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一十五章 看县民

  随机推荐:

  这一次有个村妇前来告状,陈平就气势汹汹去询问,衡也跟着去了县府。

  原本的县府内,其实人手并不多,这一次因御史陈平的到来而热闹了起来。

  陈平将自己的位置让出来,道:“公子,坐吧。”

  衡道:“陈御史坐,我站着就好。”

  陈平又道:“公子还是坐着吧,臣不敢让公子站着。”

  “我站着就好。”

  见公子的语气都重了几分,陈平会意一笑,便端坐下来,让蓝田县令在面前与那个老妇人说着事情的起因。

  公子衡听着事情的起因,是因他们家里的枣树长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两家人隔着一堵墙。

  因两家紧挨着,伸手就可以摘到老妇人家里的枣。

  老妇人就将这件事告知了自己的乡长,乡长不管她就告到了县令,如今又告到了御史面前。

  从早晨一直争吵到了下午,这件事刚摆平下一件事又找来了。

  衡耐心地听着,直到傍晚时分才跟着陈平走出蓝田县。

  此地的县令还在一脸赔笑地送别。

  陈平道:“公子饿了吧?”

  衡回神道:“我带干粮了。”

  陈平先是让这个县令回去了,而后与公子坐在车架内。

  夕阳下,还有些冷风阵阵吹来。

  衡道:“没想到陈御史的事也这么难办?”

  陈平道:“也不难办,只要给一个公平而已,就像那个老妇人宁愿将枣树砍了,也不愿遭受损失,臣其实也没多做什么,只要县民觉得公平,那就可以。”

  言至此处,陈平又道:“公子若在咸阳宫听到的可能是治国的大道理,但与臣来到各县,所见到的都是各县这些小事,甚至是一只鸭子,或者是一只鸡,乃至一点丈量出错的田地。”

  见公子沉默不语,陈平又道:“去年臣来过一次,今年臣又来了,各县的有些事臣也不能摆平,多少都是安抚再安抚,直到对方县民气消,因皇帝曾有政令,若各县治理不力,县民是能够上告的,上告御史府,或是上告丞相府。”

  “这里的事说简单也简单,对公子而言,可能不过是一只鸡,或者是一棵枣树,但对县民而言,这可能是他们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家产。”

  陈平顿了顿,眼神中带着些许沧桑感,望着远处道:“这世上的人啊,他们大多数都是这样的,自家面前的地与家里的粮,就是他们的全部了,哪敢少半分啊,真的不敢。”

  “于公子而言,治理国家或是打仗,或是政令通达,这些事很大,或许能够给国家带来胜利,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赋税,可对庶民们而言,这些国家大事距离他们太远了。”

  “皇帝三番五次说要多看看县治,一定要看好县治,因皇帝知道国事就算再繁杂,也不能离开民本,有人说皇帝只在乎赋税,人口与军役,在臣看来皇帝最看重的是这些庶民的生活,只有庶民们过的更好了,县才能过得好。”

  陈平拍了拍衡的肩膀,低声道:“公子,千万不要觉得那位老妇人或者是别人拿着他们的小事来打扰,我们该多听听他们的话,他们那些烦人的小事,半亩地,一棵树,或者是一只鸡与一斗粮而引发的争执,其实就是他们的仅有的了。”

  说着说着,衡有些感动了,他低声道:“衡学到了。”

  陈平道:“臣也不知如何能教公子,但右相吩咐,公子就随着臣走这一趟。”

  “好,我们下一趟去哪里?”

  陈平道:“临渭县。”

  公子衡神色郑重道:“当初我在河西走廊见到了娄敬,娄敬说你陈平是个狡猾的奸诈小人。”

  车驾内安静了片刻。

  衡又道:“现在我不这么认为,陈御史是好人。”

  “呵呵呵…”陈平尴尬的笑着,隐约有牙齿磨动的声音。

  临渭县位于渭南郡的西南,是关中的近来新建设的县,这里的县民也都是从以前较为零散的一个乡聚集起来的,又与蓝田县相邻,北面又是大荔县。

  当初为了建设临渭县,用了不少民夫,也费了许多人力物力。

  当车驾进入这个县,就能看到这里的房屋也较新,用碎石铺成的路也较为平整。

  这个县就比较宁静,县内也没有什么人走动,只有一些老人坐在这里。

  陈平问询了这里的老人,临渭县的人多数都去敬业县劳作了,他们要到夜里才能回来,至于孩子们都去潼关读书了。

  衡看着这个宁静的县,这里比闹哄哄的蓝田县要安宁。

  陈平解释道:“说一句公子可能不喜的话,多数的人都去了作坊之后,县治会轻松许多。”

  衡点着头,临渭县虽说是关中的新县,但渭南的几个县过得比较好。

  因小时候父皇教导时留下的习惯,衡喜做笔记,跟着陈平一路走,一边记录路上的所见所闻。

  见各县最好的一面,也能见到各县最不好的一面,以及知道人们生活所面对的问题。

  衡又见到了一个挑水的老人,他们家距离渭河住得比较远,他每天要挑水来回数次。

  衡将这里的事都一一记下来。

  当关中再一次飘雪,陈平依旧带着公子衡巡视着各县。

  这天下着大雪,陈平带着公子衡出了函谷关,一路来到了三川郡。

  当衡远望正在修缮的洛阳城,这座城修了很多年了,至今也没有修缮好,陈平的解释是修缮洛阳城所用的民夫太少。

  从一统六国至今,国家建设也开始放缓了,徭役比以前少了,军役的年纪也放缓了。

  人们都过上了更宁静的生活,本来应该是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也许会过得更好,但人们的生活似乎还是一样的贫困。

  右相让陈平巡查关中各县,但就算陈平出了关中各县,来到了三川郡巡查,也无大碍。

  因陈平本就是三川郡人。

  衡跟着陈平来到一座山上,在这里见到了一间石屋。

  陈平推开石屋老旧的木门,便闻到一股霉味。

  “这里是谁的住处?”

  听到衡问话,陈平回道:“以前,这里是张良的住处。”

  “张良?是那个要反秦的张良?”

  “是啊。”陈平在这座石屋边坐下来,又道:“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没有回来过。”

  在这里陈平又与公子衡说起了有关张良的事迹,以及张良一心要反秦与秦军周旋的事。

  这些事当年流传在三川郡,身为三川郡人,陈平怎能没听说过。

  衡道:“张良还活着吗?”

  陈平道:“还活着吧。”

  “那他在何处?”

  “臣也不知。”

  陈平心中是有猜测的,但依旧只是猜测,没有与公子说。

  中原正式入冬了,大雪纷飞的洛河两岸依旧有飘着炊烟的村子。

  陈平带着公子来到了他曾经的住处,这是一个破落到难以形容的家。

  这几乎就不是家,四周都是断壁,连屋顶也塌在地面腐烂了,唯有门框还支撑着。

  “臣若不是有这一身官服,臣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衡又一次钦佩陈平。

  感受着公子带着崇敬的目光,陈平自以为若说自己不觉得骄傲,那是不可能的。

  随后,陈平带着衡来到了自己的兄嫂家中。

  见到是陈平回来了,兄嫂十分热情地相迎,得知与陈平一起而来的少年人是现在皇帝的儿子,更加惶恐地下拜行礼。

  跟着陈平来到了三川郡,衡才得知了陈平的过去。

  自小,公子衡都是受叔孙通教导,那时所学的都是让人向善的。

  但跟随着陈平,以及见到了各县的人们,这些人有好有坏,以至于在陈平的解释中为什么有些人是坏人,有些人是好人。

  而陈平所教的,在衡的归纳中可以归结于人心。

  人心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在陈平看来公子衡可以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需要面对人的恶。

  这些天,公子就在三川郡暂时住了下来,并且时常与陈平走动在各种酒宴中。

  冬日里的人们庆贺了丰收,正值粮食与酒水最充足的时节。

  在这些酒宴中,陈平总会得到一些三川郡旧人们的吹捧,有些人说陈平年少时就如何如何不凡,还有人说陈平一定会入丞相府为吏,甚至还有人说陈平会成为下一个大秦的丞相。

  陈平将说这句话的人给揍了一顿。

  丞相李斯对大秦太重要,并且丞相李斯的影响会随着书同文,车同轨的律法下,一直延续下去。

  毕竟,现在的皇帝没有再封一个丞相,又深知皇帝与丞相之间的感情,谁敢这么说,就是害他陈平。

  所以呀,陈平揍了说这话的人一顿,其实真的算是客气了。

  在宴席上的人们是什么样,衡都看了一遍,观察了许久。

  直到宴席结束,宾客们都散去之后,陈平就会与公子衡说这些人背后的另外一张脸。

  陈平一直都很耐心的教导公子,让公子衡明白人心中的恶。

  只有明白了人心中的恶,公子衡才能学会在将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中,保护自己。

  在三川郡留了一个月,风雪时而停,时而下,这天下也时而晴朗,时而会有阴雨。

  桂林郡由送来了不少橘子,礼让人将橘子送到了三川郡。

  这都是桂林郡特有的柑橘,衡吃着橘子,写着要给父皇与右相的书信。

  写给父皇的书信中,衡写了这巡视一路而来的见闻,以及他自己的心得,其实娄敬说的没错,陈平确实是一个坏人,不然他也不会如此了解人心中的恶,但陈平所做的都是为国的好事。

  在写给右相的书信中,多是一些问候,问右相的身体如何,并且让人送了一些柑橘给右相,还说了他与陈平这一路的见闻。

  写完之后,衡将这两封书信放入两个牛皮袋子中,分别让人送去咸阳。

  今天的三川郡又下起了大雪,陈平又去见一个乡长。

  而衡与几个侍卫来到了洛阳城,以前的洛邑已不在了,那些房屋都被拆了之后,成了这里的城墙。

  这些天,衡总会亲自来看看洛阳城的建设,就当是散心了。

  又过了几天,衡又收到了章敬大哥的回信,章敬又去了西北边关任职,并且还带着太学府的支教夫子令,从此一边在军中教书,一边戍守边关。

  并且帮助涉间将武威县扩建为武威郡,并且向西建设张掖县。

  以后的河西走廊,会是一郡两县的格局。

  “也不知道,章敬大哥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再相见。”

  戍边的将领与服从军役的人不同,将领皆由太尉府调度,若没有调令可能要在边关守一辈子。

  但将领也可以请命离开边关,探望家里。

  需要丞相府与太尉府以及皇帝的批复,这个流程很复杂。

  一个将领的调动事关边军的稳定,当年蒙武老太尉过世,而蒙恬还在戍守长城,他都无法回家见老太尉最后一面。

  有这些先例在,其实秦军将领很少有主动请命离开边关的。

  西北戍边不会太苦,也没有别人说的这么苦寒,衡亲自去过西北的边关,他知道西北是什么样,因秦军掌握了整个河西走廊之后,建设武威县,西域商贩往来不绝,其实河西走廊很富裕。

  衡也坚信,以后的河西走廊会更富裕。

  衡看着章敬的书信,他在离开时见了一面皇帝,皇帝让他在西北多种一些树。

  回到三川郡的住处,衡将章敬大哥的事告知了陈平。

  陈平道:“皇帝用人一直有一个准则,那就是父辈若在咸阳或是关中任职,其子辈就要去边关,或者是调去更远的地方,章邯是如今的内史令,他的儿子自然不能在关中任职。”

  衡道:“这样也挺好,若是留在咸阳,他的才能反倒被埋没了。”

  在衡认为,章敬是很有才能,而且文武都是极其好的,他这样的人就应该去建设边关,才能发挥他的作用。

  陈平看了书信,迟疑道:“章敬前往西北戍边,还带去了一万边军,”

  “嗯。”

  衡吃着柑橘点头。

  陈平神色狐疑,“皇帝在裁撤各地兵马,唯独向西北增兵?”

哎呦文学网    秦人的悠闲生活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