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八十九章 书画先生

  看到粮票,冯载宁愣了好一会儿。

  第一次收到这样的回礼。

  随礼物送来的还有一份帖子。

  里面所写内容大致意思是:今日闲聊时听冯兄说,初到此地尚未安置好,仆从们也要四处跑动,多有不便。我思来想去,不如替冯兄减些负担。

  帖子上写了,这些粮票都是本月印的,有效期三个月。可以在他们景星坊使用,大食堂有姜汤、热粥,偶尔还有一点肉蛋小菜…

  冯载宁放下帖子,又拿起木匣中的一张粮票。

  如今金银铜铁不是以前的价值了,换到手中的钱引也都是大额的。

  以前能给家仆赏些碎银子,现在确实不方便,粮食和货物还得提前分装。

  若景星坊的食堂可靠,这些粮票确实可以用起来。

  他送给温故的那几颗珍珠和珊瑚,放在以前,当然是价值连城。如今却不好说。

  喜欢珠宝的权贵愿意给高价,若没人喜欢,便是贬值厉害。

  折中估价之后,他送出去的,倒是与温故回礼的这粮票、玻璃书刀,相差不远。

  来到歆州城的这三天,冯载宁送出去不少礼品,收到的回礼,大致分为两种:重“式”的,和重“实”的。

  “这位温坊长,似乎是个务实的人。”

  沈家那俩不怎么靠谱,不必给太高的指望。这位温坊长,有些意思。

  分析着这几天接触的歆州众人,冯载宁将匣子里厚厚一叠粮票取出,叫来随从,把这些粮票当津贴,给大伙儿发下去。

  手下的护卫随从们,若是不便开伙,可以拿着粮票去景星坊的大食堂试试。

  如今世态有异,城中商业远远不够活跃。

  以前小厮在外面跑腿,还能自己买点吃的,但是这歆州城是严管的街坊制,道路两侧没有商铺,只有一面面坊墙。

  他们刚到这里,还没摸清楚哪个坊里有卖吃食的。

  眼下,景星坊是第一个。

  去景星坊打探消息的那些人,也不必遮遮掩掩了。

  粮票的事吩咐下去,冯载宁又想到了在景庆公所见到的宝葫芦。

  他和祖母闲聊的时候,也想过用类似宝桥的那些闪亮之物建佛堂,只不过得先摸歆州城的规矩,以及赵家的态度。

  如今所住的宅院中,改设的佛堂暂时保留原样。暂且低调,先观望,再改建也不迟。

  庆云坊的道观会得到允许,必定掺杂着别的利益,并非寻常道观。

  那宝葫芦他瞧着还行,虽然是道士炼制的,但,买个回来放在家中也挺不错。

  改日去问问,是直接用钱粮购买,还是捐些功德钱去换?

  景星坊。

  工地停工之后,许多做劳力的劳工暂时没了收入,吃饭也节省了。

  食堂那边冷清了些,粮票流通减缓。

  但很快,来自四海坊的人让这里又喧嚣起来。

  冯家的护卫和随从们,拿着粮票津贴陆续过来。

  他们还挺积极的,能近距离观看宝桥,方便打听消息,还有热的汤食。

  城中今年冬天北迁而来的其他人见状,也打开思路。

  同样初到此地,同样很多物件没备齐全,仆从们开伙不便,同样不方便给赏钱,不如用景星坊的粮票作为津贴。

  算下来,还能节省些许钱粮,又能打听到更多消息。

  省钱,省时,省事。

  之前也不是没人想到,只不过大家顾虑较多,都不愿意当第一个。

  如今四海坊的冯家先走出一步,似乎没什么问题,便放心地跟着走了。

  小批量的直接找食堂负责人换粮票,大额度的找公所换购。

  还有经常遣家仆到城门口接应家族外归之人的那些大户,每天都得派人到城门口张望几次。

  尤其是下雪天,一些管事会带着人来景星坊大食堂这里,喝些姜汤和热粥等待。

  城门口留一两个腿脚快的人报信,有动静了过来招呼一声,他们能立刻赶过去。

  景星坊不在主干道旁边,但离得也不远,来回也快。不必全都聚在城门口挨冻。

  一时间,景星坊大食堂变得拥挤了。

  为此,食堂附近几个堆放杂物的屋棚收拾出来,充作包厢,

  出手阔绰的管事们,不愿意在大食堂待着,会包一个单间,里面放了煤炉,带排气管能导热的那种。

  食堂多招了五个临时工,收拾碗筷,打扫卫生。

  程知和何小弟查看账目时,咧嘴直乐。

  食堂那边花出去的钱很多,但赚得也不少!

  坊长说了,大食堂这边不够用,等回暖之后,再建个“二食堂”,到时候还会再招人。

  现在有些没事干的居民,会主动过去食堂那边帮忙,刷存在感,多多表现,以求优先录取。

  温故把食堂那边的热闹场景画下来,让常顺送去给自己挑中的那位书画先生。

  如今还只是考察期,他还没正式跟着学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温故挑选了这位作为书画先生,但还得对方接受自己这个学生。

  表哥给的三位人选,家世都不普通。

  别看这三位年纪大又闲在家中,但他们亲人的身份可不一般。

  一位家中有前翰林学士,即皇帝身边机要秘书,现在帮老赵办事。

  一位的族弟曾是太子少师,如今也被老赵看重。

  再就是温故看中的这位。姓洪的老爷子,家中二子曾在朝中身居要职,现在帮老赵治理城镇。

  邪疫乱世之下,即便只是个小城镇,也不是一般人能治理好的。

  就如温故他们北上途中见到的,那些不同结果的县城。有的全城覆灭,沦为怪物巢穴,有的却能保存更多生民,成为乱世之中的一团萤火。

  简言之,如今这三位是没实权,但这三位的家人有。

  世家大族就是这样,不能单看某一个人,那帮人是抱团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还真不能来硬的。

  “以诚待人!以心相交!”

  要让这位洪老先生感受到我求知求学的执着!

  从确定人选的那一日开始,温故隔几天就给这位老先生送过去一副画,请他老人家给指点指点。

  随画送过去的帖子也明说了,他画的是大食堂的图,等画到满意的一幅了,会用来印粮票。

  当然不会印得那么精细,只是参照构图的角度、主次、虚实、疏密,何处留白,印章的位置等等。

  布局和构图能影响整幅图的气韵。

  反正是学画,画好的图也有用处。

  于是,新鲜的景星坊大食堂图,送到核心区的某个坊内。

  洪老爷子的书桌上。

  摊开的画卷带着生动活泼之意,仿佛听到了曾经市井的喧闹之声。

  洪老爷子虽然没亲自去过景星坊,只在经过附近时见到过那座宝桥。

  景星坊内是什么样?只是听别人说起。

  但是景星坊的食堂,如今却已经清晰印在他脑子里。

  这期间食堂的变化,跟故事连载似的,让看画的人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

  有种令人怀念的市井烟火气。

  单论画技,温故的画在洪老爷子眼里,确实称不上多好。

  但他能感受到画里的那些人,每个细节都充满希望和生机,而不是泥潭挣扎或者麻木沉沦。

  从工地卖力气的劳工,到跑腿凑热闹的闲汉,再到大户人家的管事和随从,都有了更具生气的一面。

  面对温故的画,洪老爷子的心态也在变化。

  从一开始在画上随意添几笔,到后来认真点出不妥之处,作出添改。

  …再到现在。

  旁边的老仆跟随多年,平时相处较为亲近随意。

  温故送来的第一幅画,到现在的这幅,老仆也跟着看过。

  前段时间的画里面,食堂变得挺冷清,他的心情也跟着冷清。

  天寒地冻,工地不开工,没了劳工们的身影,只剩下了那些吹牛的闲汉。

  今天的景星坊,竟然多了一堆人,很是热闹的样子。他好像也感觉到了冬日炉火的温度,面上也忍不住带着笑。

  老仆早已将墨磨好,各种颜料摆出来,等着老爷改画。

  然而桌前的人,数次拿起笔,又放下。

  洪老爷子沉默盯着面前的画。

  并不是画的构图和技巧做到足够完美。

  思量许久,他拿出自己的印章,重重盖上。

  旁边的老仆疑惑道:“…老爷?不画了?”

  “不画了!”

  洪老爷子啪地盖完章,完全没有动笔的意思。

  “总有种我帮他画粮票、给他打工的错觉!又或者不是错觉?”

  “啊这…”老仆怔住。

  不至于,不至于啊。

  他按照老爷的吩咐,把画卷好,让人送去景星坊。

  心里还想着:虽然乱世能存活下来的读书人,人均八百个心眼,但万一那位温坊长真是个实诚孩子呢?

  庆云坊。

  温故目光清澈真诚,看着面前的数名匠人:

  “您几位这手艺越发精巧娴熟了!”

  他刚刚拿到了定制的学艺礼物,成品他很满意。

  狗道士被鞭策之后,果然有了动力,很快就和匠人们一起把东西做出来。面前的这几位匠人主要负责雕刻打磨的工序。

  温故从雕刻的细节,到整体的效果,再到匠人的手艺,句句不重样地表达出来赞美之意。

  面前几位工匠被夸得面色涨红,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们都是各家大户蓄养的工匠,平时都是给雇主家办事,雇主高兴了给点赏赐,不高兴了,什么惩罚都有。

  也只在温坊主这里,才能听到这么真诚的夸赞,以及,这位给酬劳也是真爽快!多倍的欢喜!

  随后温故又留下了几个难度更大的打磨任务,工匠们连连保证,一定在年前给坊长把东西做出来!

  温故带着学艺礼物往回走。

  四海坊新入驻的大海商冯家加入金主群,窑炉那边底气更足了,原材料和辅料也有足够钱粮购买。

  反正烧出来的失败品,都会成为明年万福园的装饰材料。

  匠人们奋起的结果就是,终于烧出来达到温故要求的材料!

  若是年前能做出东西,他送给姨父姨母和表哥的年礼分量就会很重了。

  嗯,姨父家的仓库,最近又充盈了啊。

  四海坊那几家手里有多少钱引,就说明他们给了赵家多少货…

  心里琢磨着过年的事,温故回到景星坊,随后等来了洪老先生的家仆送回的画。

  “这次改画这么快?”

  以前都是隔一两日才送回的。

  自己的画技心里有数,水平远远不够。

  温故带着疑惑打开画轴。

  画上没有多一笔,但多出来一个印章。

  这才是关键!

  温故面上露出喜色。

  这是洪老先生第一次用章,意思就是认可了!

  也就是说,他可以正式登门学艺了!

  温故又看了看画,卷起收好,写个帖子去约时间。

  又打包学艺的礼品——

  玻璃材质,墨碟与笔洗可叠放式的组合设计,可当观赏物,也可以拿出来使用。

  整体外方内圆。

  外廓方形,坚定稳重。内部圆形,圆融和谐。

  表面刻着吉祥纹式,适合置于案前,既实用又有雅韵。

  洪老先生不正式收徒,所以不收正式的拜师礼,这个只是温故准备的学艺礼。

  次日,他带着铁头和程知,来到靠近城中核心区域的一个坊内。

  这里,确切地说,临近的几个坊,都居住着许多官员。

  洪老爷子六十岁的人了,须发花白。

  也曾入仕为官,只是早早辞官办书院,教书去了。

  虽称不上桃李满天下,但也教出来不少有才之人。

  直至乱世,他才与家人来到北地歆州。

  老人家有些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些武德充沛的气概。

  温故回想着了解到的信息。

  今日不巧,新一轮的降雪开启,好在风不大。

  若是世道太平,肯定有不少文人吟诗赏雪。

  然而如今,只显得冷漠寂寥。

  即便是在这富户和权贵众多的坊内,只要稍稍停顿去听,便能听到或细弱或尖利的啼哭声。

  来到洪老爷子所住的宅院,有仆人引入院中。

  一名蓝衣老者正于雪天舞剑。

  身形清癯刚劲,威凛如甲士破阵。

  北风忽厉,寒光追雪。

  剑法凌厉又带着刚正之气,颇有先贤之风。

  温故站在边上,静静观看。

  老爷子的身骨真硬朗啊!

  至少还能舞剑二十年!

哎呦文学网    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