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7章 天下风云动,南商北农

  一战天下动!

  随着南汉、南唐覆灭的消息传开,整个天下的气象在这一刻都骤然严肃了几分。

  纵使所有人都早已意识到了宋军的实力。

  但当真正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仍是会为此感到震惊!

  关于天下众将再次统一的传闻越传越盛,同样还包括了关于顾氏的种种。

  百家争鸣便是如此。

  无论是新思想,亦或是旧思想。

  都会趁着当前的风浪去擂鼓造势。

  且不说新思想的年轻士人们如何,甚至在这股浪潮之下,就连旧思想的一些儒生们都已经有了改变。

  ——他们将“天命之说”套用在了顾氏身上。

  从天子,到顾氏。

  这同样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变化。

  为此,他们之中更是有不少人罗列出了详细的证据,通过顾氏的兴衰来共同九州的兴衰。

  而这同样也大大加大了学术上的争斗,包括列国之间的所谓改革。

  开封。

  顾瑾自然在第一时间返回开封,而赵匡也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

  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出城相迎。

  熟悉的一幕再度上演。

  即便赵匡向来不喜做表面文章,但对此次凯旋的大军,他仍尽到了一位帝王应有的全部礼数。

  值得一提的是,他放过了李煜。

  并且,与原本历史截然不同。

  他甚至并未派人监视李煜,仿佛这位亡国之君根本未被他放在眼中,直接命人将其送往巨鹿。

  这种对顾氏的信任,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毕竟那曾是一朝天子,如今竟被安然置于巨鹿,且毫无监管——无论如何看,都像是一个不安定的变数。

  然而赵匡却并不在意。

  用他的话说:“李煜既已亡国,若还能东山再起,那便是朕不配坐这个位置!”

  赵匡是一个极为自信的人。

  不,或许应该说是自傲。

  无论是对于整个天下也好,亦或是放在单独的人身上也罢,他都是那般的自傲。

  而这放在了一个帝王身上,那便是无比十足的帝王风范。

  足矣让任何世人吹捧。

  庆功宴上。

  赵匡与顾瑾又商谈了许久,两人的想法在此刻达成了惊人的默契,那就是都决定暂缓进攻。

  快速的扩张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可不是一点半点。

  虽然如今正是变局之时。

  但大宋如今就连蜀地的种种问题都没有彻底搞定,如今又快速屯兵了南汉与南唐,无论怎么看都需要暂缓一下脚步,最起码要将内部的种种问题整合一下。

  其实南汉的疆土对于大宋而言倒并不是什么问题。

  顾氏于两广之地的影响极为惊人。

  海贸的快速进步,所带动出的一切,让两广之地已经再也不是原史之中的光景。

  再加上种种的信仰因素。

  这一切都大大加剧了顾氏于两广之地的地位。

  在顾氏的帮助之下,想要快速整合两广倒也并不是什么问题,主要的关键仍是在蜀地以及南唐旧土。

  当然,两人倒也不至于就此而停下脚步。

  大争之世在前,

  凡事若欲为之,必先筑基于国力之强,内修政理如此,外拓疆土亦然。

  无论是赵匡也好,亦或是顾瑾也罢。

  两人的核心战略都是先南后北。

  如今的初步架构已然要达成,剩下的对于如今有着滔天声望的大宋而言,已然是无需再动兵了!

  有时,声势本身,便是最利的兵器。

  在顾瑾谏言之下,赵匡宣布改元“开宝”,并昭告天下,宣示一统南方之志。

  ——消息传开,各方震动!

  而事情的发展也并未出乎顾瑾的预料。

  就在开宝元年六月。

  吴越君主遣送太子入汴,自请废国归降。

  自此,大宋尽收南方之地,与北方之北汉、辽国,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作为一个全才。

  顾瑾可不仅仅是在操练着大宋的兵马,同样也在与赵匡配合着重新整合宋地种种制度。

  这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

  赵匡所定下的制度确实是太过于基础了一些。

  如今的大宋已经不能说是小国了。

  虽然还没能做到大一统,但毕竟是已经统一了整个南方,无论如何都需要让整体的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也好在赵匡是开国之君,同样也是一个杀伐果决之人。

  两人配合起来。

  根本就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住他们。

  顾瑾对于大宋的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更改,其主要关键仍是以商利农的法子。

  江南以及两广的海贸便利,给予了支撑这一切的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顾瑾进一步放宽了海贸政策。

  无论是江南还是两广,都是海贸的关键区域。

  对于当前的大宋而言,若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国力,这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当然,顾瑾很清楚这一政策背后所隐藏的风险。

  若依顾氏子弟一贯的风格,他断不会采取这样的举措——毕竟顾氏一族的眼光,向来比常人更为长远。

  但如今形势已然不同。

  列国纷纷推行改革,尤其是北方强敌辽国,在法家基础上融汇新时代思潮,构建出一套全新的体系。

  他们借鉴商鞅之“法”,强调律令严明、赏罚有据;吸收申不害之“术”,注重驭臣督政、考核绩效;融汇慎到之“势”,强化君主权威、巩固中央集权。

  三派合一,并以耕战为立国之本,在辽国全境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甚至就连顾易都注意到了此事。

  辽国疆域辽阔,远超大宋。

  更关键的是——

  当今九州不同于原先的历史轨迹。

  虽然外族仍保留畜牧传统,但在九州文化持续扩展的背景下,各地耕地面积早已发生变化。

  正因如此,这种源自中原、却深化于北地的耕战体制,尤其适合辽国。

  整个辽地就像是和大宋达成了两个极端。

  商与农——

  各自以为重心。

  包括北汉,如今也正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制,只不过其却要略逊色于辽。

  不仅仅是因为北汉的实力本身就不如辽国。

  最为关键的原因同样是北汉君主实在是太容易被蛊惑了一点,这也使得整个北汉之中各方派系人马相杀甚为浓烈。

  也正是因为如此,顾瑾才不得不选择做出这个选择。

  大争之世,本该如此。

  不过,他也预留了后手——在全宋境内重启御史台,正是为了今后遏制商业过度扩张埋下伏笔。

  顾易一直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不得不说,这一次的乱世,是真正让他心潮澎湃的一次。

  甚至都要远远超过了广为人知的三国时期。

  新思想的喷涌而来,使九州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

  前人积累的思想资源已经极其丰富,新思潮不必再像古代圣人那样筚路蓝缕、开辟荒原,行教化之举。

  虽然如今看起来九州相比于原史的变化并不算太多。

  但实则不然。

  无论是从教育上也好,包括对四方的影响力也罢,如今的九州都远非原本历史可比。

  诸子学说——从孔孟之仁政到韩非之法治,从墨子之兼爱到老庄之自然——皆已被反复阐发、深入辨析。

  新思想的出现,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的一次全面飞跃。

  这注定会带来一众于学术之上的大才。

  甚至有些人在原本历史之中都从未出现过。

  就比如如今在辽东行改革之举的何禹,其本身在原本历史之中查无此人,但如今的成就绝对可以称之为当世最为耀眼的一批人之一。

  这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势。

  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乱世,其所能够带来的改变也将是前所未有。

  不仅仅是王朝的兴衰。

  关键的便是思想。

  就亦如昔年春秋战国时的列国并存发展到大一统。

  如今,同样也是如此!

  这会对未来造成什么样的改变,顾易目前也暂时不知。

  但无论怎么看——

  此事对于九州而言都不能算是坏事,对于顾氏同样亦是如此,因为各个派系都是以大一统为核心。

  这在根本之上便免于了九州分裂的结局。

  而除此之外,思想的进步绝对是推动科学良机之一,也是顾氏将影响扩散到全世界最好的机会。

  纵使顾氏子弟会受到限制。

  顾易都必须要去做。

  时间匆匆流逝。

  在这场波及天下的改制浪潮中,九州之间的肃杀之气愈发浓重。各地明争暗斗不断,任何人都能清晰地感觉到,一场席卷天下的大战,仿佛一触即发。

  值得一提的是,大宋始终没有放松战备,一直在整军经武,俨然摆出随时准备北伐的态势。

  这是顾瑾的决策。

  大宋正值国势鼎盛,如此举措不仅能持续扩大王朝声威,还可促使更多百姓心向大宋。

  此时,开封城外。

  踏.踏.踏.

  一队骑兵正快马加鞭驰向城门。

  守城士卒望见飞扬的顾氏旌旗,不敢有丝毫阻拦,迅速打开城门,任其长驱直入。

  顾瑾并未减速,径直驰入城中,直至皇宫前方才勒马。

  “全军列阵——待我面圣。”

  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说罢,便快步走向宫门。

  “喏!”

  身后的数十甲士没有任何犹豫,便齐齐的发出了一声怒吼。

  皇宫外的侍卫们,旌旗不定的盯着这些人,纵使这些人明明什么都没做,但那种爆发出来的气质便已经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惧怕。

  与历代顾氏子弟治军的风格不同,顾瑾极其注重军纪。

  过去一年多来,他大力整顿宋军,律令严明、要求极高。

  这也是形势所迫。

  五代十国时期武人之跋扈,在原本历史中已可见一斑,更何况当下这个更加混乱的世道。

  整肃军纪,是顾瑾非做不可的事。

  而这所带来的成果同样非凡,虽然顾瑾处置了不少骄兵悍将,但整个宋军的实力却要远超以往,尤其是在斗志上,压根就不是原先可以比的。

  福宁殿。

  “臣顾瑾,拜见陛下。”

  听着殿外传来的声音,赵匡连忙放下了手中的奏疏,摆了摆手,让宦官赶紧将顾瑾给带了进来,脸上也是立刻便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对顾瑾的态度越来越好了。

  至于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那就是顾瑾的种种制度已经起到了结果。

  与耕种不同。

  商业发展的速度本就要超过耕地,更别说江南之地原本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基础。

  短短一年的时间下来。

  整个大宋的税收已经提高了近五倍。

  这是一个极为骇人的数字,虽然其中也有着大宋新屯兵的土地问题,但其中的关键可不在这些。

  顾瑾免去了不少的土地赋税。

  尤其是在新收之地。

  包括重启御史台所带来的吏治改变。

  赵匡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声望,但终是不如顾氏数百年的声望。

  尤其是这一年来。

  顾瑾相继处置骄兵悍将乃至于贵族之人。

  这让他获得了不小的凶名。

  这才是其中关键。

  见顾瑾一身戎装步入殿内,赵匡并未在意他甲胄在身,未等对方开口便含笑问道:“怀瑜,何事突然返京?”

  他语气稍顿,继而说道:“让朕猜一猜——”

  “可是为伐北汉而来?”

  顾瑾对赵匡料中自己的来意并不意外,当即躬身应道:“陛下圣明,臣正有此意。”

  他神色渐肃,继续禀报:“近日臣已探得,辽国去岁收成较往年翻增一倍有余,更屡有动向表明,其意在西征西域、东定辽东,企图贯通商路。”

  “若臣推断无误,辽国将来必成我大宋心腹之患。”

  “北汉一向首鼠两端,立场游移,若不趁敌势未成之际先除此患,待其南北呼应、站稳脚跟,恐悔之晚矣!”

  赵匡听罢,神色霎时肃然。

  他虽早有北伐北汉之意,但对辽国近年来的具体动向,确不如一直身处前线的顾瑾了解详尽。

  这一刻,无数思绪在他脑中疾转。

  赵匡从来不是犹豫不决之君,更何况北伐之策早在他心中酝酿,仅片刻沉吟,他便斩钉截铁道:

  “好!”.

(Ps:月初跪求

哎呦文学网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