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九百九十五章 个人传记的诞生

  网络词条上说,罗伯特·肯特是一位重要艺术思想家、艺术评论家、艺术批评家。

  准确的说。

  罗伯特·肯特是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一个相信着,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在谷歌上输入“RobertKent”这个词组的时候,所弹出来的网络词条上就会写着“艺术思想家”、“艺术评论家”、“艺术批评家”这样的后缀,正如如今在网络上输入《油画》杂志的艺术总监萨拉的全名,会弹出的后缀那样的青涩大学生。

  也许,到时候还要多加上一个“著名传记作家”这样的称呼。

  迄今为止。

  在买了一张昂贵的飞机票,从巴黎飞抵阿布扎比以前,罗伯特还没有任何一部出版作品。

  他甚至没有开始写作,没有来得及在Word文档之上写下一个字母。

  没有错。

  他坐了阿提哈德航空公司的飞机,在中东斋月刚刚结束的这个周末,花了937欧元,坐了七个小时又十六分钟的经济舱小板凳,来到了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

  但他什么都不是。

  在这座富有的城市里,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除了一个构想。

  他什么都没有。

  在名流云集的五星酒店里,他是一个除了来回的机票,兜比脸还要干净的穷光蛋。

  他在飞机上刚刚新建了文件夹。

  此刻背包里的电脑Word文档上,只有一个还冒着新鲜热气的名字——

  《来自艺术的力量》。

  这是迄今为止,刚刚从南安普顿大学英语文学系毕业的罗伯特·肯特先生所唯一拥有的东西。

  在见到那位被聚光灯所围绕的艺术家之前。

  他的胃有点紧张。

  听说大艺术家们往往性格孤僻,罗伯特不确定对方是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

  即使是性格最和善的那类,也未必乐意对刚刚见了几面的人敞开心扉。

  要是对方只是敷衍的应承两句,给上几个套话性质的工式回答,那他的机票钱可就全白花了,他还不如拿这笔钱把老掉牙的笔记本换了。

  但罗伯特还是不得不来。

  对方虽然不是最顶级的画家,如今却处于话题的风口浪尖,他和马仕画廊的合作关系更是被很多人所关心。

  想让深切的切入顶级画廊签约艺术家的圈层,这是罗伯特此生所拥有过的最好的机会。

  电梯显示屏上的数字由6跳到7。

  罗伯特感受自己的沉甸甸的胃…身体随着电梯的牵引力上升,紧张则坠着他的胃向下沉去。

  对方会不会答应自己的写作邀请么?

  在邮件里,罗伯特向对方的经纪人认真描绘了他的美妙的构想——关于那部史无前例的艺术传记。

  这让他获得了一个见面的机会。

  但想要完成这部书,仅仅一场见面还远远不够。

  他的艺术传记的灵感来源于那套西蒙·沙玛的艺术史名人传记,以及《油画》艺术总监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段对话。

  “萨拉。”

  “艺术会影响我们的世界。”

  晚年的毕加索如是说。

  对于艺术行业,罗伯特只是一个门外汉,一个有过一定程度耳濡目染业余的爱好者。

  他对于艺术行业的了解,就像他对南安普顿地区足球队的了解差不多。

  罗伯特可能在媒体之上看过几个球星的名字,听到别人津津乐道的在食堂里讨论着昨天晚上的比赛结果。

  但他既不认识对方,也从来没有在现场看过球。极为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的绿荫场上倒过两脚球。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他差不多知道有毕加索这个人的存在,也差不多曾听闻过《油画》杂志社和伊莲娜家族,还在网上人云亦云的八卦过那起轮船劫案。

  但他完全不认识对方。

  呃,当然,他又不是什么亡灵法师,他想要认识毕加索,也没有机会啊。

  同样,他这样的不起眼的大学生,想要认识安娜·伊莲娜,并不比想要认识毕加索容易些。

  极为偶然的情况下。

  他拿起了一本《油画》杂志,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了。

  说句不好听的,罗伯特还一度曾经以为,毕加索和什么达芬奇之类一样,是活在什么十六十七世纪,早都挂了好几百年了的人。

  但当那篇充斥着大段回忆毕加索的文章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那句“艺术是如何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发问在他的心中盘桓不去。

  当罗伯特·肯特忽然之间“啊”的一声叫出来的时候。

  这个念头便出现在了他的心间,并久久的回荡在那里。

  他为什么不能完成一个…史无前例的传记,去让人们去认识艺术是怎么改变世界的,去让人们认识新的“毕加索”呢?

  以下内容引用自《来自艺术的力量》一书,第十七版印刷时,由作者罗伯特·肯特亲自撰写的出版自序——

  「等一下。」

  「是的,我知道,一个笃定的相信毕加索是一位活在十七世纪的英语文学系的毕业生,忽然有一天决定要去写一本史无前例的艺术传记,这件事听上去远远不止是奇怪那么简单。」

  「它不光奇怪,而且还足够匪夷所思,不合逻辑。」

  「但我想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读者保证。在我一开始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对艺术行业几乎是一无所知。我相信毕加索是个死了百年的人,我区分不了那些纷杂的艺术流派,我不太理解水粉和水彩有什么区别。我也不太知道‘油画’和‘丙烯’画,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两种不太一样的东西。」

  「可我同样想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读者保证。」

  「恰恰好。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

  「现如今,当读者想要了解艺术史,想要走进一位艺术家的人生,那么,随便走进一家书店,或者打开亚马逊图书的“艺术专籍”分类,那么会有几百本,几千本甚至是上万本图书任你选择。从充满了学术词汇、艰深晦涩的教科书,再到充满了情爱诱惑和花边新闻的风流野史,应有尽有。」

  「它们能够满足一个人对于行业的全部想象力。」

  「那么——」

  「为什么要翻开这本书。」

  「难道因为,它是由分不清水粉和水彩,分不清油画和丙烯,认为毕加索是位生活和达芬奇同样的年代,连骨头架子都风化掉了的门外汉写的么?」

  「可以这么说。」

  「但我…我会把这个答案稍微加以修饰,我会说——因为,这是一棵树,一颗自由生长的树。」

  「多年以来,阅读艺术史书藉,都像是在家居店里挑选家具。你可以在书店或者电子书城里找到任何一个特定风格的书籍,正如你能在家居店里挑选到任何一个特定风格的家具。椅子,凳子,衣柜,书架,雕花的高脚椅。包豪斯风格的几何装饰,以及以此为延伸的宜家极简风。人们甚至可以找到把种专门为工业迷设计的茶几——茶几的所有零件都由一辆法拉利的12缸发动机拆解组装而成。」

  「但什么是人们在家居城里找不到的呢?」

  「一棵完整的树。」

  「家居城里很难找到一颗完整的树,专业设计师的眼睛里,也很难有一颗完整的树,他们看见亭亭如盖的大树,心中所见到的椅子,凳子,衣柜以及书架。他们心里的斧头会刨木机会吭嗤嗤的自己开动起来,想像着把它修成木板,把它劈砍改造成心中所设想好的模样。」

  「很多艺术史的著作也是如此。」

  「这是一本讲述印象派画家如何凭借着艰韧不拔的精神,在巴黎学院派的艺术家青白的冷眼里成长的作品。这是一本讲述安迪·沃荷艺术工厂如何革新了整个纽约城的故事,这是讲述毕加索和他的情人们爱恨纠缠的故事…」

  「人人心中都有个哈姆雷特的故事,他是复仇的王子,他是孤独的勇士,他是权力的悲剧。无它他是什么,在动笔写作之前,写作者心中就有了初步的基调,然后按照这个基调,哼嗤嗤的把它劈改修剪成心中所设想好的模样。」

  「很多情况下,一些艺术史的书籍表现的像是一只水晶球。他们描写毕加索青少年时拿到了西班牙国家金奖,描写的又不只是毕加索在十多岁的年纪获得了展览金奖。大家所描写的更是水晶球里的星光——

  「星光中映衬出的那个毕加索已经成为了欧洲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水晶球里的他会和一大票女友爱的生生死死。会在几十年后的某一天,坐在威尼斯的宫殿里,轻声说——萨拉,艺术会影响世界的命运。大家表面在描写达芬奇儿时画鸡蛋,实际上则是在描写他如何绘画出了蒙娜丽莎唇角的弧度。梵·高的每一幅画都是在说——老天爷呀,求求你,救救我吧。都是他在1890年7月射向自己的子弹的预言。」

  「大家先有了答案,然后再去寻找问题。先有了脑海出关于艺术家的印象,知道了他的人生,他的命运,所以,才开始按图索骥,一点点的拼凑出艺术家的脸。」

  「建筑师在见到那一株树木的瞬间,就已经在心中便把它做成了椅子、凳子、或者衣柜。」

  「有些时候。」

  「我会有一种困惑——以为他们在握住画笔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或者知道自己一生将要搬17次家,结6次婚,然后在67岁的那年,死于心脏病。」

  「世界上当然需要椅子、凳子以及衣柜。但你见过,树林里有哪颗树天生便长着四条腿,有哪株胡桃木在生长的时候,知道自己终将会被做成扶手椅,并被我坐在屁股底下么?」

  「所以,我种下了一颗树苗。」

  「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等待着这棵树长大。当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受困于画展相关的事宜的“普通人”,他是一个艺术素人,我不知道他会成功还是会失败。」

  「好吧,很遗憾。」

  「说实话,当我在2018年第一次见到他的面时候,他已经有了不扉的名气,超出了艺术素人这个概念。但在20年后,当上周我再一次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本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这是当时的我,包括当时的他,全部无法预料到的情况。」

  「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我会写就怎样的传记故事,我对最终的成品,到底会变成椅子,凳子还是书柜也一无所知。」

  「每一年、每一场展览,每一次见面的对答,都有新的“哈姆雷特”从我的笔下跳了出来。」

  「20年后。」

  「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我笔下跃了出来,层层迭迭浓缩在一起,构成了这一本书。有些时候,你会觉得就像精神分裂一样,我似乎在描写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既坚不可摧,又脆弱敏感。强烈的犹疑和强烈的自信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我想,因为有些时候,艺术就是会让人变成不一样的人。这样的变化,就是时间之树的刻痕。」

  「艺术改变了他,艺术也改变了我。」

  「他成了顶级艺术家,我似乎也完成了自己的野望,从一个油画和丙烯都分不清的人,成为了艺术思想家,艺术批评家和传记作者。」

  「然而。」

  「我可以向你保证,艺术的力量又绝对不止于此。」

  「传记的第一篇现场报道,起源于2018年的六月,那个夏天,我做出了重要决定——」

  “所以,你想为我写一篇长篇传记。”

  临近展览中心的雅乐轩酒店房间里,沙发上的艺术家低头沉思。

  “是啊,它的名字就叫做《来自艺术的力量》,我向您保证,它会是一本史无前例的作品。”

  罗伯特措着手。

  他想起了来回机票的昂贵开销,眼神里几乎都是在乞求了。

  “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做《来自艺术的力量:戴克·安伦,一位艺术的超人》。”

  “戴克·安伦先生。我真的很有诚意,这会是一部极棒的作品,请您认真的考虑一下吧。我真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授权!”

  没有错。

  戴克·安伦。

  这就是他的这部构思之中的伟大的传记作品的主角。

  马仕画廊旗下的头牌艺术大师。

  “难道还有比一本这样的传记,更能让世人了解您的东西么?”

哎呦文学网    全能大画家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