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290章 画上几只鸡,这就是鸡缸杯

  满堂俱静,鸦雀无声。

  会场里安静到了诡异的程度。

  百多双眼睛一眨不眨,紧紧的盯着台上,盯着那张年轻的脸。同时,脑海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

  两个月的时间,找到一座距今七八百年,总面积数百亩的古瓷窑址,并论证其工艺来源、技术特征,及历史价值?

  像是天方夜谭,别说两个月,给你两年够不够?

  但换成林思成,真的够。

  数一数,从三月初到运城,到七月初结束,林思成带着田杰和高章义找到了几处窑址?

  从大到小,从新石器时期到清代,整整五座。

  同时,他还带着黄智峰和秦涛,将河津白瓷、刻花瓷、陶瓷枕的工艺起源、流布范围、技术关联研究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平均一下,每一处遗址,每一种工艺,他又用了多久?

  一个月都不到。

  再者,霍州窑并不像河津窑,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地表没有任何遗迹留存,之前没有过任何发现。

  从元到明,不止一本史料中出现过霍器、霍州彭窑的记载,何况七十年代国家文物局和故宫的专家团队还进行过系统性的勘察。

  有这么多的线索和资料,有足够的残器标样,给林思成,两个月绰绰有余。

  似是心有灵犀,郑铭和蒋承应对视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的表情中读出了四个字:原来如此?

  怪不得最后在固镇勘探北涧遗址,发现遗址面积不大,残器留存极少的时候,林思成风轻云淡,波澜不惊。

  更怪不得,他们两个卸磨杀驴,违背约定,将林思成踢出局的时候,林思成那么淡然。

  原来那个时候,林思成就已经知道:没有了河津窑,还有霍州窑。

  他想要继续往下研究,有的是标样,缺标样的不过是河津和运城罢了。

  正好顺水推舟,解除约定,放开手脚。之后不管有什么发现,取得什么成果,都和运城、和河津没关系。

  两人也终于知道:林思成为什么能进指导组。

  河津的五处遗址全是他发现的,霍州窑也是他复查的,没人比他更了解这些遗址的情况。

  站在国家文物局的立场上:既然有捷径能走,没必要没苦硬吃。将林思成招进指导组,是不是就能绕开好多弯路?

  站在林思成的立场上,他为什么非要进专家组?

  换位思考,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再看林思成,郑铭和蒋承应有点儿不知道怎么评价:这心计,这城府,这能耐,这执行力…你才几岁?

  但这只是其次,重点在于:林思成同时发现了两处遗址。

  同一年代:同为宋金时期。同样的工艺:都继承自宋代湖田窑影青瓷。

  但霍州窑的面积是河津窑的五六倍,同时覆盖金、元、明三代贡瓷体系,河津窑却只是疑似。

  再站在国家文物局的角度:哪个更重要,哪个影响力更大?

  既便不分彼此,但原本一碗肉一个人吃,但现在却要两个人分着吃。关键的是,分肉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之前辛辛苦苦做好肉,却被他们打跑的厨子?

  一想起与郑副局长商量怎么毁约,怎么把林思成撵走的那些情景,蒋承应就后悔的想吐血: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了自个的脚。

  但谁他妈能早知道?

  与之相比,郑铭的感觉要稍好一点。

  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殊途同归,肉烂了在锅里。

  多了一个霍州窑,虽然导致河津窑的价值和影响力打了个好几个折扣。但体外损失体内补:

  虽然没达到御瓷的程度,但在元、明两代,霍州也算得上官窑,影响力只多不少。

  再者不管是河津窑,还是霍州窑,都是山西的遗址。不论是哪个代表性强一点,价值高一点,都不影响扩大本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说直白一点:只要发掘,只要研究,就绕不开省文物局,该有的荣誉都会有。

  不然还能长翅膀飞出去?

  正思忖间,林思成站起身:

  “为了便于领导们了解的更直观,也为了让各单位清楚的了解此次考古工作的计划与方案,我现在将截止目前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成果,简单的阐述一下…”

  说着,林思成从包里拿出一枚U盘交给工作人员。同时,两位司秘书给主席台上的每位挨个发文件。

  随即,屏幕上出现PPT文件:北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工艺技术流布与演变。暨宋、元、明、清时期,薄胎瓷在宫廷贡瓷体系中的代表性与影响力。

  看着资料上硕大而又引目的标题,郑铭眉头微皱:河津瓷就河津瓷,或者标霍州瓷也行,老提景德镇和湖田窑干什么?

  还把标题起这么大?

  林思成应该是故意的…不对,完全可以把“应该”取掉。

  他气自己和蒋承应背信弃义,卸磨杀驴,所以拐着弯的报复。

  但无所谓,你再怎么强调景德镇,影青瓷,但宋代后工艺失传是不争的事实。想继续研究和论证工艺流布和演变,那就必然绕不开河津瓷和霍州瓷。

  想到这里,郑铭扯了扯嘴角,锁住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他正想着要不要安慰一下蒋承应,会场里“嗡”的一下。

  像是捅了密蜂窝,上百道声音乍然而发,又汇聚到一起。吵闹、嘈杂、混乱不清。

  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屏幕,脸上满是震惊、怀疑,不可思议。

  郑铭愣了一下,猛的回过头。

  没错,还是那个标题:宋代湖田窑影青瓷。但之下,多了好多子标题:

  官窑体系演变: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卵白玉瓷)——元代卵白釉(景德镇御窑)、明代永乐甜白釉(景德镇御窑)——成化蛋壳器(景德镇御窑)——成化斗彩(景德镇御窑)——青花釉里红(景德镇御窑)——清代脱胎器。

  民窑体系:一、宋代湖田窑影青瓷——宋末金代河津窑细白瓷。覆盖年代:金代。流布范围:晋南。

  二、宋代湖田窑影青瓷——金代霍州窑薄胎瓷——元代薄胎器(部瓷)——明代藩王府刻花瓷。覆盖年代:金、元、明。流布范围:山西及西北。

  三,明代永乐甜白釉——德化窑白瓷。覆盖年代:明、清。流布范围:全国、亚洲、欧洲…

  “轰”

  郑铭感觉脑子里像是炸了一下,所有的血液都涌上了脑门。

  再是外行,也知道甜白釉、斗彩、青花釉里红是什么东西。再是门外汉也能看明白,这上面是什么意思。

  何况,他还是半个专家。

  这些贡瓷、御器的烧造工艺,全都源自于湖田窑影青瓷。也就是林思成孜孜不倦,念念不忘的卵白玉。

  但整个官窑传承体系和流布过程中,压根就没河津窑的影子。甚至于在民窑体系中,也是垫底的那一个。

  霍州瓷稍好点,在元代短暂的进入过官窑体系,且在明代专烧王府用瓷。

  但在那么多的御窑,那么多的名瓷面前,影响力几乎忽略不计。

  不信?

  也别和什么甜白釉、斗彩比,就比德化白。三种瓷器各拿一件,到收藏圈子里里问问。

  德化白:这个厉害,明清两代民窑白釉瓷巅峰。

  霍州瓷:唏,好像有点印象。

  河津瓷:这什么玩意?

  一分钟之前自己都还在想:想要继续研究影青瓷,必然绕不开河津瓷,霍州瓷。但眨眼的功夫,脸就被打的啪啪响?

  要还不信,再各拿一件,再到考古和学术圈子里问问:除非专家脑子被驴踢肿了,才放着御瓷和德化白不研究,转而研究没半点知名度的河津瓷、霍州瓷。

  所以,真就他娘的长翅膀飞走了?

  但谁能想到,影青瓷的流布这么广,继承工艺的名瓷这么多,技术演变能达到这么高的高度?

  与之相比,蒋承应既不惊,也不疑,好像要镇定一点,淡然一点。

  但没人知道,他已经断了念想,彻底死了心。

  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御瓷、官窑,也没有德化白和霍州窑,河津窑的发现绝对足以轰动考古界,闻名全国:金、元时期,北方唯一一座细白瓷生产中心。

  正如林思成当初说的:蒋市长,你放心,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跑不了。

  既便多一个霍州窑,影响力降低一半…哦不,可能还要多一点:降到四成。但与霍州窑并列十大考古新发现,肯定没有问题。依旧可以让河津、让运城的名字家喻户晓。

  而现在,这两座窑列入新发现什么的肯定板上钉钉,因为影响力比之前大了十倍还多。

  但问题是,来分好处的对手强大了一百倍都不止,而且一家比一家的名气大。

  打个比方:舞台上有十盏射灯,观众是关注亮的刺眼的那八盏多一些,还是关注暗的几乎看不见的那两盏多一些?

  别说关注了,找都找不到…

  看他一动不动,脸色木然,郑铭压低声音:“没关系,至少河津窑还是省内第一!”

  省内第一?

  呵,郑局长,你把霍州窑排哪?

  郑铭后知后觉,知道自己话说的不恰当,又想了想:“至少有霍州窑为依托,标样足够用。咱们多下点功夫复原出影青瓷的工艺,影响力低不到哪。”

  蒋承应精神一振:对啊,复原工艺?

  既然这么多的名瓷,御器都源自影青瓷,如果把工艺复原出来,是不是直接就可以给河津瓷贴上“卵白玉”的标签?

  只要速度够快,和景德镇抢一下这几种名瓷的继承关系,也不是不可能。

  但想了一下,他又颓然一叹:前有故宫,后有景德镇,与之相比,省内的研究力量弱的可怜。

  甚至于,可能连林思成都比不过。

  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郑铭使了个眼色:“要那么好研究,故宫的专家跑来咱们这做什么?”

  蒋承应想了一下,恍然大悟:他们没样本,更不知道窑炉的具体构造。

  所以,才迫切的想要发掘霍州窑。

  那林思成为什么研究的这么快,这么透?

  因为这小子闷声发大财,不声不响的从霍州弄回去了好多残器。

  但论证继承关系是一回事,复原工艺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知道窑炉结构,就无法模拟泥胎入窑后,具体的过火流程和烧成工艺。

  这是复原瓷器艺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他光有样本没用…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蒋承应总感觉不太对劲:难道还和上次一样,为了和林思成解约,连脸都不要了?

  这可是上级单位,国家文物局,一旦太过分,咱俩吃不了得兜着走…

  郑铭当然明白,叹了口气:“这次换个策略!”

  上级领导也是人,所谓会哭的娃有奶吃,无非就是摆困难,装可怜。

  而国家文物局做为部级单位,故宫做为国字头研究机构,不缺那么点成果和荣誉。多说说好话,让专家稍微给省内单位指点几句,研究进度不就起来了?

  林思成的能力是很强,但还是那句话,要把地方的发展做为先决条件。

  想研究,想复原工艺,没问题。但你得先挂个山西的前缀…

  两人小声的商量,底下同样议论纷纷。

  林思成也不急,静静的等。过了五六分钟,声音才小了一些。

  他点了点话筒,百多颗脑袋齐唰唰的抬了起来,百多双眼睛直戳戳的刺了上来。

  “以上是影青瓷与河津瓷、霍州瓷的技术演变与流布。时间有限,稍后会把资料下发给各位老师,我就不啰嗦了。接下来,再说一下各种瓷器的工艺特征、区别,以及复原研究…”

  说着,林思成滚动了一下鼠标,屏幕上的图片随之变换。变成一只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瓷碗。

  “这是仿烧的景德镇影青瓷,特点在于显色临界:釉层厚度在0.15mm左右时呈湖绿色,小于0.08mm转月白色。其次透影机制:石英晶相>78,透光率达65…”

  “工艺难度在于釉料分子级配比:铁含量>1→釉色泛灰;<0.5→丧失青韵…而在河津窑发现的细白瓷,就是后一种:铁含量小于0.5,主釉为白色,青色若有若无,且隐透灰色…”

  “等等!”林思成还没讲完,忽的被人打断。

  姚建新举着手,半信半疑:“林老师,你刚说的是:仿烧,意思就是,影青瓷的工艺,已经复原了?”

  “对!”

  姚建新愣了一下,脸色发白:“哪一家单位复原的,景德镇、故宫,还是文研院陶研所?”

  “这几家单位的研究任务比较重,老师们都比较忙,不好麻烦他们,所以都不是。”林思成笑了一下,“是西北大学文物修复中心复原的!”

  话音未落,刚刚安静了没几秒的会场,又是“嗡”的一下。

  蒋承应和郑铭面面相觑,脸色铁青。

  刚说什么来着:只要复原出影青瓷的工艺,影响力小不到哪。结果话说完没过三分钟,林思成一巴掌就甩到了他俩的脸上。

  这还复原个屁?

  任新波、淡武,并之前一直协助林思成勘探遗址的各单位负责人,全都像冻住了一样。

  那时候他们就知道,林思成的最终目的,就是复原卵白玉。他们也从不怀疑,林思成能不能做到。

  直到发现北涧疙瘩的最后一处宋代遗址。

  灰坑太少,废渣堆积层太浅,标样不够,所谓的工艺复原自然就不用再谈。所以,他们虽然不赞同领导的作法,但能理解:与其费时费力,最后只是一场空,不如及时止损。

  但从来没想过,林思成竟然真的能复原?

  还有一部分人,压根就不信,比如姚建新。

  他像牙疼一样,他拧巴脸,哆嗦着嘴唇:“林老师,我能不能请教一下?”

  “当然可以!”

  “好,林老师,河津窑和霍州窑的遗址还没发掘,你们是怎么模拟出窑炉构造,又怎么试验炉内氛围、结釉和烧成流程的?”

  “看来是姚主任没听清楚,那我再讲一遍!”林思成指着屏幕,“这不是河津瓷,也不是霍州瓷,而是工艺复原后仿烧的影青瓷。”

  “河津窑和霍津窑是没有发掘,但湖田窑却发掘了好几座,且发掘到现在已几十年,也研究了几十年…”

  “砰砰”

  短短的两句话,像是两柄铁锤敲到了脑门上,姚建新被砸的眼冒金星。

  旁边的任新波、谈武,脸色白的像纸一样:对啊,屏幕上的这只碗,是影青瓷,而不是河津瓷,更不是霍州瓷。

  想复原工艺,林思成研究湖田窑的构造就可以…不,不用研究,他直接借资料,抄数据就可以。所以,发不发掘河津窑和霍州窑,和他能不能复原工艺没一毛钱的关系。

  甚至于,他顺带着把河津瓷的工艺特征也研究的明明白白:没有掌握影青瓷釉料的精确配比,所以颜色偏白,偏灰。

  等于,工艺也被他复原了出来?

  姚建新没忍住,又举起了手:“林老师,能不能再请教一下?”

  还挺讲礼貌?

  林思成笑了一下:“可以!”

  “你刚才也说了:湖田窑被发掘,距今已有几十年,为什么景德镇没有复原?”

  “原因很简单:他们用来研究的标样不够。我说简单点:宋瓷以青釉为尊,以厚胎为上,影青瓷虽然也属贡瓷,但并未进入主流。既便是湖田窑,大宗依旧为青瓷,影青瓷烧的极少。”

  “所以几乎没有留存下来的文物,也因此,发掘的遗址虽然不少,其实并没有出土多少真正的影青薄胎瓷。大多都是广义上的厚胎天青釉…”

  姚建新嘴唇发白,嗓子眼发干:“所以,你们用湖田窑的窑炉结构,和霍州瓷的残器标样,复原出了影青瓷的工艺?”

  林思成点头:“对!”

  对个什么啊对?

  姚建新打了个摆子,浑身发抖…

  会场里更是炸了锅:这不就是借鸡下蛋?

  郑铭和蒋承应的脸黑的像锅底:原来,他们离卵白玉复原成功,曾经是那么的近?

  有多近?

  只需要按合同办事,而不是卸磨杀驴。自然而然,林思成就会从霍州征集来足够多的实验样本。继而研究,复原…

  直到这一刻,有些人才感到真正的后悔…哦不,害怕!

  他们已经能够想像到,等开完今天这个会,等汇报给领导,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但时间有限,林思成没办法等他们慢慢消化。

  他又点了点话筒:“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先简单讲一下。如果有什么疑问,咱们下来再探讨!”

  没人回应,但声音确实小了好多。

  林思成滚动鼠标,屏幕上出一只润白的茶杯:

  “这是工艺复原后,仿烧的永乐甜白釉。它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白瓷的巅峰绝唱,将中国瓷器的纯净美学推至极致,原因就在于:

  全光谱散射的显色机理,分子级界面融合而形成的玉质触感,并釉层残留尺寸<0.1μm钙长石雏晶而形成的云雾视觉感…”

  “难度在于釉面玻化与结釉的临界点:成功与失败之间只差一度。大于1326℃,坍塌(釉层崩裂)。小于1324℃,生烧(未达到烧结温度,釉面无光)。所以,烧成率极低,在明代,成品率只有百分之三…”

  看姚建新像是活过来了一点,又准备举手,林思成笑了笑:“姚主任,可能我说的有点复杂,那我说简单点:

  甜白釉是在元代卵白釉工艺的基础上,追求极致的薄而生成的产物。所以,能复原出影青瓷,就能复原出卵白釉,同样也能复原出甜白釉。

  因此,不需要了解特定的窑炉结构,更不需要足够的标样来分析胎釉配方,只需要影青瓷的基础上调整参数,不断试错。”

  姚建新嗫喏着嘴唇,不知道再该问点什么?

  问一问林思成,故宫和景德镇研究了那么久,都没有进展,而你只用了两个月?

  但话到嘴边,他却问不出来。

  因为除了林思成,没有人知道影青瓷、卵白釉、甜白釉之间是继承关系。

  而且样品的照片就在屏幕上,国家文物局、故宫的专家就坐在主席台上。给十个胆子,林思成也不敢信口开河。

  随着姚建新一声长叹,会场里越来越静,越来越静。

  屏幕一闪,又换成另外一只。

  更薄,更透,薄如蛋壳,透如玻璃。

  “成化蛋壳杯,即鸡缸杯、三秋杯的釉下胎。工艺特点在于瓷器中独一无二的透光显微结构:釉层石英晶体定向排列。”

  “难点在于薄,更在于轻,还在于中心度。以及这三种工艺精度直接影响到素胚入炉后,在接近一千四百度的高温下,胎体的应力强度。

  说直白点,一千只素杯入炉,烧成的不足一只,剩下的九百九十九只都是碎渣…”

  这次没有嗡,更没有轰,像是按了暂停键。

  这他妈可是蛋壳杯。

  再画上几只鸡,几丛草,这就是鸡缸杯…

哎呦文学网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