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910章 不想赚钱的才能赚大钱

  几乎囊括了目前所有HK的知名影视歌星!

  内地观众都得多少年以后,才陆续知道港片、港剧的艺人赚不到多少钱。

  还是习惯了内地演员明星吃尽了各种人口红利。

  从八十年代起,内地稍微出名的演员,各种收益福利就超越了普通人。

  更有各种机会出国,投奔自由世界。

  因为巨大的内地市场,各种指缝流出来的好处,滋养一小撮演艺明星都不要太爽。

  HK不是,直到八十年代前这里再大的明星都不过是戏班子的名伶。

  除了极个别名角儿有点地位还要有商业头脑才能发财,基本上都只是在单位打份抛头露面的工而已。

  而且还是跟婊子划到一个级别的戏子。

  戏子拍戏拍电影,赚的都是来自于HK那几百万人口能提供的市场。

  不可能出现多大的丰厚利润。

  七八十年代逐渐开启右岸市场,才算是多了块肥肉,间接推动港片开始繁茂辉煌。

  能到东瀛、东南亚产生票房收益的,除了龙哥,也就现在的发哥这么寥寥几人。

  至于内地收益更不要想。

  包括发哥拍了《沪海滩》,在内地热播红到发紫,他也没从内地拿到一分钱。

  那是电视台之间的版权合约,更何况八十年代的内地还不认可版权意识,连电视台都收不到几个钱。

  内地完全放任不管的盗版录像带,更是泛滥横行的夺走所有收益。

  所以“百年润发”的洗发水广告,才算HK艺人在内地赚到的开门红利。

  在这之前,只有那位唱中国心的艺人少少赚了点。

  绝大多数HK艺人,还是只能吃本地市场。

  拿到的钱跟普通工作差不多,好多龙套演员甚至得打两份工才能养家。

  所以整个春节,随着秦羽烨得意洋洋的把消息放出去,HK演员们闻讯都在扎堆报名。

  当然这也是从过去几个月,接连几部电影走红,亚洲电视独辟蹊径的铺垫出来的局面。

  哪怕有各种各样的合约,也想方设法的来跟亚视、缤纷影业签约。

  因为秦羽烨的思路也够开阔,甭管音乐录影带、未来片约、广告代言合约,各种各样的合约只要能签,就能有资格参与这个“集资房”。

  池世明当然是如数家珍:“TVB那边最顶尖的电视明星,也就是在郊区片场有分到别墅住,所有权还不是明星的,是老板赐给当红演员的胡萝卜,过气就得腾出来滚蛋。”

  那片场就在去清水湾的半路上,所以他跟詹妮都很熟悉。

  让卫东吃惊资本家的残酷,倒也不意外:“嗯,我们是按照集资房的模式便宜卖出所有权,那就得限制二三十年内不得转卖?”

  本意是想保持住户邻居都是业内人士,而不是立刻牟利转售。

  但变相的帮演职员们囤积到三十年后的高房价时代。

  池世明也觉得这个思路好:“我们并不是拿这个明星村赚钱,而是把沙田这一带的地价炒起来,先屯点地块没问题吧。”

  让卫东自己不做房地产,总不能限制手下大将做。

  池世明不惜当赘婿,都要争取上桌子,这份狠劲强行压住只会逆反。

  结合程朗对他未来的描述,虽然让卫东依旧不知道这是哪路神仙,但能带动自家地产版块,池世明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明显是手里的资金充裕起来了:“国际社区那边的资金量有了?”

  池世明更加眉飞色舞:“到现在一千二百多套入伙,全款购买都有两百套,加上银行按揭放款现在总计二十五亿港币,春节好多飞过去看房探亲的!”

  这就是让卫东和池世明联手的特殊效果。

  一边有人脉地位在内地拿下国际社区来垫资建设,一边又有能力到HK开盘销售。

  除了他俩,基本没人能做到。

  甚至德叔女婿、亚视新掌门人这些身份都缺一不可。

  粱嘉辉的地产广告肯定也算是起到了宣传的画龙点睛。

  才会把远在万里之外的沪海地产,大家还怀有敬畏防范之心的内地市场,卖出去这么多套房。

  甚至远超广告说的几百席,连期房楼花都卖了不少。

  对于两百万方的国际社区,这就差不多卖出去十分之一了!

  主公的眉毛都忍不住飞扬了下:“贷款也没问题了?”

  池世明很肯定:“德叔的银行虽然前两年转手给了新坡加银行,这点行业口碑还是没问题,再有你收购亚视的资金实力,有的是银行承接这么大的房贷业务,当然,我们要是能再有些HK本地的地产项目放款,银行信用肯定就更好了,这个明星村的项目来得刚刚好。”

  让卫东自己基本不借贷,从商州老领导提醒,再到平京、沪海的冲杀碰撞,甚至上辈子看那些小视频、税务内部的八卦,内地银行都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

  国外他不了解,反正哪怕百业凋零了,内地的银行才是最终赚钱的主儿。

  生意好的时候锦上添花,抢着塞钱借贷,一旦资金有危险就争先恐后的拆桥板保证自己不亏损。

  税务大院的工作人员都没少骂,银行这么抽板子,纳税的厂矿公司就没了啊。

  所以一直都防范得很,董雪晴也是按照他的思路基本不借贷。

  去年最紧要的那会儿订购集装箱船,钱不凑手都宁愿找震华港机那边拆借帮补,都不找银行借钱。

  也就各种房贷,才充当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但HK这边的思路肯定不一样。

  挽着詹妮旁听的秦羽烨都很理解:“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经常借贷才有更多的良好信贷关系,才有以小博大的机会。”

  让卫东笑骂她:“我说你们HK那些富豪家族、有钱明星,为什么会一夜崩盘欠债无数,就是这种以小博大的赌博心态,我可不会这么干,阿明你可以整理出来交房交付外汇了。”

  目前沪海国际社区有几百户洋房、联排别墅,极少数的独栋别墅完工,外加就是给德二哥说过一栋中心商住楼大厦封顶,前面已经垫资近亿。

  是让卫东的资金和池世明从德叔那搞来的卖身款支撑。

  现在终于看到几十倍的资金回来,肯定激动万分:“把这些港币都交付了?”

  让卫东满意的观察到池世明没有半点贪婪舍不得的心态,这点才是最难得的:

  “沪海市里面搞这个国际社区,除了吸引外商、华侨去投资生活,也是为了获得外汇,这境外销售的资金全都给他们,自然会换成人民币在沪海兑付给我们,然后这笔房款就真是我们的吗?”

  池世明肯定的点头:“你说过,大头给市里面,我没问题,我明白这个道理!”

  让卫东开心的搂住他低声:“卖两千美元一平方,在HK的地产公司也要交税,要产生各种费用,辉仔的广告费用,电视台播出成本,七七八八做点账都是正规合理的,然后我们在沪海各种配套设施、垫资也有成本,按照汇率一万四每平方,我们拿四千,其他一万拆成城市建设费、绿化园林费,甚至土地使用费之类,反正我们帮着列些名目,一并交给市里面,看看反应?”

  换个纯港商,可能都要跳起来了,凭什么把七成多都上缴了。

  池世明这个两地跑的阴阳仔掐指一算:“嘿嘿,我们留了七亿多,全部投进后面的建设也能运转了!”

  现在建设施工不过展开十之二三,还大多是施工现场,早得很呢。

  让卫东也有算盘:“你说这国际社区的马路该谁建,树木绿化该谁掏钱,整个国际社区地块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掏钱,那完工以后房屋卖完这些都是我们的?不可能我们来运营红绿灯、人行道,指挥交通吧,所以既然我们给了这笔钱,这些事是不是就该市里面来配套?”

  以前在税务单位就听过闲聊,一个楼盘周围的道路、环卫清洁、公交车、水电生活配套,每平方也是多少钱,这钱是政府来掏钱支付。

  所以很多小地方,在房地产疯狂爆发的年代,也借贷了不少钱来开发配套新区。

  等到地产崩盘就意味着地方上欠债不少。

  这会儿肯定还没这么完善的制度,每个环节都是模糊探索。

  更别提这种沪海建房、HK卖房的模式,三四十年后也不多见吧。

  池世明二话不说:“其实算成地价,就明白我们付出这些是应该的,只是内地还没按照这模式来而已。”

  让卫东才提醒:“德二哥前些日子到沪海跟我谈的时候,提到鹏圳在拍卖地块,我回来一问的确是,各方都在观望这种可能要改政策,征收地价的模式,所以我们不可能占着两百万方的地块,以后几年让人看着心痒痒的来抢吧。”

  池世明佩服得很:“你在大事情上总是清醒正确的,我照着做就行了,不会有其他想法的。”

  让卫东还是要把地产界的双花红棍笼络好:“我们赚到的港币虽然都换走了,但你想在HK做地产,电脑这边的美刀可以再换给你,所以不用担心在HK没资金,你的收益想换到HK来都没有问题。”

  池世明就嗷嗷的扑向沙田地产了。

  但池太太就要把邹慧敏当成地产代言…

哎呦文学网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