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289章 选官大计

  要怎么解决这问题?

  苏泽回忆自己知道的历史,一个办法就是所谓的“牢笼志士”。

  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将所有的读书人框住,只要给他们科举的希望,就能一辈子皓首穷经,安安稳稳的读书。

  这条路在原时空的清代达到了巅峰,诞生了诸如范进孔乙己等经典的读书人形象。

  但显然苏泽并不愿意这条路。

  当读书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应试,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为了做官,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末路。

  今后是几百年的大争之世,将人才禁锢在科举里,实在是太浪费了。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将人才分流到其他地方。

  这也是苏泽为什么要强调“四民平等”的原因。

  破除士人对于工商的偏见,让一部分人才进入这些领域,就能促进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这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但这个办法也不是万能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读书人千百年来做官的执念,这可不是一句“四民平等”可以消解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优渥的岗位给知识阶层,只要能让他们过上不错的生活,社会自然就能安定下来。

  而短期来看,最棘手的就是举人群体的问题。

  也就是张纯这类,意识到贡试无望,不准备继续参与科举的举人了。

  苏泽想了想,光是关上门空想还是不行,他决定明日去吏部转转,看看举人候缺的情况再说。

  就在这个时候,门房送来了一张拜帖和信。

  拜帖是汤显祖的,这是一张略显朴素的拜帖。

  “那年轻人留下拜帖和信就走了?”

  苏泽向门房问道。

  门房连忙说道:

  “大老爷,小的要留那位公子,但他坚持要走,小的也没办法。”

  苏泽也没有为难这个平日里尽忠职守的门房,让他回去值房后,拆开了汤显祖的信。

  看完信后,苏泽脸上露出笑容。

  这汤显祖也是个妙人。

  他从剧团当家那边知道了苏泽和沈一贯的相貌年龄,就猜到了自己不是徐渭。

  既然不是徐渭,拜帖上又留着苏泽府邸的地址,那苏泽的身份就不难猜了。

  汤显祖这封信是后学拜见的常用格式,前半段算是小小的拍了苏泽的马屁,表达了他这个后辈的崇敬之情。

  后半段则是婉拒苏泽,不愿意在贡试之前结交苏泽这样的大人物。

  而汤显祖给的理由也很自信他写道:

  “若此时拜谒苏公,恐损苏公清誉于外,更恐世人疑吾后年名扬考场之业,皆凭攀附之功耳。”

  苏泽只能说汤显祖不愧是后世闻名的戏曲大家,光是这份自信就和别人不一样。

  既然如此,苏泽也放弃了结交他的想法。

  次日,吏部。

  苏泽来到了吏部文选清吏司。

  和上次一样,作为大明最核心的衙门,整个文选清吏司有着不同于其他衙门的庄严氛围。

  这里可以决定无数官员的命运,多少人在文选清吏司前守着,等待候选结果。

  文选清吏司前有一个铜壶滴漏,作为整个京师最重要的选人机构,文选司寅时六刻(早上五点三十),书吏就要上衙办公了。

  文选司的职能有五。

  分别是“开列题缺”,四品以下官缺提名(除科道官)。

  “考功核资”,审三年考满“八法”评语,决定官员的考评。

  “班次排序”,定候补官“资深顺序”,也就是候选官员的资格先后。

  “领凭赴任”,签发赴任文凭以及勘合路引。

  最后是“丁忧起复”,核丧假守制年限,丁忧完毕的官员也要来文选司候选新职。

  文选司的职责,就在“缺”和“选”上。

  所谓“缺”,就是统计出缺的岗位。

  每个月的五号,吏部会统计全国出缺的职位,列出一份《阙册》,张贴在文选司外的白墙上。

  等待缺选的候补官员,就会向文选司递上自己的档案。

  文选司则会审查资历,提名候选名单,然后由选郎张四维在吏部进行部议。

  吏部尚书高拱点头后,由吏部上题本送到内阁,票拟后送入宫中,在每个月二十五日前完成批红。

  这份皇帝批红的最后名单,也叫做“堂单”,会在月底前张贴出来。

  选上的官员就会向吏部领取相关的凭证勘合,前往就职的地方。

  从这里可以看出吏部文选司工作的重要性了。

  无论是“缺”还是“选”,吏部文选司都掌握了大明帝国用人的第一手信息,这其中渔利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比如审核考功资格的时候,文选司的书吏就有“冒功”、“洗脚色”、“买资深”等多种手段,帮着出钱的官员提早获得职位。

  “冒功”就是虚列功劳,官员档案也存放在吏部,这些书吏只要勾结负责人事档案的书吏,就可以凭空给侯缺官员增加功劳。

  “洗脚色”就是篡改履历,一些职位对年龄出身有限制,大明还要求官员回避原籍,书吏可以帮着篡改档案,让官员符合出缺的职位。

  最后还是有一招是“买资深”。

  因为候补官员太多,总要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每一个官员开始候补的时候,就获得了一个“空年资历”。

  空年资历越长,就说明等待官职的时间越长,那在选官的时候就能排在前列。

  只要买通书吏,再和这些老官谈妥了,也可以从他们手里买下空年资历,就能排进候选序列的前列。

  所以文选清吏司的吏员也一个个鼻孔朝天,就是那些因为丁忧候缺的高官,也要对这些吏员恭恭敬敬的,不敢有丝毫怠慢。

  就算是本朝吏治要比先帝朝好了不少,吏部也被高拱多次整治,科道言官也死死盯着文选司,但这些吏员依然手握巨大权力。

  他们就算是不能帮着舞弊,想要整治一些官员,故意不让他们上候选名单也是很容易的。

  而文选司外,也有不少候缺官员经常过来打探消息。

  不过能在文选司当吏员,自然也是有眼头见识的,见到苏泽气质不凡,又穿着五品官袍,倒是也没有人为难苏泽。

  等拿到苏泽的拜帖,吏员知道眼前的是名满京师的苏翰林后,更是一溜小跑向张四维通报。

  不一会儿,张四维就亲自来文选司门前,迎接苏泽进去。

  文选司外立刻炸开锅。

  “刚刚是谁啊?正五品也能让选郎亲自迎接?我在文选司前守了三个月,就见了张选郎一次。”

  “那位大人你都不认识?”

  “不就是五品官吗?这文选司候缺的四品官我都见过,这‘京师五品,选郎最贵’,谁还能比张选郎更贵重?”

  “那位可是詹事府左庶子,日讲官,东宫讲读,报馆总编官,武监教务长苏泽苏子霖啊。”

  “啊?是那位每月二疏的苏二疏?”

  “胡说,人家苏翰林每个月可不止上二疏。”

  文选司外议论纷纷,一直到一名书吏忍不住过来喊了一声“肃静”,众人这才安静下来。

  但是不少人都盯着文选司内,苏泽来文选司是为了谁来求官吗?

  应该不可能,苏泽要帮人求官,何必亲自来文选司?

  “子霖兄何必亲来,这点小事派人说一下就是了。”

  “来人啊,将《阙册》送来。”

  不一会儿,就有书吏将一本厚厚的册子送来。

  苏泽好奇的看着这本册子,这就是文选司有名的《阙册》了。

  张四维亲自翻动《阙册》,翻到最后找到了空缺的学政官职位。

  “那张举人是山东人士,山东的学政官员他要回避。”

  “广西云贵太远了,南直隶如何?浙江湖广也有学政官出缺。”

  “江西也不错。”

  苏泽一阵恍惚,穿越前,他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像菜市场挑菜一样,决定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学政长官。

  学政虽然是不入品的职位,但也已经是官身,可以决定一个县的读书人命运。

  放在一些科举流的里,至少也是十几万字才会出场的重要人物。

  “子霖兄?要不你回去问问你那弟子再说?”

  苏泽收起杂乱的思绪,接着说道:

  “多谢子维兄了。”

  苏泽又问道:

  “子维兄,这吏部等待候选的举人有多少人?”

  张四维疑惑的看了一眼苏泽,很快就报出一个惊人的数字道:

  “截止这个月,有五千三百人在候选。”

  “那有多少出缺的职位?”

  张四维简单翻了下说道:

  “学政官有四十职,还有九边的边镇官,漕运官,云贵瘴疠缺,加起来差不多一百不到吧。”

  这下子苏泽明白了举人选官的残酷了。

  在朝中没有任何帮衬提携,从这五千多人中等待一百多个空缺职位,那真的是要等到天荒地老去了。

  苏泽又忍不住问道:

  “子维兄,为何这么多?”

  张四维突然睁大眼睛道:

  “子霖兄,你是想要帮我们吏部解决候缺的问题吗?”

  苏泽有些迟疑,这毕竟是张四维的公务,他贸然插手有些不礼貌。

  却没想到张四维立刻说道:

  “子霖兄,你如果肯出手可就太好了!”

  “候缺挤压,可是师相和吏部一直头疼的事情,若是子霖兄有什么好的建议,我一定附署赞同!”

  苏泽看向张四维,看来他是真心高兴的样子,看样子选郎这个差事虽然风光,但也着实难做。

  苏泽问道:

  “为何会积压这么多人?”

  张四维说道:

  “还要从先帝朝说起,东南抗倭最难的几年,朝廷财政难以为继,严嵩搞了捐纳例监来筹措军费,仅仅漳州一地,当地海商家族就捐了上百个例监生,他们也是和举人一样候缺的。”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因为抗倭战争时期的财政困难,朝廷拿出了传统敛财手段“卖官鬻爵”。

  嘉靖皇帝还算是克制,卖的是等同于举人的“例捐”资格,没有直接把官位拿出来卖。

  但是这些人本身就是捐钱得到的资格,没有继续科举的想法,只想要尽快做官,他们积压下来就是个不小的数字。

  张四维又说道:

  “国朝科举的人数也在增长,积累的举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举人也有不少放弃贡试,来吏部候缺的。”

  “说起来也有子霖兄一份‘功劳’,顺天府和山西实行吏科试后,不少举人也怕本省执行吏科试,断了举人为官的路子,纷纷来京候缺。”

  苏泽问道:“那朝廷没有想办法疏通举人候缺淤塞的问题吗?”

  张四维说道:

  “当然有,宣大总督王崇古在陛下继位之初就上书,‘举人愿赴三边者免候即用’,陛下朱批御准,但是至今仅有三十七人赴任。”

  “云贵广西有瘴疠缺,不要候缺也能就任,但是也应者寥寥。”

  “但是南直隶的缺官,每次都有千人竞争候缺。”

  果然,人心是最难的。

  苏泽想到前世看穿越,总会有号召移民开拓,就仿佛一道政令下来,百姓就像是游戏里的移民一样,自动前往需要开发的地区。

  实际上历史上每次大移民,都伴随着无数的血泪,都是尸骨铺成的移民之路。

  不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谁也不会离开故土。

  别说是百姓了,就是让人去千里之外当官,都是不愿意的。

  李文全在澎湖殖拓,海峡对面就是全中国最喜欢远行的福建人,汉人殖拓团的规模也才不到一个县。

  其中主要劳动力,还是买来的南洋土人。

  所以每次李文全给太子写信,都会抱怨澎湖缺人的问题。

  张四维向苏泽问道:

  “子霖兄,官路淤塞,是吏部长久以来的难题,是师相的心腹大患。”

  “如果你有好办法,可一定要向朝廷进言。”

  “如若可行,吏部文选司上下一定全力推进!”

  苏泽看向张四维,见他言语之间带着真诚。

  张四维果然是聪明人,如果苏泽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收益的肯定他这个文选司选郎。

  苏泽内心也算有了一些想法,他对着张四维说道:

  “子维兄,等我将奏疏写出来,再请你参详看看。”

  张四维大喜道:

  “那我文选司上下,就等着子霖兄的好消息了!”

哎呦文学网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