁、楚世虞进行了轻微的警告,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惩罚。楚世昭虽争取到了一些支持,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也在这场争斗中  耗费了大量精力。

  第二次推演结束,楚世昭这一次虽然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争取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但楚世仁、楚世虞在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难以轻易撼动。

  最大的疏漏在于,楚世昭并没有考虑到楚世仁、楚世虞会利用储位之争来转移视线,从而影响永晋帝的决策。

  这一次,楚世昭觉得自己在禀报时,提前想好应对储位之争相关言论的策略,并且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争取更多中大臣的支持。

  楚世昭在准备禀报永晋帝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朝堂上众多中大臣进行沟通。他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对大周的忠诚,赢得了不少中大臣的好感。

  同时,楚世昭针对储位之争的可能言论,准备了详细的应对说辞。他撰写了一篇奏章,阐述自己对储位的看法,强调自己一心为大周社稷,无意争夺储位,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公正处理此次事件,维护边关稳定。

  一切准备就绪后,楚世昭将奏折送往京城。永晋帝看到奏折后,下令彻查。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呈上了更加全面且确凿的证据,包括人证、物证、通信记录等。

  楚世仁、楚世虞试图故技重施,买通证人翻供,但被楚世昭当场识破并揭露。他们又企图以储位之争来混淆视听,称楚世昭是为了储位才诬陷他们。

  楚世昭立刻拿出之前准备好的说辞,义正言辞地反驳,表明自己的立场。朝堂上,支持楚世昭的大臣们纷纷发言,指责楚世仁、楚世虞的恶行。

  然而,楚世仁,楚世虞的党羽在朝堂上极力维护他们,双方陷入激烈争吵。永晋帝被朝堂上的混乱局面弄得心烦意乱,虽然心中对楚世仁、楚世虞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又担心严惩他们会引发朝堂动荡。

最终,永晋帝只是下令让楚世仁、楚世虞闭门思过,并未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惩处。楚世昭虽然在朝堂上赢得了一些声誉,但并没有达到彻底扳倒楚世仁,楚世虞的目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与楚世仁、楚世虞的矛盾进一  步激化。

  这一次推演,楚世昭尽管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在朝堂上也有了更多支持,但由于永晋帝对朝堂平衡的顾虑,以及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顽强抵抗,还是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这一次,他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楚世仁和楚世虞身上,却忽略了永晋帝对朝堂平衡的把握尺度,以及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底线。

  看来自己得设法了解永晋帝对朝堂各方势力平衡的具体想法,同时寻找能够彻底击垮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关键证据才能更有把握。

  楚世昭通过自己的心腹,秘密与永晋帝身边的亲信取得联系,试图从他们口中了解永晋帝对朝堂势力平衡的看法和底线。经过一番努力,楚世昭得知永晋帝最担心的是皇子之间的争斗引发内乱,影响大周的稳定。

  楚世昭据此调整策略,在准备禀报的奏折中,着重强调此次事件若不公正处理,将会引发边关动荡,进而影响整个大周的稳定,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维护朝廷的公正和边关的和平,并非为了个人私利。

  他还继续深入调查楚世仁、楚世虞与抢劫事件的关联,终于找到了一份关键证据楚世仁亲笔写下的关于策划抢劫贸易行的手令。

  楚世昭再次将奏折和证据送往京城。永晋帝看到后,大为震惊。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将所有证据一一呈上,包括那份至关重要的手令。

  楚世仁、楚世虞得知此事后,惊恐万分。他们试图销毁其他相关证据,但楚世昭早已安排人手监视,将他们的行为全部记录下来。

  朝堂上,楚世昭在众多大臣面前,详细阐述了楚世仁、楚世虞的罪行,并且强调了此事对大周稳定的严重威胁。

  楚世仁、楚世虞的党羽试图反驳,但在铁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永晋帝权衡利弊后,终于下定决心,严惩楚世仁、楚世虞。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楚世昭虽然成功扳倒了楚世仁、楚世虞,但也引起了其他一些朝中大臣的警惕和不满。他们开始暗中联合起来,将楚世昭视为潜在的威胁,楚世昭在朝堂上陷入了新的孤立局面。

哎呦文学网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