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306章 一日破案

  一天前,苏泽的奏疏送入宫中,群臣还在为了奏疏争吵的时候。

  皇宫,翊坤宫。

  “阿弥陀佛,娘娘此举,可得功德无量。”

  一名宝相庄严的和尚,正在翊坤宫中,对着李贵妃打了一个佛号。

  李贵妃脸上满是笑容,也双手合十回了一句佛号。

  李贵妃小时候就崇信佛门,成为了贵妃之后,也经常召见有道高僧入宫讲经。

  眼前这个和尚,正是当世有名的高僧,名为达观和尚。

  达观和尚游历到京师,隆庆皇帝听闻了他的事迹后,也邀请他入宫讲经。

  李贵妃旁听了讲经之后,更是央求皇帝,允许达观和尚在后宫设佛堂,给嫔妃讲经。

  隆庆皇帝听完达观和尚讲经之后,立刻评价道:“若此真可名一僧”。

  这次的京师拐卖大案能破,就和达观和尚有关。

  原来是达观和尚听到前朝议论后,他平生最憎恶这种拐卖幼童的事情,于是向李贵妃进言,请求李贵妃劝说皇帝,下令严查京师治安,逮捕妖人。

  但是李贵妃却害怕被外朝说她干政,迟迟不敢和皇帝说这件事。

  于是达观和尚又趁着给李贵妃讲经的时候,又讲起了民间妖术。

  “娘娘,京畿地区有妖人,擅用‘拍花子’之术,此妖人用手一拍,幼童女人就会听其操纵,跟随其离开。”

  李贵妃听完吓得不行,连忙问道:

  “如此妖术,可要如何防备?本宫怎么没听说过?”

  “娘娘居于宫廷之中,妖人自然不能作祟,但妖人出没,京师百姓大受其害。”

  李贵妃连忙说道:

  “前些日子太子嚷嚷要出宫,快去知会东宫,切不可让殿下出宫!”

  身为人母,李贵妃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达观和尚又说道:

  “妖人妖术祸害人间,贵妃娘娘若能有慈悲心,则有功德无量。”

  李贵妃立刻问道:

  “大师,功德无量是什么说法?”

  “这世上有功德之说,积攒功德,生能福佑本人子孙,死能免六道轮回之苦,飞升极乐世界。”

  “而仁德之心无边,世间的功德也是无尽的,怎么才能攒够功德呢,这就有无量之说了。”

  “吃斋念佛,诵念佛经,这些都是有量功德。”

  李贵妃又问道:

  “兴修佛寺,助造佛塔呢?这些又有多少功德?”

  “这些也都是有形之物,虽有功德,也是有量功德。”

  李贵妃疑惑道:

  “那何为无量功德?”

  达观和尚双手合十说道:

  “俗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才是无量功德。”

  “打击妖人,也就是斩妖除魔,这也是无量功德。”

  听到这里,李贵妃也不犹豫,于是拿着达观和尚的这一套说辞,去找到了隆庆皇帝。

  其实这种功德之说,皇帝并不是特别有兴趣。

  毕竟所谓的功德太过于虚无缥缈,全凭和尚一张嘴。

  隆庆皇帝更热衷于对于道家的升仙之说,特别是外丹之术,希望能炼制出仙丹一步登天。

  但是达观和尚的妖人说法,引起了皇帝的警惕。

  所有的皇帝都是最厌恶“妖人”的。

  妖人,就是官府掌控之外的东西,妖人会蛊惑百姓,妖术就更可怕了,会造成民间恐慌。

  皇帝也想到了苏泽的奏疏,如果不严打京师治安,说不定还真的会影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隆庆盛世”。

  等到了这个时候,皇帝也不再犹豫了,必须要要对这些妖人出重拳了!

  于是有了皇帝下旨,严令追查人贩子。

  而在皇权下令后,整个京师的治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正月十八,报馆。

  因为詹事府还没有开学,所以苏泽暂时都在报馆办公。

  沈一贯冲进了报馆说道:

  “子霖兄,破案了!”

  苏泽都有些意外,皇帝是正月十七下旨,一天就破案了?

  什么时候京师的治安力量这么效率了?

  “照你所奏,锦衣卫重案司介入了,顺天府也贴出了悬赏,巡捕营接到了不少线索。”

  “但是这些线索太杂太乱,真真假假,巡捕营一时也没有办法辨别。”

  “清濮兄(王任重)不是担任外门巡城御史吗?他听了一清兄(沈藻)的建议,请刑部主事狄许帮着破案。”

  “一清兄在武昌查探楚宗案件的时候,这个狄许表现出众,清濮兄请来了这位狄主事,果然查到了有用的线索。”

  苏泽也来了兴趣,一下子丢了五十多个孩童,这案子确实不好查。

  这年头又没有监控,这个狄许是如何破案的?

  “这个狄主事也是真有本事,他将走失孩童的家人聚集在镇抚司,向他们询问孩子的情况。”

  “经过他的查问,这些都是京师中等之家,丢了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爱玩爱闹。”

  苏泽疑惑道:“这算是什么特点?”

  “子霖兄,上奏你是专业的,这查案子,这位狄主事才是专业的。”

  “他发现,这些孩子都是爱玩爱闹的,但是这些人贩子是怎么知道的呢?”

  狄许又询问了丢了孩子的四邻,四邻都抱怨这些孩子实在是太精力充沛,他们经常夜里玩闹。

  苏泽疑惑的问道:

  “难道下手的是四邻?”

  沈一贯摇头说道:

  “怎么可能,大家都是街坊,又怎么会为了这点事情如此呢?”

  “而且丢孩子的家庭又不是住在一起的。”

  “只能说爱玩闹的孩子更容易丢失,这些人贩子就是利用这个下手的。”

  苏泽点点头,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疯孩子,在上元灯会这么热闹时候,也不会听从家长的要求,确实更容易被人拐走。

  选择这类孩子下手,确实也是最容易的。

  “那狄主事就提出一个问题了,这人贩子怎么知道这些孩子的特点的。”

  苏泽奇道:

  “那他是怎么推理的?”

  “子霖兄推理这个词用的好,这狄主事从这里开始思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一种职业能知道这些孩子的特点。”

  苏泽思考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他问道:

  “什么职业能知道家里事?”

  “更夫。”

  “因为这些孩子经常在夜里玩闹,所以夜里打更的更夫知道动静,知道这些孩子爱玩爱闹。”

  好家伙,苏泽这下子服气了,果然是术业有专攻。

  “狄主事就开始摸查,果然查到好几个可疑的更夫,锦衣卫刑案司立刻开始抓人,迅速拿到了线索。”

  “年前就有一伙人,从更夫手里买这些消息,刑案司从更夫得到了嫌犯的画像。”

  有了画像,也算是有了线索,但是这线索距离破案还是有点距离的。

  沈一贯又说道:

  “接下来才是厉害的地方,这位狄主事拿到画像后,就来到了养济院。”

  养济院,就是京师收养孤儿的福利机构,原本是个名存实亡的机构。

  苏泽办了报社之后,给养济院的孩子找了报童的差事,让他们能自食其力。

  苏泽安排国子监的监生给养济院的孩子上夜校,让他们能读书识字,他自然对养济院很熟悉。

  “去养济院干什么?”

  “这狄主事说,人贩子平日里都会扮作普通人,极难鉴别,但是有一种人能一眼看出他们来。”

  “那就是养济院的孩子。”

  苏泽连连点头,狄许说的没错啊。

  养济院的孩子都是孤儿,又要做报童穿梭于街头,聚在一起卖报,自然有一套街头智慧,如果不能辨别人贩子早就被拐走了。

  “果不其然,拿到画像后,养济院那个报童孙麻子,认出了其中几个人。”

  “孙麻子还记得这几个人经常在城西的一家仓库附近出没。”

  “得到消息之后,锦衣卫和巡捕营立刻出动,突袭了这家仓库,果然抓到了人贩子!”

  “审讯之后,这些人贩子果然和狄主事所料,他们从更夫手里买到消息,在上元灯会开始前就蹲点,扮作商贩诱拐这些孩子。”

  “这次重案司一举解救了四十三名被拐孩童,抓捕人贩子三十多人,京师百姓都拍手称好。”

  沈一贯又压低声音说道:

  “审讯后,这些人贩子也不是第一次下手了,他们在京师作案两个月了,经手贩卖的孩童多达百人,只是以前这些案子都被压下去了。”

  苏泽又是解气又是愤怒,解气的是这帮禽兽不如的家伙,不知道祸害了多少家庭,如今终于伏法。

  愤怒的是,这些人在京师翻案这么久,要不是上元灯会闹出乱子,不知道还要祸害京师多久。

  不过案子能这么快的破案,也能解救这么多孩子,也亏了自己这次上书及时,系统也稳定发力。

  这时候,系统也弹出了结算报告。

  《请饬整畿辅治安以靖民患而固国本疏》通过,皇帝下旨严查京师人贩。

  锦衣卫重案司出动,在刑部主事狄许的帮助下,一日破案。

  人贩集团被抓捕,顺天府以采生折割罪名,判处五名主犯凌迟。

  巡捕营又继续出动,对京师内犯罪进行一次重点打击活动,提升了京师的治安。

  新的治安体系建立,成为近代警察制度的发端,增加了官府的治安治理经验。

  国祚1。

  威望500。

  剩余威望:1430。

  这么一场行动,竟然国祚加一?

  国祚是大明国祚,这国祚是越往后越难增加。

  没办法,任何体系运行到最后,都会积弊丛生,苏泽今日改革的良政,到了百年后就可能成为恶政。

  但是如果按照这次模拟,这个案子确实意义深远。

  治安问题确实是个很重要是问题。

  城市治理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是一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过程。

  城市出现各种新的犯罪,而城市治理者有时候会落后于犯罪组织,但是随着组织结构和行政能力的提升,或者新的技术出现,城市治理者又能压住犯罪分子。

  这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城市治理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管理一座几十万人乃至于百万人的城市,可要比管理一个县困难多了。

  而京师作为大明最大的城市,它的城市治理经验,自然要用在其他城市头上。

  这种治理水平的进步,自然能稳定社会,延长国祚。

  这场京师的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

  等到了正月二十三日的时候,京师的注意力转移了。

  凌晨四点,报社印刷馆的边上,工人们将印刷好的报纸搬出来,等待的报童一拥而上,有序的将报纸瓜分一空。

  他们将报纸塞进背篓,然后几个报童聚集到了满脸麻子的报童身边。

  这个报童大概十四五岁,比周围的报童都要高一些。

  其中一个小个子的报童举着鲸油灯,帮着他照亮报纸。

  这个报童就是孙麻子,他卖报要比别的报童卖的更快,就是因为他能将报纸上的内容编成卖报歌,一边唱一边叫卖。

  其他报童围着他,就是为了背下他的卖报歌。

  孙麻子看完报纸,就开始唱起来:

  “人贩头子挨千刀,凌迟台上跑不了!

  房山铁路开张喽,铁龙架桥铺路忙!

  山东要开新商税,考试开科招吏才!

  书院迎来督学官,四大书院管起来!

  武监生,有搞头!二月进营把兵当!

  朝鲜海路不太平,倭寇黑心又劫商!”

  那些会写字的报童忙着写下来,不识字的则努力背下来,不过孙麻子也只说一次,然后就背着自己报篓准备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报馆之中突然有人向孙麻子招手。

  孙麻子疑惑了一下,还是走向报馆。

  见到招收的人他突然愣住了,连忙要行礼道:

  “恩师。”

  招手的正是苏泽,因为苏泽曾经在养济院给报童讲课,孙麻子一直将他当做老师看待。

  如今苏泽已经很久不去养济院了,讲课的是苏泽在国子监的弟子。

  听到孙麻子喊自己恩师,苏泽反而很高兴。

  招呼孙麻子进来,苏泽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次侦破诱拐要案,你立了功劳,我向朝廷讨了恩赏,你要什么?”

  请:m.badaoge.org

哎呦文学网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