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八十一章 西夏出兵,暗流涌动

  兴庆府,御书房。

  主位,李谅祚垂手抚案,面色微沉。

  下方,国相嵬名漫遇恭谨落座,不时说着遭遇。

  约莫半柱香,李谅祚点头。

  “新帝,的确是性子强势。”

  岁赐与归还疆土遭到严词拒绝,并不让人意外。

  说到底,今非昔比。

  自从失去了河湟之地的两大州郡,西夏耕田已然大幅度损失。

  新帝登基,尚未有而立之年,骨子里还有一腔热血,性子强势一些,实属常情。

  “辽国的岁币,新帝是什么态度?”李谅祚问道。

  “自檀渊之盟以来,辽国与周国已然维持了近五十年的和平。新帝并未接见使者,反而是让几位宰执与辽国使者商谈。最终,岁币政策并未有变动。”嵬名漫遇回应道。

  相比起式微的大夏,辽国可是一等一的庞然大物,即便已经不是巅峰期,却也不可小觑。

  所谓岁币,也就百万贯钱财而已。

  以百万贯钱买得和平,维持长久以来的政权安宁,新帝也不是傻子,自然会答应。

  “岁赐变而岁币不变。”

  “河湟之地丢失,实在太让人被动。”

  “若不思变,大夏怕是得就此出局。”

  李谅祚一叹,面色凝重。

  大夏立国不久,李元昊便驾鹤西去,余下的仅仅是两岁的他。

  幼帝登基,太后临朝称制,自然成了舅舅没藏讹庞掌握大权。

  外戚掌权,不免政治动荡,上上下下面临大清洗。

  甚至,在此期间,大夏还向大周称了臣。

  及至他长大,搞掉了舅舅,自是又得大清洗一次。

  外戚简拔的人,他肯定是不敢留下。

  连着两次政治大清洗,大夏上上下下已经面临“人才匮乏”的情况,兼而丢了河湟之地的两大州郡,国力已然衰减了不少。

  反观大周,老皇帝暮年挖掘出了一位贤臣,既能开疆拓土,又能治政家国。

  “江子川,的确是个人物。”

  饶是李谅祚,也不免心生艳羡。

  皇帝无子啊!

  这都能解决?

  昔年,辽、周、夏三国,以及吐蕃部族,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困境。

  辽国一方,新帝登基,涉及太后干政,以及“重元之乱”。

  耶律重元是耶律洪基的叔叔,早些年被圣宗皇帝承诺传位于他,结果反手就立了耶律洪基为太子。

  耶律重元,则是被封为“皇太叔”,权势仍然显赫。

  时间一长,自是野心滋生。

  耶律洪基登基初期,方才解决了太后干政的问题,就迎来了耶律重元的反叛。

  连着两次折腾,新帝耶律洪基可是一点也不好受。

  大周一方,皇帝赵祯晚年无子,策而不定,定而不决。养了两位王爷,让臣子暗自争斗站队。

  几乎可以预见,不管是谁登基,余下一人都有可能被迫政变。

  大夏一方,则是幼帝渐渐长大,外戚与幼帝政斗争权。

  除此以外,吐蕃政权内部动乱分裂,首领已然衰老,镇不住底下人,亦是一团乱麻。

  可以说,彼时几方势力都是一团乱麻,都是一团糟。

  其中,尤以大周的立储之争最为严峻。

  一旦处理不好,政变一场,大周就非常可能就此走下衰落情况。

  结果呢?

  秘密立储法,“好圣孙”,以往听都没听过的东西,愣是解决了立储问题。

  甚至,江子川还能腾出手收复河湟之地。

  李谅祚面露艳羡。

  要是他也有这样的臣子,他必然狠狠的简拔。

  直接封宰相,反手南下大周,开疆拓土。

  李谅祚摇摇头,微叹一声。

  可惜了,没有!

  “趁着周国新帝根基不稳,整顿兵戈,南下吧。”

  李谅祚叹了一声。

  “自从河湟两大州郡被大周拿了去,江子川还特意与吐蕃董毡部族达成协议,让董毡部族把黄河沿岸交给他掌控。就此,大夏再难与吐蕃有任何联系。”

  “若是不趁机南下,便犹如困兽之斗,迟早被周国和辽国困死,任人宰割。”李谅祚沉声道。

  辽、周、夏,这是三大最主要的政权。

  余下的大理、交趾是大周的属国,高丽是辽国的属国,回鹘诸部、吐蕃诸部,都没有真正的立国形成政权,相对散乱。

  遍观天下三大政权,辽、周国力相差不大,夏国实力却是差了近乎一个档次。

  以往,夏国都是与吐蕃联系,不时骚然入侵周国边疆。

  亦或是与回鹘联合,骚扰入侵辽国边疆。

  近些年,大夏与吐蕃联系切断,退路已经非常稀少。

  东南临大夏,北临辽国,西临回鹘,已经是被夹在了“中央”。

  要是不趁机思变,怕是得亡国!

  (如图:没了河湟之地,西夏直接被夹击了)

  这是一方面的考量。

  另一方面,作为二十一岁的皇帝,方才打败了舅舅没几年,即便经历了几次大清洗,也不可避免国内还有一些没清理干净的没藏讹庞的势力。

  毕竟,那位可是执政十余年。

  这些人隐藏着,注定是难以彻底清洗。

  要想解决没藏讹庞的人,唯有南下立威,震慑万方。

  “老臣领旨。”

  嵬名漫遇连忙一礼,下去安排。

  清风悠悠,李谅祚走到门边,负手眺望。

  江子川吗?

  我,李谅祚的刀,未尝不利!

  江府,凉亭。

  石几、清茶、瓜果,棋盘、

  江昭手捏棋子,落于天元。

  就在他对面,一位稍显稚嫩的书生,亦是落下一子。

  除此以外,还有一人,居于侧面,观望着两人下棋。

  蔡京,盛长枫!

  两者,一人是江昭的连襟,一人的江昭的内弟,都是考官亲眷。

  此次,自是得参考“别头试”。

  “别头试,三成的概率过关,可有信心?”江昭徐徐问道。

  相比起百中取三的大考,别头试是十中取三,概率几乎大了十倍。

  但凡不蠢,认真学一学,就能过关,博得进士功名。

  “姐夫放心。”蔡京自信的点点头。

  学识一事,他还真就从不含糊。

  否则,也不可能十六岁就考上秀才,十九岁举人之身。

  所谓“三代之内,必出兴旺之人”,大姐夫是江氏的兴旺之人,他也是蔡氏的兴旺之人。

  “长枫呢?”江昭问道。

  “颇有自信。”盛长枫认真道。

  论起学识,他比起二哥哥盛长柏差了一线。

  可别投试十中取三,难度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要想通过别头试,不难!

  江昭点头,落下一子,起身道:“今日,便是春闱‘锁院’的日子。”

  “我且去了。”

  两人连忙起身:“恭送大姐夫。”

  江昭点点头,负手而去,淡淡话音传来:“多读一读《尚书》,没坏处。”

  两人一惊,越发恭谨。

哎呦文学网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