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祖刘继隆除了皇帝的身份外,也是我朝伟大的思想家、数学家、教育家、改革家、战略家、理论家,科学家,并兼有诗人等身份。”
“他开创的大汉王朝,国祚至今有三百八十九年。”
“尽管在一百二十年前,大汉曾经被反动势力短暂的中断了七年,但好在成祖皇帝成功在众多有志之士的支持下将反动势力推翻,将民权还给了普罗大众,成功做到了了中祖“天下为公”的思想。”
“按照著名史学家苏仲和先生的话来说:三代以下,文武兼资、民物革新而待民如子者,唯中祖昭武圣人而已。”
盛夏蝉鸣,具有汉唐风格的高楼建筑里,身着圆领袍的四旬教习正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的三十余名学生介绍着这位近四百年前的大汉开国皇帝。
头顶的铜制电风扇正在不断吹出风浪,驱散盛夏的炎热,而讲台的黑板上则是悬挂着两幅彩绘的写实画像,左右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字。
大汉三百八十九年,此时的时代早已在官学、民物等思想推动下,成功进入了个新的时代。
众多学子身穿圆领袍,头戴幞头认真听课,只有一名青年人侧目看向窗外。
由于教室建有四层楼高,所以可以远远的眺望到远处海上那些正在不断冒烟航行的船只。
“刘英!”
忽的,略带严厉的呼唤声响起,刘英下意识起身,将目光从窗外投向了讲台上。
教室里的学子都坏笑着看向他,而他则恭恭敬敬的对讲台上那位教习作揖:“教习,学生在。”
“你来回答回答,我大汉的政治体制。”
教习略带严厉的提问他,刘英则是不假思索的开口道:“我大汉的政治体制,主要分为中祖时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反动势力篡位,成祖拨乱反正,接受民意开创的虚君共和制。”
“那你说说,为什么会有虚君共和制?”教习见他答出来了,态度也稍稍缓和了些,接着询问起来。
刘英只是略微沉吟,然后便回答道:“从孝宗开始,大汉四代幼主即位,继而导致皇权势弱、政治腐败失控,民间百姓也认识到了,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是极其危险的。”
“此外,由于百姓识字率渐渐变高,市民阶层兴起,民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强大的手工业工场主和商人阶层。”
“其中,临州思想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百姓对皇权绝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解放了百姓思想。”
“如果不是反动势力利用群众的随从性,大汉还能更早迈入虚君共和制度,也不会有一百二十年前的内战了。”
刘英的话说完,教习满意颔首,接着示意他坐下,同时对众人说道:
“刘英说的不错,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思想浪潮的崛起,此外…”
教习在之后讲解了许多知识,但刘英的心思已经飞到了九霄云外了。
至于他刚刚说的那些,那只不过是课本上写下的内容罢了,并非他自己所想所得。
“叮铃铃…”
两刻钟后,随着教室的电铃声响起教习没有拖堂的选择了下课,而三十余名学子则在教习走后纷纷起身走出了教室。
成祖反正后,大汉施行十五年教育制度,分别是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大学五年,比起中祖定下的制度,成祖增加了过渡的中学五年。
学生每日学习六节课,共三个时辰,算上课间休息时间就是半个时辰。
记忆不断告诉着刘英答案,而此时的他也走下了楼梯,随大流般从四楼来到了一楼。
在离开教学楼的一楼大厅内的东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长宽近七尺的瓷片地图,也是这个世界的世界地图。
在地图上,红色的板块是大汉王朝直接管理的疆域,除了天竺恒河以南地区及日本本州岛外,其余的疆域都是大汉直领疆域,包括了七大洲中的南洲。
除此之外,红黑色板块的则是宗藩体系下,臣属大汉的日本、天竺、东洲、金州等地。
“这给我干哪来了…”
望着面前的大汉疆域地图,纵使已经在脑海中了解了大概,刘英依旧感受到了震撼。
说好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现在怎么成了“秦汉隋唐大汉”了?
七大洲四大洋还在,只是北美成了东洲,南美成了金洲,澳洲成了南洲,亚洲成了中洲,欧洲成了西洲,非洲成了蛮洲。
四大洋也被简单的画成了东南西北四海,更关键在于…在这大到夸张的大汉宗藩体系下,西洲和蛮州到底是靠什么和大汉打了二百四十年?
想到这里,他拿出了自己手上的历史书,看着历史上上大汉的疆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中祖、太宗、仁宗、代宗、宪宗、穆宗、神宗、武宗、宣宗、孝宗、哲宗、中宗、怀宗、思宗、成祖…
看着这大长串的庙号,刘英则是回忆着这些皇帝所做的事情。
中祖驾崩,太宗刘烈即位,三次北征将漠北掌控,沙陀西迁将喀喇汗驱赶到了东欧,占据了河中地区,大肆迁徙人口,在位二十二年,寿七十一岁,人丁从六千万增长到七千四百万。
太宗驾崩后,仁宗刘灏即位,对内蠲免赋税,大力鼓励经济,在位十九年时间里没有发动大的战争,但是通过贸易从日本国获取了四千多万两白银,推动白银货币化的同时,设置了早期的银行。
由于辽东地区的长白山火山喷发导致东北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渤海国内乱不止,辽东也乱成一团。
在这样的背景下,仁宗以六十三岁的年纪驾崩,代宗刘熯即位。
尽管只有十二年时间,但他抓住机会,在渤海、新罗请求内附的同时,将人口十不存五的两国纳入疆域,并借助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重新开发东北地区被火山灰覆盖的土地,人口从仁宗年间的八千八百万,增长到了九千五百万。
不仅如此,对于渤海、新罗的饥民,他则是发放粮食与农具,鼓励他们前往南洋开垦,趁势巩固了大汉在南洋的统治,并放宽对海上商船的标准,使得海上贸易进一步繁荣。
代宗在位十六年驾崩,寿五十九岁,接替他的则是弱冠即位的宪宗刘恪。
刘恪先是海陆并进,出兵灭亡了盘踞河中和波斯地区的沙陀,逼得唐后主李继岌自焚而死,占据波斯与河中后,再度出兵将当时不满大汉长期贸易获取日本金银的日本国攻灭,将日本纳入大汉直属疆域。
在松漠都督耶律璟叛乱时,刘恪果断出兵覆灭耶律璟,将大汉疆域扩大到了当时能控制的顶点。
只是在文治上,宪宗后期穷兵黩武,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宪宗在位三十七年,寿五十七岁,人口九千八百万。
在其驾崩后,三十岁的穆宗刘演即位。
对于刘演而言,他面对的是疆域虽然广袤,但是国库却十分空虚,民不聊生的局面。
他即位后,蠲免诸道过往积欠赋税,同时重新对百姓登籍造册,丈量田亩,并开始发配罪犯前往南洲(澳洲)为朝廷开荒,同时还派兵接管了彼时东洲商人在西海岸营建的三十二座城池。
对于西南的少数民族,他也抱着怀柔态度,将他们迁出大山,派往了南边的巨港平原肥沃地区开荒。
不愿意迁徙的,则是发钱发粮,派人帮助他们修建梯田,能够自给自足的在山中生活,大汉自此实控西南。
军事上,他没有进行太多改革,但推动了燧发枪装备军队,并将海军细分为东海、南海(印度洋)舰队。
他的政策,对于大汉民生恢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大汉人口也在这个时期突破到了一亿五千万。
穆宗在位十八年,寿四十八岁。
在穆宗驾崩后,继位的神宗则是在其基础上开始变法,试图解决日渐变深的冗官冗员的问题。
神宗先后组织两次变法,但都因为外力加上本身意志不坚定而失败,虽然缓解了部分问题,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大汉国力在虚耗,而民间则是欣欣向荣,百姓根本察觉不到大汉的变化,人口不知不觉的突破了两亿。
在位四十年的神宗驾崩时,寿六十七岁,人口达到了两亿四千余万。
由于皇太子已经驾崩,因此神宗只能传位给二十岁的皇长孙刘继位,是为武宗。
武宗即位后,彼时大食、西洲各国都效法大汉,汉文化传播速度很快,火药也在日常摩擦的战争中被拜占庭所了解。
由于宪宗时期扩张过于迅猛,河中、波斯地区以波斯、突厥、沙陀、回鹘人为主,所以在武宗即位后,当地的矿工起义不断,汉军因为后勤补给和人数较少的问题,疲于奔命。
武宗重用渤海道女真人出身的王旻,令王旻率领北衙六军支援。
王旻率领三万北衙六军从洛阳出发,历时半年抵达伊犁,然后从国内不断征募罪犯,武装他们后为汉军运粮,并利用他们镇压作乱的叛军。
在王旻的指挥下,河中、波斯的叛乱被镇压,王旻建议从中原迁徙百姓前来移民实土,武宗接受此役,并强行从中原地区迁徙上百万人口前往河中、波斯地区。
在大汉西域地区人口不足三百万的情况下,朝廷根本无法供给上百万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尽数迁徙河中和波斯,哪怕有海路作为辅助迁徙,但死在路上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民间的临州思想浪潮开始崛起,武宗则是宠信宦官,利用宦官在中原地区大肆抓捕宣传临州思想的百姓。
在这样的闹剧下,移民实土的事情只能中断,而武宗也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沉迷于女色。
武宗在位十九年后驾崩于洛阳瑶光殿,寿三十九,是大汉开国以来历代皇帝寿命最短的皇帝。
武宗驾崩后,内阁、五军都督府及三省六部按照其遗诏,拥立十五岁的皇太子刘勖即位,即后来的宣宗。
宣宗即位后,大汉开始偃兵息鼓,外交上开始采取绥靖政策。
宣宗在外交上的绥靖政策,使得西洲诸国开始渐渐轻视大汉,许多国家开始派兵渡过西海,与大汉争抢起了东洲、金洲的疆域。
王旻奏出兵将其击退,但宣宗经过深思熟虑过后,选择依照祖制,选出三十二名亲王、郡王出镇东洲、金洲,每名亲王各自出家财征募护卫,朝廷只提供武器装备。
这种寒酸的出镇方式,使得许多宗室根本不愿出镇,但在宣宗威逼利诱下,这些宗室还是变卖家产,带着数百到数千不等的护卫前往了东洲、金洲出镇。
过后二十余年时间里,这些宗室不出预料的没能挡住西洲各国数倍于他们的兵力,前线岌岌可危,宣宗这时才想派王旻出征。
最终王旻只能率领三万人的远征军支援东洲、金洲,好在年近六十的他依旧是当打之年。
数年后,王旻击退所有来犯之敌,并发掘了韩、李、岳、吴四名年轻小将,最终病逝在返回中原的航道上。
王旻去世的翌年,在位三十二年的宣宗刘勖因病驾崩,寿四十七岁,在位时期人口突破三亿。
在其驾崩后,二十八岁的太子刘贤即位,即孝宗。
孝宗性子懦弱散漫,不能制内阁、五军、南衙三省六部,所以将军政都委托他们。
这种情况下,许多被海商、豪强扶持起来的官员开始为背后那群人争取利益。
地方吏治开始变得糟糕,而这进步恶化了百姓对皇权的感官,“虚君”的思想浪潮不断出现并冲击着民间。
大汉二百五十年,在位十二年的孝宗驾崩,寿四十岁。
孝宗驾崩后,群臣依照遗诏,扶持十四岁的太子刘意即位,即哲宗。
刘意虽然年幼体弱,但表现得十分聪慧,在位对于政务处理十分上心,并重用了当时众人眼中的名臣赵昀,并且大力整顿吏治。
只是由于大汉并未迈入蒸汽时代,小冰期如期而至,各地天灾不断,呈现北旱南涝的局势。
刘意在这种情况下,挑灯理政十二年时间,最后因为积劳成疾加上体弱的驾崩,寿二十六,庙号哲宗。
由于彼时刘意已经诞下三子,被托孤的辅政大臣赵敬扶立不足五岁的太子刘蕲即位为帝,即为中宗。
接下来的历史就是大汉连续四代都是幼主即位,且即位几年便驾崩,最后赵敬以民间“虚君”的思想浪潮为由头开始假意改革。
当时还是宋王的成祖刘昭借此机会调往陇右,最后赵敬借助虚君改革扫除政敌,在最后反悔拒绝“虚君”,而是的选择改国号为大燕,弄出了个名义上虚君,实际依旧是君主集权制的虚假制度。
由于赵敬只是名义虚君,实际上仍旧是皇帝集权,所以各种新政搞得并不好,弄得民间混乱不堪。
那些原本赞同“虚君”的官员百姓都不由开始反思,甚至怀念起了刘氏天子当政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刘昭等宗室率先举义旗反正,并花费七年时间平定群雄,中兴大汉。
他在恢复大汉宗藩体系的同时,出兵将天竺地区恒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占领,同时以政治手段让中南半岛上的真腊、南诏等国尽数内附,镇压了日本道的旧倭人叛乱。
“这也是个穿越的吧,王莽对刘秀的剧本?”
回忆起这位成祖在日本道血腥镇压的手段,刘英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将目光重新投向面前的全球地图。
“刘邦建立大汉第一帝国,刘秀建立大汉第二帝国,刘继隆建立大汉第三帝国,然后刘昭建立大汉第四帝国,这大汉还真是没完没了了。”
“不过…”刘英看着这占据陆地面积七成的庞大“汉家宗藩体系疆域”,忍不住看向所谓的西洲和蛮州。
他已经了解了这个时代的科技背景,差不多就是自己前世所处二战前的科技水平。
如今的世界人口在十亿左右,大汉独占五亿,宗藩体系还有约两亿人口,其他三亿人口基本生活在西洲、蛮洲之上。
以大汉的实力,完全能发动世界大战,成为世界霸主,但大汉并没有那么做。
刘英觉得,这大概率是大汉为了营造外部压力来分散内部问题的做法,毕竟现在的这个“大汉第四帝国”虽然才立国不到一百二十年,但各类矛盾已经激化得难以调节了。
如果天下都是大汉的疆域,那在没有了外部矛盾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就无法被压制住。
西州和蛮州的存在,就是让大汉百姓感受到外部压力,如果大汉收复了西州和蛮州,那接下来将爆发矛盾的就是大汉的宗藩体系,以及大汉的中原之地和海外所有直领疆域…
“历史果然是个轮回。”
想到这里,他抱着书走出已经空荡荡的教学楼,而教学楼外则是具有汉唐风格的混凝土建筑群。
穿过空荡荡的校园,刘烈很快就看到了学校的大门,以及大门外那热闹的景象。
无数身穿圆领袍,头戴幞头的青少年们正在三五成群的坐在街道对面的酒肆之中,宽阔五丈的双向四车道上,时不时可以看到类似甲壳虫、吉普车的汽车在缓慢行驶。
这是大汉在三十五年前发明并进入市场的汽车,如今已经成为大部分精英阶级的代步工具,而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则依旧是自行车或电车。
想到这里,刘英回头看向自己身后,但并非看向校门,而是看向校门前摆放的景观石。
吕宋道第一大学 “吕宋。”刘英心念同时,不由看向满大街的汉家面孔和穿搭建筑,不由得啧啧有声。
思绪间,他沿街穿梭起来,很快便走入了大学附近的一条饭食街。
还未走入街内,便已经嗅到了空气里那复杂而诱人的味道。
这是由油烟、香料和人潮热气搅拌在一起的味道,令人食指大动。
刘英走到街口,只见眼前街道食肆摊棚鳞次栉比,人头攒动。
那些宽裕些的店家支着门面,挂着古意盎然的招牌或亮晃晃的玻璃柜;更多的则是流动摊贩。
“来两笼包子!”
“来嘞!”
食客在呼唤,而跑堂的伙计则是肩搭白巾,嗓音嘹亮地回应着。
刘英的耳边是自行车的铃铛声与食客的谈笑声,不少店铺里还摆放着柜式留声机,机器里不断传出咿咿呀呀的歌声。
“淦…”
刘英忍不住暗骂,在走马观花的同时,脑海中不断涌出相关知识。
如今的大汉,阶级虽然不至于彻底固化,但平民百姓很难出头。
大学毕业的学生,年收入也就在两万汉钱左右,普通百姓的年收入则是在一万五千钱不等。
那些世袭贵族、大工业家、金融家的收入无人知晓,但是如律师、医生、工程师、经理的年收入则是在五万钱不等。
在吕宋城内,每斤米面的价格在三到五钱不等,家禽牲畜的肉蛋奶价格在十五到五十钱不等,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在两三千钱左右,汽车价格则是在十万钱。
吕宋城内,面积不足三十平的单间,每年租金在一千钱左右;院落则在二到五千钱。
普通人想要维持基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拿出自己每年六成的收入,若是想要买个属于自己的院子,哪怕就算是最简陋的院子,也需要十五万钱。
对于普通人来说,起码需要十几年才能攒下这笔钱,而这还只是最普通的院子,空间小到狗都没办法撒欢跑。
至于那种小单间,在大汉是外出务工才会居住的地方,有家人的人,是不会居住这种鸽子笼的。
能达到这样的生活情况,还是大汉已经掌握了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科技水平,并占据了世界七成资源的结果。
那些大汉臣属之地,以及更遥远的西洲和蛮洲诸国,他们的日子更是惨烈的令人无法想象。
想到这里,刘英不由看向了那些店铺之中,只见那些店铺中基本都张贴着一张画像,而画像的主人便是汉中祖刘继隆。
刘英发现,尽管一百二十年前的成祖刘昭才是开创了如今大汉的功臣,但百姓心里始终挂念的还是这位数百年前的汉中祖昭武皇帝。
他在脑海中搜寻记忆,很快便得知了答案。
首先从精神来说,刘继隆开创了如今的教育体系,在世家豪强为主的世道为平民百姓开创了一条上升通道,且对百姓政策仁厚,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收上去的赋税用其他方式发还给百姓。
这种做法,在刘英看来没有什么,唯有后者类似自己世界的支付转移,但是在这个时代的百姓看来,这就是变相的劫富济贫。
吕宋在南洋六道中虽然算是富庶的代表,但放在中原就根本不够看了,所以他们才会渴望出现位类似中祖的皇帝。
毕竟大汉直领四十二道中有四亿百姓,可是能生活在核心十八道的百姓却并不多。
三百多年时间过去,哪怕是曾经人口稀少的岭南道,如今也聚集起了一千五百多万口百姓,是仅次于江南道、浙江道、河南道、河北道和两畿地区的富庶之地,是平头百姓挤破了头都想回去的地方。
只是出来容易回去难,大汉中原十八道,听闻早已用上了内燃拖拉机,而不像他们这些地方,使用的还是需要四个人操作的蒸汽拖拉机。
“我出生于洪武二十年,当时父母都是二十三岁。那时正处于太平盛世,各地安乐繁荣,昭武圣人怜惜我们,募工每天发三十钱,而各种东西都很便宜,哪怕是贫穷的人都能因为昭武帝的照顾而过上安稳的生活,没有差役和徭役,各行各业的人都和乐自得…”
忽的,留声机的歌声将刘英唤醒,不由得微微动容:“都快四百年了,这大汉百姓还记得这位中祖,到底是因为现在的皇帝干得不好,还是因为…”
“天下为公!还政于民!!”
在刘英思考的时候,突然饭食街尽头有乌压压的人群举着横幅而来,领头的几个人则是扛着架子,架子上则是摆着汉中祖刘继隆的画像。
无数青少年人跟在他们身后呐喊,使得刘英下意识后退,看着这乌泱泱人群从他面前经过,忍不住在心底咋舌。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种道理都不懂,天天举着画像游行,只懂得喊口号有什么用?”
刘英忍不住摇头,抬腿便往相反方向走去,不多时便见到许许多多身穿粗布的普通百姓,并轻而易举的搭上了一辆电车并坐下。
“铛…铛…铛…”
电车徐徐远离,钟楼上的大钟则是在时间来到正午时准时作响,惊起无数飞鸟,也惊醒了广场上正在仰望那座铜像的其它吕宋百姓。
阳光照在铜像上,使得这座汉中祖铜像增添几分光彩,赋予了他更多神韵,仿佛他能看到如今的大汉,感受到如今的一切。
“圣人,保佑某家孩子通过高考…”
“圣人,日子太苦了,您什么时候回来。”
“圣人…”
纵使时间推移,可近四百年后的如今,每日前来瞻仰刘继隆的人却依旧络绎不绝。
许多百姓受了冤屈,便会跑到铜像面前哭诉,比报官还好用,这也被人们戏称为“哭中庙”。
刘英坐在电车上,看着窗外人物景色不断倒退,回忆着脑海中的这些碎片化记忆,但是却始终无动于衷。
直到他看到那座铜像和铜像面前的数百百姓,并且回想起关于中祖昭武帝的许多事情后,他才略微来了几分精神。
“兴许、我也该做些什么,不然这种混吃躺平的生活,似乎有些无趣了…”
请: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