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405章 欺骗的土壤

  罗恩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他本来还想着如果这个阿林丹姆靠谱,就让对方去帮忙筹建北方工业大学。

  哪知道这家伙是个传销头子!

  嗯,北方工业大学,就是罗恩准备搞的私立学校。

  名字非常响亮,让人误以为这是国家级的重点大学。

  正因如此,罗恩才放弃了如“苏尔大学”,这种私人性质浓厚的称呼。

  他算是占了个便宜,借着北方邦的便利,才定下了这个名字。

  大学既然带“工业”这个词,课程的设置上,也理所应当的有所倾向。

  主要是土木、工程、材料、能源、电气这些专业,专门为他名下的置业公司、基建公司、水泥厂、发电厂、苏尔电器服务。

  学校的筹建才刚刚开始,选址、师资团队、资质审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一大堆的事。

  罗恩对这所学校寄予厚望,所以才特地跑到古尔冈去考察。

  回来之后他就让人深挖那所商学院的资料,还别说在教育部那里果真得到了有用的信息。

  印度计划与管理学院,阿林丹姆亲手管理的学校,压根没获得官方承认。

  直到今天政府部门还经常去那儿找茬,他们不允许商学院使用“印度”这个抬头。

  教育部从没登记过这所学校,办学资质、学位认证,这些根本就没得到认可。

  就在前两个月,政府还给阿林丹姆他们寄了警告信。

  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罗恩直接呆了。

  那家伙当时还吹嘘什么来着,学校有硕士授权点,他本人也拿了这个学位。

  好嘛,自己给自己发证是吧,他怎么不整个博士呢?

  还得是我大印度,罗恩叹为观止,什么奇葩人才都有。

  就这样的一个传销头子,竟然还混成了有模有样的大亨。

  离谱的事情还不止这些呢,有人揭发了商学院背后的真相。

  他们说学校的宣传广告纯粹是误导,只有德里校区才有图片中所标的配套设施,从游泳池到图书馆。

  只是这些设施都小的可怜,更像是做做样子,完全没有图片上的那样精致、豪华。

  广告上其他分校只有几座拥挤的办公楼,根本没有所谓的校园和游泳馆、图书馆。

  聘请的名牌教授,包括任教于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只是些“客座教授”。他们大多是走走过场,或者发表即兴演讲。

  学院授予的学位,全印度政府都不承认。他们还在自己的杂志上捏造数据,来取得学校排名。

  吹嘘学校的毕业生能到麦肯锡等跨国公司上班,也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

  有人还发现,阿林丹姆父亲乔杜里当初办学院时,就没得到过政府的许可。

  乔杜里自称“博士”,说这个学位是柏林经济学院颁发的。

  他经参加印度议会选举,尽管得票极少,以致于最后连竞选押金都没能退回来。

  在递交选举委员会的申请中,他把自己的学位寄到前民主德意志的柏林去申请验证。

  但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怎么可能会给你查记录呢?

  揭发的人断言:柏林经济学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博士根本就是他们家族和企业杜撰出来的。

  阿林丹姆的诈骗,完全是子承父业。

  罗恩现在甚至怀疑,他口中的那些国外分校,到底是否真实存在。

  更奇葩的是当有人站出来揭发这场骗局时,最群情激愤的不是阿林丹姆家族的人,而是那所商学院的学生。

  揭发的人完全无法理解,学生为何会替阿林丹姆鸣不平。在他们看来,学生们显然是被欺骗了。

  那是因为他们小瞧了阿林丹姆的骗术,他所管理的机构生产的商品是无形的,但是却比很多实实在在的消费品更能激起回响。

  他使有抱负的人相信只要投点儿钱,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和智力资本,就可以羽翼丰满地跻身全球化的企业世界。

  商学院的学生不可能一贫如洗,因为那里的学费很贵。

  他们许多人来自大行政区的城镇或者小企业家的家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觉得自己是精明的管理者,现在需要再提升一下以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阿林丹姆为具备这些背景的学生提供了脱离IBM电脑、西装革履地到日内瓦或纽约实际参观学习的机会。

  所有这些都包括了相当程度的装腔作势,学生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玩具”管理学校,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易受影响的时光:小型高尔夫球场、小型体育馆和小型图书馆。

  说白了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欺骗了,那会让他们几年的学习时光全部白费,沉没代价高昂。

  那怎么办呢?假戏真做!

  假装自己毕业于全球知名的管理学系,假装自己的MBA课程、硕士学历都是真的。

  谁胆敢拆穿他们,谁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反正在这个国家,你只需要学会装腔作势就行,没人在乎真假。

  大多数印度中上层人士也都在装腔作势,他们在商场里瞎溜达,装模作样地看看汤米.希尔费格和路易.威登的产品。

  他们其实很心虚,因为自己是半吊子,所以也从不会刨根问底的追究别人。

  要不然怎么会有人冒充医生几年,问诊过上千名病人,而不被发现呢。

  这个国家天然就是诈骗犯的乐园,它的社会环境,给予了不法之徒这样的机会。

  如阿林丹姆,他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他集华丽、勇气、财富于一身,全凭胆大。

  你敢相信,就是这样故弄玄虚的人,还曾得到全印电视台送来的油画。

  画上是一幅留着长胡子、穿着红袍的印度酋长,那是电视台为了讨好他,而献的殷勤。

  阿林丹姆能成为媒体的宠儿、人们眼中的大亨,有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印度中产阶级的渴望和愤慨之上的。

  没有渴望者的仰望、模仿、钦佩和他们所贡献出来的财富,像阿林丹姆这样的弄潮儿就不会存在。

  他利用市场经济及其政治伙伴和印度右翼分子带给学员们的渴望、莽撞和不安全感做生意。

  阿林丹姆非常了解这个社会给予这些渴望者怎样的一种坚定信念,他也非常了解这些渴望者所饱含的那种与真实感受到的挑衅所不相称的愤怨。

  让渴望者们既感受到力量,又感觉到被排挤,并且让全世界的人见证新兴小资产阶级急于表达他们的受挫感,对自己未能成为精英而愤愤不平。

  然而当面对那些真正的贫困时,他们却异常冷漠,甚至麻木不仁。

  每一个传销头子,都是心理学大师。

  这点就连罗恩都不得不佩服,他非常善于抓住人心。

  同样是基于传销来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阿林丹姆其实比北方邦的罗伊操作的更精巧。

  罗伊的撒哈拉金融公司,利用的是旁氏骗局,也就是人们心中的贪婪。

  这相对而言较为粗暴,金钱的痕迹太重。

  阿林丹姆则纯粹是靠营销,靠中产阶级心中的不满和急于向社会表现的心理。

  他们心肝情愿的维护他,任何对阿林丹姆不利的言论,都会引来他们激烈的反抗。

  如果罗伊的撒哈拉储蓄用户,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他们还会维护他吗?

  瞧,这就是两个骗术大师的本质所在。

  只是罗恩反倒认为罗伊的撒哈拉会屹立的更久,因为他懂得让钱动起来。

  阿林丹姆如果迟迟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哪天他的商业帝国崩塌也不奇怪。

  随着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总不能都塞进普兰曼公司。

  只进不出,会让人工成本增加到惊人的地步。

  确定了那所商学院完全是个骗局后,罗恩给阿林丹姆递了话:那天就当他没去过。

  否则这家伙狗急跳墙之下,会把罗恩当成学院的广告招牌也说不定。

  苏尔先生亲自考察过!

  仅这一句话就够了,印度人的盲从是狂热的。

  罗恩的名气太大,他搞得是人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业,有政府背书的。

  阿林丹姆稍微蹭一蹭,就能让他的商学院峰回路转。

  啧,罗恩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声名鹊起的阿林丹姆是个假把式。

  不过考虑到这里是印度,一切又都说得通了,毕竟有撒哈拉的罗伊“珠玉在前”。

  马尔雅那家伙虽然介绍的人不靠谱,罗恩却也没想着收回自己的承诺。

  一方面他知道对方不会如愿以偿,印人党高层不会放开古吉拉特邦禁酒令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马尔雅的份量比阿林丹姆重的多,他也是搞实业的,尽管是做酿酒生意。

  在印度,为什么如塔塔、信实、苏尔这样的集团更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骗子太多,虚拟的资产,很多人根本没法分辨真假。

  实实在在的工厂就一眼明了了,他们也更受到政府的重视。

  已经临近年底,罗恩没打算回北方邦,或者去孟买。

  孩子还小,伊莎也在养身体,索性在新德里多待几个月。

  不过他没回去,不代表北方邦那里没有动作。

  穆纳已经和那个德瓦拉姆接上头,后者曾领导过红高粱农民在勒克瑙举行过示威游行。

  他果然是有政治野心的,在罗恩稍微试探后,就积极的跑去接触进步党。

哎呦文学网    我在印度当老爷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