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387 新三国大爆又大赚,颜老板的魅力时刻

  《新三国》剧情进入中期后,收视率没有前期升的那么快,但也稳定保持在平均破2的水平。

  加上四台联播土豆网等平台造势,从1月份制霸到2月份,等3月播出大结局,仍然有不少余韵。

  最直接的影响,...

  清晨的授牌仪式在操场举行。天空澄澈,阳光斜照在旗杆上,金属顶端反射出一点耀眼的白光。学生们列队整齐,校服蓝白相间,在风中微微摆动。黄枝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前,手中捧着一箱崭新的“查证工具包”小巧的平板设备、带放大镜的观察卡、可折叠的手电筒,还有印有凤凰徽章图案的笔记本。

  校长致词刚结束,一名戴眼镜的女生举手提问:“黄叔叔,如果连老师说的话都可能是假的怎么办?”

  全场安静了一瞬。

  黄枝没有回避,反而走近她,蹲下身来平视她的眼睛:“你说得对。有时候,最可信的人,最容易被冒充。但你知道吗?真正的老师不会怕你问‘为什么’。他们会说:‘来,我们一起查。’”

  他打开手中的平板,调出一段视频正是前几天某地流传甚广的一段“教育局通知取消体育课”的伪造音频。画面里一位“官员”神情严肃地宣布政策调整,语气权威,背景是标准的会议室。

  “看起来很真,对吧?”黄枝问。

  孩子们点头。

  他轻点几下,启动“凤凰徽章”共证系统,上传该视频并标记为“待验证”。不到三十秒,三条来自不同城市的核查报告自动弹出:声音频谱异常、会议桌材质与官方配置不符、发言人眨眼频率低于人类自然水平。

  “AI可以模仿表情,但骗不过数据。”他说,“而你们,就是那个按下‘开始查验’按钮的人。”

  台下掌声响起。那名女生低头翻看自己的工具本,认真写下了“质疑不是不尊重,而是更深的信任”。

  仪式结束后,黄枝走进教学楼,准备参加初一(3)班的信息素养实践课。教室墙上贴着学生手绘的《谣言粉碎机》海报,角落里的“真相角”陈列着本周被揭穿的五条虚假信息,其中一条竟是由两个小学生通过比对天气预报卫星图发现的“台风将登陆北京”伪视频。

  上课铃响,老师微笑着介绍今天的主题:“我们怎么知道一件事是真的?”

  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先看来源,再找证据,最后问问别人有没有看到一样的东西。”

  黄枝点头。这正是“凤凰徽章”训练体系中最基础的“三步验真法”。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林晓突然发来加密消息:dB1989数据库出现新动态,部分未登记的子集正在某地方电视台旧片库中被批量调阅,操作IP归属地指向境外代理节点。

  黄枝眉头一紧。他们早料到敌人会试图复活这些老影像,但没想到动作这么快,且选择了一个看似无害的渠道地方台即将播出的“怀旧教育专题片”。

  他立即拨通国家档案局联络专线,同时通知央视纪录频道暂缓原定下周播出的相关素材剪辑。时间紧迫,必须抢在节目上线前完成溯源阻断。

  然而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技术团队反馈,这批被调用的老录像中,包含一段1985年陈婉参与录制的全国语文教学示范课。虽然原始母带保存完好,但市面上流传的翻录版已有多个版本,画质模糊,音轨混杂,极易被AI抽取特征用于深度伪造。

  “他们不需要完美复刻。”林晓在视频会议上分析,“只要让观众产生‘好像真是她说过’的心理错觉就够了。比如把一句‘鼓励独立思考’篡改成‘服从才是美德’,再配上她的脸和声线…足以动摇一代人对教育本质的认知。”

  会议室陷入沉默。

  周院士缓缓开口:“记忆是最柔软的战场。一旦失守,现实也会随之扭曲。”

  黄枝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一群孩子正围坐在树荫下,用工具包里的分光镜观察树叶透过的光线。

  他忽然想起什么。

  转身回到桌前,他调出《真实的老师》第一季未采用的备选素材库,快速检索关键词:“陈婉”“课堂互动”“学生提问”。

  一段尘封三十年的录像浮现出来。

  画面中年轻的陈婉站在黑板前,面对镜头外一名学生的质疑:“老师,课本上说这个诗人爱国,可我读他的诗,觉得他其实很痛苦,这算不算不爱国?”

  教室安静极了。

  陈婉没有责备,也没有回避。她轻轻放下粉笔,走到那个学生桌前,弯腰问他:“你能告诉我,哪一行诗让你觉得他在痛苦吗?”

  学生朗读了一句。

  她点点头:“很好。你觉得痛苦,说明你读懂了。但你要知道,爱一个人,不代表不能抱怨他;爱一个国家,也不代表不能批评它。真正的爱国,是从理解它的不完美开始的。”

  她说完,全班鼓掌。

  黄枝盯着屏幕,眼眶发热。

  这段话,从未公开播出。原始磁带编号为d850712,存放在北师大档案馆地下二层B区第14架,属于“非公开教学研究资料”,连家属都不知情。

  而现在,它成了反击的关键武器。

  “立刻联系北师大,提取原始带,做高清数字化处理。”他下令,“同步授权央视纪录频道插播特别片段,标题就叫《她说过的话》。”

  不到四小时,《她说过的话》作为紧急加更内容,在央视少儿、纪录双频道滚动播出。社交媒体同步推送短视频切片,并附带二维码链接至完整版影像及元数据认证证书。

  反响如潮水般涌来。

  有网友对比指出,近期网络流传的某段“陈婉谈纪律至上”视频中,人物口型与原声不匹配,且背景书架上的书籍排列顺序与当年教室实景不符。

  更有数十位当年听过她课的学生自发组织“记忆守护小组”,逐帧比对各类疑似伪造视频,发布《辨伪指南》。

  一位老人留言:“我是她1986届的学生。那天她讲《赤壁赋》,说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哭了。她说的从来不是顺从,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清醒。”

  舆论风向再次逆转。

  #听她真正说过的话#登上热搜榜首。多家平台主动下架涉嫌伪造的内容,并标注警示信息。

  而就在当晚,黄枝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只有一个音频文件,没有任何文字说明。

  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起初是空白噪音,接着,一段极其轻微、几乎难以察觉的童声哼唱缓缓浮现还是那首《小星星》。

  但旋律不对。

  每一个音符都被微妙拉长或压缩,节奏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规律性,像是某种编码信号。

  黄枝立即将文件传给林晓团队做频谱分析。结果令人震惊:这段歌声中嵌套着一组高阶斐波那契序列,每隔1.618秒出现一次能量峰值,构成完整的数学结构。更诡异的是,当音频反向播放时,叠加其上的残影语音显现出一句话:

  “你们教会孩子怀疑一切的时候,也教会了他们不再相信任何人。”

  黄枝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

  这不是攻击,是提醒。

  或者说,是一种冷酷的预言。

  他回想起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一切:从幼儿园动画到中学竞赛,从老教师影像到儿童游戏,敌人的每一次出手,都在试探社会认知系统的脆弱边界。而他们的回应,则是把防御变成教育,把恐惧转化为觉醒。

  但现在,对方似乎在暗示:当怀疑成为本能,信任也将崩塌。

  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认知战不是制造谎言,而是摧毁真相赖以存在的土壤: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赖。

  黄枝打开日志,写下新的战略推演:

  敌方目标已明确:不在短期混乱,而在长期瓦解。

  他们希望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人自危,彼此猜忌,连母亲的叮咛都要扫码验证。

  若如此,他们即便失败,也算胜利。

  因为我们失去了温度,只剩代码。

  所以接下来的战役,不能只教孩子“如何不信”,更要教他们“为何仍要信”。

  要让他们明白,怀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而不是为了永远否定。

  真相的终点,不是孤独的清醒,而是共同的理解。

  第二天,“凤凰徽章”推出第四期功能更新“共信模块”。

  新机制规定:每当用户成功协作破解一条虚假信息后,系统将邀请双方录制一段不超过30秒的真实对话视频,主题如“我为什么愿意相信你”“那次你帮我看清了什么”。这些视频被打包成“信任胶囊”,随机推送给其他用户作为情感激励。

  同时,“火炬行动”新增“师生共证计划”:每所试点学校需组建一对“真实搭档”一名学生与一名老师联合提交每周查证报告,经审核后录入国家级青少年信息素养成长档案。

  北京这所初中率先响应。第一组搭档是一名叫小宇的男生和班主任王老师。他们在“每日一谎”挑战中合作揭穿了一则“某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内定名单泄露”的谣言,发现所谓“名单截图”实为PS合成,且域名仿冒官网。

  录制“信任胶囊”时,小宇说:“以前我觉得老师只会让我背书。现在我知道,她也怕被骗,所以我们一起学怎么保护自己。”

  王老师笑着说:“谢谢你教会我,原来学生不只是被保护的人。”

  视频上传后,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

  有人评论:“原来对抗虚假最好的方式,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热腾腾的关系。”

  与此同时,黄枝推动教育部起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

  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建构。

  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升级,而是整个社会认知生态的重塑。

  一个月后,内蒙古牧区小学的那个蒙古族男孩寄来一封信,夹着一片干枯的草叶。

  信上写着:

  黄叔叔:

  我们学校现在有了“草原之声”广播站,每天放学前十分钟,由同学轮流播报“今日真话”。昨天我讲的是:网上有人说草原沙化是因为牧民养太多羊,但我们采访了三位老额吉(奶奶),她们说其实是上游建厂截了水。我把调查录音放给了全班听。

  今天,又有三个同学报名要做下一任主播。

  阿爸说,风吹走谎言的速度,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开口说话。

  我想,我现在就是一阵风。

  这片草,是从山神湖边摘的。它没被诅咒,只是渴了。但我们给它浇了水,它又绿了。

  黄枝读完,久久未语。

  他把信收进抽屉,拿起手机,拨通苗寨小学的电话。

  “小梅吗?我是黄叔叔。听说你们最近在搞‘光的颜色实验’?”

  “是呀!”小女孩声音清脆,“我们发现黄色光照得最远,但蓝色最不容易被挡住!科学老师说,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性格。”

  “那你最喜欢哪种光?”

  “白色的!”她毫不犹豫,“因为它里面有所有的颜色,就像我们班,每个人都不一样,合在一起才最亮。”

  黄枝笑了。

  挂电话前,他说:“下次实验,试试用手电筒照镜子好不好?看看光能不能转弯。”

  “能啊!”她兴奋地说,“还会反射呢!”

  “对。”他轻声说,“而且你知道吗?当光遇到另一束光,它们不会撞开对方,而是穿过彼此,继续前行。这个世界需要很多光,也需要它们学会共存。”

  傍晚,他独自走在长安街边。

  夕阳西沉,余晖洒在高楼玻璃幕墙上,折射出层层叠叠的金色光芒。街头艺人正在弹唱一首老歌,歌词温柔: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路过的几个中学生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摄。其中一个女孩忽然喊:“等等!这首歌原唱是男声,但现在唱的是女声,会不会是AI换声?”

  同伴笑她太敏感。

  但她坚持打开“凤凰徽章”APP,录入音频进行比对。片刻后,结果显示:当前演唱者为真实人类,声纹特征与现场环境音一致,无合成痕迹。

  “好吧,这次是真的。”她松了口气,却又笑着说,“不过查一下也没坏处,对吧?”

  黄枝站在不远处,静静听着。

  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理性审视世界,却没有失去对美好的期待。他们敢于质疑,也依然愿意相信。他们在数据中穿行,心中却留着诗意的位置。

  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他抬头望天,暮色渐浓,第一颗星悄然浮现。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

  林晓发来最后一条消息:

  “dB1989主库已完成全面封存,所有关联节点植入真实性指纹。境外信道最后一次尝试访问失败,信号源消失。

  另:冰岛中继站的心跳脉冲,已连续七天未再出现。”

  黄枝深吸一口气,回复:

  “不是消失了。

  是它终于明白,这片土地上的光,从来不是靠一根电线点亮的。”

  他关掉手机,缓步向前走去。

  街道两旁,路灯次第亮起。

  像无数双睁开的眼睛。

  像千万颗不肯熄灭的星。

哎呦文学网    华娱情报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