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四十八章 熙丰三年,毕

  “什么?!”

  “五十七万斤?”

  御书房,赵策英、江昭、顾廷烨三人,君臣相对。

  一声惊呼,赵策英瞳孔微震,满脸的不可置信。

  “仲怀说的是五十七万斤,不是五十七万两?”赵策英惊疑道。

  “五十七万斤。”

  顾廷烨抬手一礼,肃然肯定道。

  “嘶!”

  赵策英面色一滞。

  一句话,让其心头镇定消失得一干二净,就连呼吸都沉重不少。

  赵策英心头难以自己,不禁起身徘徊,负手踱步。

  五十七万斤白银!

  一斤白银作十六两,五十七万斤白银就是九百万余两。

  以常理论之,一两白银与一贯铜钱等价,但白银更为轻便,也就使得一两白银通常是与一贯半铜钱等价。

  九百万余两白银,也就差不多是一千四百万贯铜钱。

  五十七万斤白银,一千四百万贯铜钱!

  赵策英徘徊不断,心头微震。

  从提炼量上讲,这已经是大周一年提炼量的两倍有余。

  从提炼价值上讲,往些年一年的赋税量也就四千余万贯钱。

  也就是说,单是一次渡海东瀛,就搞到了一年赋税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问题就在于,顾廷烨统兵渡海主要还是为了找寻银矿,一起渡海的工匠以及相关提炼设备并不充足,提炼时间也仅仅是半年左右而已。

  若是工匠和设备充足,时间充裕,具体的提炼量肯定还有不小的上升潜力。

  这要是准备充分的长期提炼…

  “呼!”

  赵策英长舒一口气,面上闪过一丝难掩的兴奋之色。

  发了!

  “好,好啊!”

  石见银矿的存在,意义不可谓不大。

  一方面,白银流入国库,意味着国库将会更为充裕。

  国库一充裕,朝廷财政的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

  另一方面,一次性可提炼百十万斤银,也即意味着单一的铜本位将成为过去式,大周就此有了实行铜本位与银本位并行的资本。

  而一旦银本位通行,大宗交易就将成为常态。

  商品经济,注定繁荣!

  赵策英连连点头,这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消息。

  谁承想,小小的东瀛竟然真的银山呢?

  古人,诚不欺我矣!

  “子川、仲怀,皆有大功。”

  “有大功者,朕必重赏之!”

  赵策英心头大为振奋,大手一挥,阔气道:“仲怀有功于国,特授归德将军、同知枢密院事,特赐殊典,添食邑五百户,为一千五百户。”

  归德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添五百户食邑,合计三大封赏。

  其中,归德将军为从二品虚职,本质上与实权无关。

  不过,虚职高到一定程度,自然也会有些许不凡。

  作为从二品虚职,除了寥寥几种罕见的“大将军”虚职以外,归德将军就是武将虚职的顶点,就算是说出去吹牛,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位。

  同知枢密院事,为二品枢密院职位,仅次于几位正二品的枢密副使。

  这一官职的存在,意味着顾廷烨成为了仅次于枢密副使的武将,没有之一。

  也即,第一都虞候!

  理论上,禁军三大司衙的三位都虞候地位一致,都是平起平坐的存在,并无高低之分。

  然而,凡是紫袍披身的武将,肯定都是向着“枢密副使”的位子迈步,以入枢密院主事为主。

  作为仅次于枢密副使的同知枢密院事,相比起其他两位都虞候,顾廷烨的站位自然要更靠前一些。

  添食邑五百户,为一千五百户,也是一等一的赏赐。

  事实上,食邑的封赏一向都是相当隆重的“重赏”。

  除了江昭、韩章二人以外,绝大多数致仕荣休的宰辅大相公都仅仅是三四千户左右,内阁大学士也就一两千户而已。

  江昭的七千五百户食邑,韩章的九千三百户食邑,都是“宠臣”的待遇,可遇而不可求。

  是以,一千五百户食邑已经是文武大臣中一等一的存在,相当不凡。

  武将一方,除了英国公老将军以及忠敬侯郑顺以外,其他三位枢密副使的食邑还真就不一定能有一千五百户。

  从二品虚职,从二品枢密院实职,添食邑五百户,可谓是相当丰渥的封赏。

  顾廷烨大喜,连忙下拜,重重叩道:“臣顾廷烨,拜谢陛下洪恩!”

  渡海苦吗?

  但这样丰渥的封赏,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赵策英背着手,点了点头。

  其实,以白银的战略意义来讲,顾廷烨其实还能封赏更重。

  可惜,不行!

  无它,功劳并不单是顾廷烨一个人的。

  作为谋划东瀛白银的人,江昭得分润一部分功劳,甚至是大部分功劳。

  这就是布局者与执行者的差别。

  统兵渡海,作为执行者一方,可替代性实在太高。

  没有顾廷烨,也会有王韶、姚兕、郑晓、张鼎…

  不是说谁都能干,但是能干的人的确不少。

  反观布局者,可替代性几乎为零。

  布局,只有江昭能干!

  没有江昭布局,甚至都不会有统兵渡海这一项目。

  也因此,作为布局者,江昭自然而然的会分走相当一部分功劳。

  “子川布局有功,授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千户,黄金三百两。长子江怀瑾,赐中散大夫。”赵策英沉稳道。

  开府仪同三司!

  江昭心头一诧。

  开府仪同三司,也即散官虚职的一种。

  一般来说,三品文臣可兼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二品文臣可兼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一品文臣可兼从一品光禄大夫。

  但,也不乏一些特殊的存在,享有更为特殊的荣誉。

  开府仪同三司,就是特殊性荣誉之一。

  准确的说,这是文臣一生仕途的终极荣誉之一。

  开府仪同三司,本是汉代的官位,受封者可自行开建府署、设置僚属,礼仪规格等同于三公。

  不过,经过长期的发展传承,隋、唐年间,开府仪同三司就已经偏向于荣誉性职位。

  大周传承了隋、唐的做法,将其纳入虚职行列,仅作为顶级荣誉的象征。

  论起含金量,几乎是仅次于三公。

  通常情况下,官员的官阶一旦到了某种程度,就会自动拥有相应的虚职官位。

  二品大员人均金紫光禄大夫,一品阁老人均光禄大夫,这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不过,开府仪同三司不一样。

  具体来说,开府仪同三司的授予方式更偏向于三公的授予方式,也即授予致仕荣休亦或是故去的内阁大学士。

  一旦致仕,亦或是故去,内阁大学士就几乎是人均追封开府仪同三司,有本事的就是三公。

  但,尚未致仕,亦或是尚未故去,就几乎不会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和三公。

  究其缘由,主要是致仕荣休和故去涉及荣誉的加封、追封问题。

  尚未致仕是金紫光禄大夫,就得加封、追封光禄大夫。

  尚未致仕是光禄大夫,就得加封、追封开府仪同三司。

  尚未致仕是光禄大夫,也即意味加封、追封的官职就得保底三公。

  更甚者,可能还得加封、追封为王!

  这种涉及“保底”的事情,对于君王来说自然是越少越好。

  是以,为官者尚未致仕就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含金量可谓相当之高。

  就连宰辅大相公,也鲜少有人是尚未致仕就得到赐封。

  近些年,除了大相公韩章是尚未致仕就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以外,别无他人。

  这是最为顶级的荣誉性称呼!

  “臣江昭,拜谢陛下洪恩!”江昭连忙一拜。

  赵策英点头。

  “余下的渡海将士、工匠,都列上名单,上呈内阁吧。”赵策英摆手道:“从上到下,功小者免赋税,功大者擢拔官位。”

  “诺。”顾廷烨连忙一礼。

  粗略瞥了一眼,封赏已定,顾廷烨继续道:“五十七万斤白银,臣已让人通知银行行长章衡暂时存储。若无要事,臣便告退。”

  自二月渡海,已有两百余天。

  粗略一算,长子顾书团都已快满两岁,顾廷烨可谓是归心似箭。

  “嗯。”

  赵策英点点头,摆了摆手。

  顾廷烨抬手一礼,徐徐退了出去。

  窗棂半掩,君臣相对。

  江昭传过去一道内阁文书,平和道:“王韶上呈的文书,说是辽国蠢蠢欲动。”

  除了给江昭单独书信一封以外,王韶还向内阁呈奏了相关文书。

  为免产生误会,江昭自是向上呈递文书,而非私下交流的书信。

  “辽国?”

  赵策英面色凝重,拾起文书阅览。

  就内容而言,文书与书信两种形式的陈述并无太大差别,无非是书信内容更为丰富一些,偶尔会有王韶的主观直觉判断。

  约莫一炷香。

  文书置于木几角落,赵策英沉吟着问道:“江卿有何见解?”

  “辽国南下,通常是在水草丰茂的春、秋时节,并在三月、九月开启战争。”

  江昭陈述道:“如今,已是十月末。以臣之见,大概率是不会有大规模征战。”

  “然,边疆战事,万不可松懈。不若就拔高边疆粮价,让盐商们运粮入边,作好大规模征战的准备。”

  证券法的实行,使得盐价和粮价调控成为了关键。

一旦边疆有战乱,就可适当拔高粮价,鼓励盐商战乱运粮,大赚一笔  “炸弹坊的陶瓷炸弹,也可就此大量投入生产。”江昭补充道。

  通常来讲,炸弹的杀伤力主要是来自于飞溅的碎片,沈括研究的炸弹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乎,陶瓷炸弹应运而生。

  坚硬、轻薄!

  这是陶瓷的两大特点,以此作为容纳炸弹的容器,可谓相当合适。

  就成本价而言,陶瓷也还行。

  官窑的陶瓷,主要的成本价无非是人工、泥土和木柴,特地为炸弹量身定制的陶瓷,成本价基本上能够控制在一二十文左右。

  一二十文,肯定谈不上便宜,但也不能算贵,尚在朝廷财政可承受的范围。

  “可。”

  赵策英点了点头。

  防范于未然,非常有必要。

  “不过…”赵策英迟疑道:“何人可为边疆统帅?”

  自熙河开边以来,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边疆统帅都是以江昭为主,就连武将之首的英国公也只能甘居其后。

  文臣儒士、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功绩彪炳…

  无一例外,都是一等一的优势。

  按理来说,辽国蠢蠢欲动,有可能涉及大型战争,统帅也应该是以江昭为主才对。

  可问题在于,江昭不单是统帅的第一人选,也是无可置疑的变法核心!

  凡是变法都具有连贯性,变法者自然是不能轻易离京,以免变法突生变故。

  “英国公、宁远侯、镇南伯、忠敬侯。”

  关于统帅人选,江昭有过考量,徐徐道:“若英国公尚能出征,便以英国公为主,顾廷烨、王韶二人为辅;若英国公不能出征,便从顾廷烨、王韶中任选其一,忠敬侯为辅。”

  “英国公…”赵策英凝眉,面有难色。

  英国公是老一辈的人物,年岁已是六十有六。

  这样的年纪,就怕是活着出征,病故归来!

  风险如此之大,还让其出征,为免显得君王没有体恤之心。

  “可否集顾廷烨、王韶二人之力,却不必让英国公老将军出征?”赵策英皱眉问道。

  关于入边镇守的武将搭配,江昭说了两种情况:

  一、有英国公,以英国公为主,顾廷烨、王韶二人为辅。

  二、没有英国公,以顾廷烨、王韶其中一人为主,忠敬侯为辅。

  两种搭配方式,第一种搭配几乎是吊打第二种搭配。

  并非是因为英国公厉害,而是因为顾廷烨和王韶二人厉害。

  可若是细究起来,其实还少了一种情况。

  没有英国公,但顾廷烨、王韶二人皆有之。

  赵策英沉吟着,补充道:“以顾廷烨、王韶二人的统兵本事,若一齐入边,有没有英国公都不太影响布局。”

  这话,并非是信口开河。

  论起统兵的经验和功绩,顾廷烨、王韶二人单独拎出来一位都未必比英国公差。

  特别是功绩方面,英国公半辈子磨砺也就偏向于“守成”,顾廷烨、王韶二人可都是开疆拓土的主。

  抛开资历不谈,单论功绩,英国公绝对不如王韶和顾廷烨!

  仅是瞥了一眼,江昭就知道了赵策英的心思,不禁摇了摇头,淡淡问道:“若两人皆入边,陛下以谁为主帅?”

  一句话,轻松打破了赵策英心中的侥幸。

  武将之中,顾廷烨和王韶的履历最为特殊,两人都是深度参与了两次开疆拓土的拓土大功臣。

  一人凭借开疆拓土身披紫袍,承袭爵位;一人凭借开疆拓土实现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就功绩而言,两人都是武将中独一档的存在。

  就官职而言,两人都是掌握一司的都虞候,实权滔天。

  两人的差距,实在是微乎其微。

  事实上,英国公究竟能不能打仗不重要,重要的是综合资历、经验来讲,英国公暂时压得住顾廷烨、王韶二人。

  反之,若是没有英国公,两人一齐入边。

  若是顾廷烨为统帅,王韶肯定心生不满。

  反之,若是王韶为统帅,顾廷烨肯定也会心中不满。

  究其缘由,盖因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两人的官阶有着些许微小差距,仅是意味着两人的机缘和功绩暂时有着些许差距,而非统兵本事有差距。

  可若是两者一人为主,一人为辅,相当于强行让两人分出了高下。

  若是两人一齐出征,这一次以顾廷烨为统帅,下一次肯定还是以顾廷烨为主,王韶为辅。

  毕竟,上一次就是顾廷烨为主!

  反之,也是一样的情况。

  这一次以王韶为主,下一次是不是还是得以王韶为主?

  既是如此,一次落后,也即意味着一辈子落后。

  这谁肯答应?

  这与头上有主帅的情况不同。

  要是头上有一名镇得住两人的统帅,两人皆是掌握一军,那就是地位平起平坐,没有高低之分,无非是暂时的功绩可能有差距而已,不足为奇。

  可若是头上没有主帅,那两人的地位就是一人为主,一人为辅,地位不平等。

  为辅之人,肯定会下意识的不断纠主帅的小错,甚至持反对意见,以此表达心中不满。

  这种情况下,除非是主帅和辅将有较大的能力差距,不然大概率会是纠缠不休、内斗不断、难分胜负的结局。

  这能打胜仗?

  赵策英了然,叹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朕一时鬼迷心窍了。”

  其实,他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

  只不过,心存侥幸,希望鱼与熊掌兼得而已。

  毕竟,以顾廷烨和王韶的本事,两人联合起来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厉害。

  若是能不折腾英国公老将军,还能让顾廷烨和王韶入边,自然是理想中的结局。

  “既如此,就让王韶暂领边军吧。”

  赵策英沉声道:“若是边疆生乱,再让英国公老将军和仲怀入边维稳。”

  这么安排,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则,边疆打起来的概率不大,英国公已是垂垂老矣,尽量还是不要折腾人。

  二则,顾廷烨入京不久,也不好让他立刻入边出征。

  三则,以王韶的本事,就算是真打起来,也能暂时稳住边疆。

  相较而言,这已经算是最好的抉择。

  江昭点头,抬手一礼:“陛下圣明。”

  十一月初一,两道圣旨颁下。

  一道圣旨跟银匠有关。

  官府召集炼银巧匠入京参与炼银事宜,有功者封官。

  一道圣旨传入边疆,主要是针对边疆的突发状况,予以放权。

  若是边疆生乱,王韶可暂领河东路将士抵御敌军。

  然而,截止十一月末,也未曾见到辽国有任何大动作。

  于是乎,十一月、十二月…

  熙丰三年,就此结束!

哎呦文学网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