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125章 豪杰响应,赢粮景从

第125章豪杰响应,赢粮景从  武功。

  苏氏坞。

  自打天子自五丈塬来到此处,汉军便接手了坞堡的防务。

  堡中所有屋舍都清空让了出来,供随行的文武及龙骧郎、虎贲郎临时居住。

  代表天子亲临的金吾纛旓很是张扬地挂在苏氏坞城头,迎风招展。

  几名已处甲古稀之年的苏氏族老得到消息,从庄园来到坞堡,见到这面金吾纛旓后无不涕泣,道什么死而无憾,道什么含笑入地。

  刘禅在坞堡核心区域的祠堂中,亲自接见了这些族老。

  祠堂外的空地上,聚满了前来觐见天子的苏氏族人。

  苏氏族老又怕他们惊了圣驾,吩咐苏威将他们驱离,却被天子阻止。

  复又让族长苏威将族中三十岁以下的年轻男子叫到了祠堂中。

  于是族中最年轻的两代人不论大小,不论亲疏,不论远近,不论贫富全都见到了大汉天子真容。

  包括已入侍天子的龙骧郎、虎贲郎在内,共计一百三十六人。

  天子随即赐下战马耕牛各一头,甲胄刀弓各一副,衣锦绣者赐葛麻,衣葛麻者赐锦绣。

  最年幼者刚蹒跚学步,竟也领到了赏赐。

  而如此赏赐,当然让不少有识之士揣摩起了天子的用意。

  战马耕牛甲胄刀弓,自不必提,国之大事,在耕在战嘛,加上本就都是贵重稀罕之物,赐给年轻人,自能让他们欢欣鼓舞,感恩戴德,甲胄更是规格之外的赏赐,算是许可苏氏拥兵自保了。

  至于葛麻与锦绣,大概便是鼓励与一点点小小的敲打了,只要为大汉出血流汗,衣葛麻者亦可披锦绣,而衣锦绣者倘不能自勉,将来未必不能披葛麻。

  至于是不是真有这般用意,只有天子自己晓得了。

  一通赏赐已毕,天子又亲手为苏氏祠堂题匾。

  上书“忠节千古”几个大字。

  之后又书楹联两副。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羊衣牛帐,几人到此悔封侯。

  再之后,又命节从龙骧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鎏金铜节杖。

  节杖顶部以牦尾饰之,又刻“忠贯日月”铭文。

  复又颁下旨意,武功长苏威世笃忠贞之节,克绍先人之志,特准承袭汉典属国苏武之爵,为关内侯。

  这一袭爵的旨意,毫无疑问,既是肯定了苏氏首迎王师的功劳,也是“蜀汉”对大汉正统的宣称。

  前汉赐你祖爵,如今我这大汉天子使你承袭祖爵,自是因我与前汉一脉相承,未曾变易。

  刘禅本还想去苏武墓看看。

  却被告知,典属国苏武之墓在渭北不在渭南。

  且距武功坞有三十余里,路途艰难,不便天子兴师动众而去。

  刘禅闻言,也不坚持。

  他如此重视苏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要大肆宣扬苏武对大汉的忠贞之节,号召曾经作为大汉核心成员的关西子弟以之为榜样,为大汉效忠尽节。

  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苏氏不可能劝阻他这天子去墓前一扫。

  而既然劝阻,那么十有八九,便是已离开祖地发展的苏氏,也有很多年没去打理苏武之墓了。

  若让大汉天子见到苏武墓破败之象,未免会因此怀疑如今的苏氏对先祖功业认同与否,继而怀疑苏氏是真欲效先祖为大汉尽忠,还是纯粹的投机者。

  虽然他们的忧心有他们的道理,但刘禅显然不可能计较这些东西。

  苏氏首迎王师是真的,交出户籍是真的,遣子入侍是真的,献上粮草也是真的,那么这就是大汉忠良。

  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故意吧,苏氏大概是从入侍天子的龙骧虎贲那里得到了消息,晓得了大汉天子亲征未带女眷,又已几个月不近女色。

  于是午宴之时,特意让族中姿色上佳的妙龄女子十余,入天子行舍侍奉饭食酒肉,又献上歌舞数曲。

  不得不说,几个月没碰女子,刘禅一时竟真有些躁动起来,更别提苏氏派出来的,还都是些姿色上佳的妙龄少女。

  而借由此事,穿越而来的他也总算是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权力别样的美妙之处。

  席中诸多臣僚及内侍显然都察觉出了天子似乎有意,苏氏的族老乃至族长苏威同样察觉到了,于是一时竟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躁动。

  宴席进行到一半,坐在上首的刘禅刚有些放松下来,龙骧中郎赵广却突然从外面带入一则消息。

  于是便让郭攸之、陈震两位侍中继续与苏氏族人们完宴,之后便在一众龙骧郎的护卫下离开了行舍,往坞堡外去了。

  苏氏诸人见天子突然离去而没有什么特殊吩咐,只有些惊异,却也不觉失望。

  毕竟和合阴阳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是当场就能决定的呢?

  大家都是要脸面的人,天子的脸面尤其重要,做事要体面些,不能操之过急。

  宴席散去。

  侍中郭攸之、侍中陈震,及陈祗、李遗、李丰等五六位侍郎,还有照顾天子饮食起居的中常侍们很快聚在了一起。

  主动将众人拦下并聚集起来的中常侍率先道:

  “诸位侍中,侍郎,你们也该晓得,陛下今年不过二十有一,正乃春秋鼎盛之年,却是…却是连一位皇嗣也无…”

  郭攸之、陈震两位侍中老臣当即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他们席中也察觉到了,天子似乎对苏氏女子有些意动,此时便以为是内侍们得了天子授意,一时皆是交换起了眼神。

  侍郎陈祗却没什么忌讳,直言相问:“来常侍可是得了陛下授意?”

  来彘儿赶忙摇头:“非也,这种事情,陛下怎能亲自开口呢?

  “但我们这些常侍陛下左右的奴婢,做的不就是为陛下启难于启齿之事,开难于开口之言,为陛下分忧解难嘛?”

  郭攸之与陈震二人闻听此言,俱是难言。

  天子在御驾亲征前正欲纳妃,却是被话语权最重、尽掌宫中大小事务的董侍中,以宫人已足,不宜再加采撷为由驳了回来。

  此刻若是趁董侍中不在之际,为陛下索求民间女子,采撷宫人,或许能讨陛下欢心,但回过头来未必不会被讥讽弹劾一二。

  再则,他们身为侍中,乃是国家重臣,职责所在,乃是协助天子处置军国大事,理政治国,怎么能不顾身份,去为天子去找女人?将来不是遭人白眼非议嘛?

  可话虽这么说,陛下御驾亲征已是三月有余,又是春秋鼎盛之年,身边竟连个服侍的夫人都没有,简直如鳏居一般,这恐怕对陛下的身体也不好吧?

  而且还有一件事不得不念,天子自亲征以来,一改对军人军事避之不及之态,日日与军士汉子们厮混在一起,加上身边又没个女子,再加上一直都没有皇嗣诞下,难免传出了一些不端的流言。

  所以此时此刻,为这位亲征得胜威望日隆,亟需皇储留后的陛下采撷宫人,增广皇嗣,以正天下视听,抚天下人心,却是成了一件正经且紧迫之事。

  但这种事情,你中常侍自己偷偷去问陛下,然后再主动把事情给办了不就好了?

  我们这些外臣再如董侍中一般,装模作样半推半就地劝谏几句就差不多了,到时真有谁觉得不妥,我们还能站出来为陛下说几句好话。

  如今陛下碍于脸面不好提,你们这些常侍也不敢轻犯忌讳,便把锅端到我们面前。

  可我们谁又想背锅?

  总而言之,不论这种事情多么合理,多么必要,一旦主动去做,就势必对个人清誉有所影响的,万一晚节不保就惨了。

  就在所有人都沉默之时,刚被拔为侍郎的李丰看向中常侍,道:“来常侍,此事便由我来做吧。”

  见有人主动背锅,一时不知怎么处置的郭攸之、陈震二人简直如释重负,神色终于轻松了些。

  而另一边,陈祗、李遗等几位年轻的侍郎,神色却有些复杂。

  虽说这事确会有损清誉,将来可能会落个佞幸之臣的非议,但现在是什么时候?

  是数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争之世!

  从龙讨逆,三兴炎汉的不世功业就摆在他们眼前!

  而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很短!

  说不得只须几年时间,这乱世突然就平定了呢?!

  他们这些年轻人,身前有那么多老家伙挡路。

  若想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内更进一步,闯出名堂,搏一个青史留名,除了早日获得天子青睐,委以大任外,可还有别的办法?

  打仗?

  天子倒确实喜欢军人,军人在这种大争之事也总能大放异彩。

  可他们这些侍郎不知兵啊!

  治政?

  他们连一县令长都没当过!

  如今这位陛下在御驾亲征后变成了一朵奇葩,所谓“躬好吏事”。

  也就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反而喜欢扎根基层,关注一些该由“吏”们去关注的小事。

  他们这些侍郎内朝为官,曾经高屋建瓴地指点江山,协助教导天子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务,并提出建议,天子对他们也可谓礼敬有加。

  可自打天子亲征以来,这礼敬早就没了,他们提出的建议,时不时还被天子批评成纸上谈兵,让他们去地里翻几天土,跟兵士们练几日旗鼓军阵再来提议。

  这种被更懂行的领导批评,失了圣眷的感觉,让不少野心勃勃的年轻侍臣心中落差很大,于是一个个想着法儿做出改变。

  首先的,自然就是效仿天子躬好吏事,深入基层去体察民情军情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也。

  其次的,便是多多在天子面前露大脸了。

  光会做事是不够的,你得让天子知道你会做事。

  怎么让天子知道你会做事?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让天子注意到你这个人嘛!

  犹豫就会败北,如今一个能赢得天子圣眷的机会摆在他们眼前,他们却因担心清誉被毁遭致非议而没能抓住,不得不说有些可惜。

  坞堡外。

  一身银甲红袍的天子,在赵广及二百余名龙骧郎的护卫下,勒马来到了武功桥。

  马蹄踏踏,追杀曹叡的记忆随即涌上心头。

  但此刻却不是想曹叡的时候了,因为与这位汉家天子素未谋面的天水姜伯约来了。

  随姜伯约一同前来觐见的,还有来自陇右的大小胡汉豪强数十家。

  附庸的小豪强且不去提了。

  各有部曲数千家的胡族大豪,有武都白马氐杨千万,略阳氐吕简,临渭氐苻健,南安羌姚柯回,阴平氐雷定…

  此外,让刘禅印象颇为深刻汉族大豪也有那么几家。

  飞将军李广的后裔,天水成纪的李雍。

  汉武帝四顾命之一的上官桀后裔,天水上邽的上官雝(yong)。

  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汉大儒马融的族人,马氏如今家门败落,门丁不兴,族长马钟隐在人群中像个喽啰,刘禅却是多看了一名叫作马钧的年轻人两眼。

  还有跋扈将军梁冀的族人,安定乌氏的梁熙,其人与曹魏前并州刺史梁习乃是同族。

  更有傅燮傅南容的族人,北地泥阳的傅定,其人与傅燮之子,伪魏故扶风太守傅干乃是同族。

  不少豪强跟武功苏氏一样,虽仍有族人在曹魏出仕任职,却也开始派出些旁枝别系下注大汉了。

  一身银甲红袍衬得身形越发高大宽厚,端是威风凛凛的大汉天子,从这一大批胡汉豪强身前缓缓越过,肃容接受他们的行礼,记下他们的名字与模样,于是胸中一时感慨难言。

  这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背后,“汉”字的号召力吗?

  这就是昭烈没能看见的,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现实写照吗?

  只要长安之战不输,大汉就真的有问鼎天下,逐鹿中原的基本盘了。

  “以一己之力,一月之内说得如此之多的汉羌豪强归心响应,伯约功不可没啊。”

  在见过一众归附的汉羌豪强后,刘禅又单独接见了姜维。

  “陛下言重了!

  “维不过借大汉之威,借陛下之威,才做得这般大事。

  “不是维有功,而是大汉、陛下,丞相,给维一个逞利口舌,合纵连横的机会,维不敢贪天之功。”

  姜维似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能面见这位短短几月就打出了赫赫威名的天子,声色显然有些激动。

  这也就是天子亲征了,否则的话以姜维一个年轻的小将,降将,及丞相中意的凉州上士,姜维是很难这么早就面见天子的。

  刘禅道:“伯约不必过谦,如朕前信所言,若非你舍命射张郃一箭,恐怕大汉未必有这么好的局面,跟着丞相好好做事,朕相信,定有你大展拳脚之时。”

  姜维一时心震。

  无言片刻后想到了什么,道:

  “陛下,丞相已连夜攻下灞陵,并已兵临新丰。

  “赵老将军说,司马懿恐怕要弃守长安,向新丰去了。”

  “弃守长安?”刘禅显然没想到竟会有这种可能,而后望着长安方向思索许久,最后对着赵广道:

  “辟疆,且留这面龙纛在此,我们往长安去。”

  赵广闻言一滞。

  姜维亦是心骇。

  (本章完)

哎呦文学网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