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400章 败家源自上进心

  如果是正常的两军交战,杨奉刚整编的白波军很难打赢於夫罗。

  但现在於夫罗对杨奉全无防备,张白骑还“救过”刘豹…

  在於夫罗指挥各部围城的时候,杨奉从后面突然袭击了於夫罗的中军大营。

  於夫罗是怎么袭击郭太的,杨奉就是怎么袭击於夫罗的。

  匈奴中军大乱。

  巩县内,牛辅听闻城外“杀胡”之声震天,又见有大军冲入匈奴人营中,赶紧率部出城冲杀。

  这种好机会,任何一个领军者都会抓住的。

  不过,於夫罗运气确实好。

  或者说,是於夫罗喜欢穿汉人服饰这个习惯养得好。

  匈奴贵族大多仰慕汉文化,很多都喜欢穿汉人服饰。

  羌渠单于被杀后,於夫罗作为流亡王子在汉地寻求复国这几年,已经养成了说汉话行汉礼穿汉服的习惯,要不然他活不到现在——当时几个匈奴老王一直试图杀他。

  在军中也是,汉军将领的甲胄无论哪方面都比匈奴人的好,於夫罗当然会追求更好的防护能力,只有头盔上有代表匈奴单于的貂尾。

  杨奉发起突袭后,白波军冲入营中见人就杀,於夫罗军中大乱,王旗被砍倒,近卫死伤惨重。

  眼见情况危急,於夫罗很鸡贼的把貂尾尖顶盔和狼皮披风给了身边的近卫,分头突围。

  於夫罗自己看起来确实和汉军将领没啥区别。

  此时正好巩县城内的牛辅军也冲出了城,向外突击。

  於夫罗穿着汉人甲胄,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是人,白波军没能第一时间认出他,还以为於夫罗是牛辅军的将领。

  於夫罗在向外冲杀逃命,为了尽快突围,甚至杀了不少自己人。

  匈奴大营已经混乱,很多人乱糟糟的跑,砍翻挡路的人以便快速撤离,这是逃命时的正常操作。

  牛辅的部队以为外面喊着“杀胡”的是援军,也在冲杀匈奴。

  白波黄巾相互之间是很好辨认的,有黄巾这个标志,他们本来是无差别攻击的,但重点攻击的还是匈奴人。

  匈奴人兵力多,在这种时候白波军肯定没必要追击‘汉将’,先把匈奴人灭了才是正理。

  李乐和胡才的目标是干掉於夫罗给郭太报仇。

  杨奉的目标则是擒获董太后与百官。

  牛辅的部队如果想突围,对白波军而言反相当于少了些障碍,又不是仇家,跑了就跑了吧。

  其实三方相互之间都是敌人,但两边的汉人部队都优先盯着匈奴人打,於夫罗一幅汉将打扮,也就不怎么受人关注。

  不久,戴着貂尾尖顶盔披着狼皮披风的近卫被杀,白波军高呼着“於夫罗已死”,匈奴人全面崩溃,於夫罗中军几乎死伤殆尽。

  但於夫罗本人竟然逃出生天了。

  他也没跑远,而是绕到了县城另一边,与正在围城的呼延部汇合。

  呼延部世代都是匈奴单于的妻族,刘豹的亲生母亲也是呼延部的,目前此部由呼厨泉统领。

  匈奴王旗倒下,中军全面崩溃,侧翼部队也四处逃散,唯有呼延部在巩县另一边隔得比较远,受影响相对比较小。

  於夫罗好歹算是组织起了一支没有崩溃的部队,勉强稳住阵脚。

  但还能正常指挥的匈奴部队只剩了一万五千人。

  而几天前,跟着於夫罗过河的匈奴大军有五万人…

  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盟友背刺偷袭,还能保留这么个结果,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

  当然,其他匈奴人也并不是都被杀了,而是因恐慌而四散逃亡,难以聚拢。

  於夫罗知道仅剩的部队心里也很恐惧,不敢再战,只能边战边退,一直退了二十里才开始分散各部收拢败军。

  随后,於夫罗得知孟津的浮桥已经不在了——白波军出兵巩县之前,杨奉毁掉了匈奴人过河的浮桥。

  眼下匈奴人无法快速回到黄河以北,军力损失大半,士气又低,粮草军需也大多丢失,这是真不敢妄动了。

  牛辅这边,带着部队出城冲杀了一阵后,却发现“来援”的是白波黄巾。

  再想回城,却已经进不去了。

  白波军已经先一步冲进了县城。

  快速入城的就是作战目标最明确的杨奉部队。

  百官见了白波黄巾入城,个个惊慌失措,也有人试图抵抗,但没起到什么效果。

  白波军对百官凑出来的那些护卫毫不手软,抵抗只是徒增伤亡而已。

  牛辅带出城的兵力不到万人,面对不知道有多少数量的白波军,也不敢妄动,同样只能暂退二十里。

  到了第二天,白波军、牛辅军、匈奴余部,三方形成了诡异的对峙状态。

  三方相互之间都是敌人。

  其实白波军人数不算太多,奔袭巩县的也就两万人左右,但全都是青壮。

  白波黄巾好歹是有组织的太平道,比起纯粹的流寇还是不一样的。

  他们仍然会裹挟,整体用的也仍然是走到哪抢到哪的流寇席卷路数,但并不是那种靠数量吓唬人的流民军。

  核心班底那些黄巾种子仍然是黄巾力士,是真正的精兵,打仗时都是精锐带青壮,又在河东河内搞了很多装备,白波军的部队结构和目前大多数军阀的部队是差不多的。

  其实真正的黄巾主力本来就不是流民军,比如张角三兄弟的部曲,都是力士带壮丁,而且内部有明确的架构和“官制”。

  虽然白波军现在已经失去了正道,但仍然是用豪族的方式把黄巾变成新的豪族武装,本质上走的还是带流寇性质的土豪军阀路线,这还是黄巾主力的操作方式。

  只不过已经没了张角的气质。

  杨奉入城后,控制住了白波军,没有大肆劫掠,只是取了百官带出来的财货分发给部下。

  得到了城内的补给和百官带来的财货,又刚得到一场惊人的大胜,全军士气如虹,主动权算是在白波军手里。

  以目前的士气和物资等综合实力来计,白波军现在能压制匈奴人,也能压制牛辅手下那些新兵蛋子。

  但眼下是三方相持,无论哪两方打起来,都只会让第三方占便宜。

  张白骑完成了贾诩安排的任务,已经快马离去了。

  他没有再给杨奉任何建议,因为贾诩的安排就只有这些,张白骑是段颎手下正规军出身,向来只严格执行命令,从不自行发挥。

  进了巩县之后,杨奉多少有点飘。

  两万白波军在手,又击溃了匈奴主力,董太后和雒阳百官也在城内。

  虽然这一切是靠贾诩让张白骑指点完成的,但战绩却全都会记在杨奉头上。

  因为杨奉是最合适的棋子,只有他才能快速收编白波军,也只有他更容易取得於夫罗的信任。

  但人们一般是看不到“持棋人”的,也看不到张白骑这样具备高度执行力的“手”。

  只会看到杨奉这样的“成功人士”。

  因此,在持棋人的手不再抓着自己的时候,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会选择性的忽略平台和他人的价值。

  一旦实力跃升,就很容易把幕后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把别人的成功归于运气,却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实力’和‘努力’…

  就像那些因政策红利大赚了一笔的暴发户,大部分都难免会有点飘的。

  能一直保持清醒的人真的不多,能像张白骑那样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的人更少。

  其实,人若是发家致富了,想要不快速败落,只要有一个清晰认知就行了——只守业,不创业。

  败家总是源自所谓的“上进心”。

  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既然“有成功经验”,为啥不“做大做强更进一步”呢?

  考虑到目前是三方相互挟制的状态,杨奉决定带着董太后和百官回雒阳。

  人嘛,都是有野心的。

  董卓能控制京畿三辅,杨奉觉得自己也可以…

  手里有一支大军,心态确实是不一样的——潜意识里会有“别人会顾忌我的兵力”这种念头。

  而且,杨奉感觉自己从贾诩的操作里学到了某种精髓…

  膨胀归膨胀,杨奉的智商并没有受自我膨胀影响。

  杨奉给老部下徐晃传了信,还派了使者去找张燕和牛辅。

  他确实想和张燕结盟——贾诩用来诱使於夫罗上当的计划,杨奉觉得可以试试。

  但模式要稍微调整一下。

  与牛辅联手,一起“保护”董太后与百官,回军雒阳据守坚城。

  让白波军受大汉朝廷招安,成为正规军。

  再以董太后、董旻、董璜等人挟制董卓,与张燕联盟,并用太后旨意召引周边将领,掌控京畿。

  只要白波军进了雒阳,匈奴人就攻不下来,匈奴人反倒可以阻碍其它势力,也可以谈判。

  就算於夫罗对杨奉恨之入骨,也不可能在这时候与白波军拼个同归于尽。

  匈奴人现在面对的选择不多,过河的浮桥已经被毁,大汉联军又正在反攻。

  吕布在河东,曹操的大军已经攻入河内,张辽徐晃又很难对付,匈奴人如果不想绝种,那就只能妥协谈判。

  要么认怂保平安,依附于大汉朝廷。

  要么尝试返回北方与一大堆名将作战。

  即便於夫罗不想妥协,呼厨泉和呼延部也会妥协——於夫罗的本族损失最大,而呼延部损失最小,匈奴内部多半会出点状况的。

  如果大汉朝廷能给匈奴人一个机会,呼延部有可能愿意谈谈的,甚至有可能送上於夫罗的首级换取族人平安。

  最重要的是,杨奉还有一个后援。

  杨彪就在雒阳。

  杨奉本就是杨家的人,只不过是旁支的分支,隔得确实远。

  但无论如何也算是一族,杨彪现在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

  杨奉的判断其实没错,想得也很远。

  只不过,想学贾诩,真的很难…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不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光靠判断是得不到正确结果的。

  次日,杨奉让董太后写份文书,派了人送去雒阳,让杨彪在雒阳接应。

  同时,他让使者押着董旻去找牛辅谈判,打算让牛辅一起行动。

  但牛辅把使者赶了回来。

  即便以董旻的命威胁,牛辅依然没搭理杨奉。

  董卓的命令是让牛辅讨伐白波军,牛辅虽然有军事决策权,但他怎么也不敢和白波军结盟,这都不是违抗军令的问题了,这是原则问题。

  杨彪倒是很快回了消息,表示愿意迎杨奉入城。

  于是杨奉带了董太后和百官出城,向雒阳方向行动。

  匈奴人和牛辅相互挟制,两头都怕,都不敢对白波军动手,而且匈奴人全面退到了黄河边。

  很显然,匈奴人在考虑如何回家了。

  留守河内那两万人马是挡不住曹操等人太久的。

  回军雒阳倒还算平静。

  但刚回到雒阳,就出了大事。

  杨彪在城门外迎接董太后车驾,却发现…

  董太后死了。

  其实匈奴围城的时候,董太后就有自尽的心思了。

  她不想落到匈奴人手里。

  遇到有“援军”击破匈奴大军,董太后本来也大喜过望,但得知入巩县的是白波黄巾,大喜立刻又转成了大悲。

  对董太后而言,被黄巾控制,那还不如被匈奴人俘虏呢…

  没办法,董太后觉着黄巾就是为了颠覆朝廷的。

  她怕自己受到更大的屈辱。

  本来就是因为怕白波军占据雒阳,她才会离开雒阳的。

  如今白波军还真的进了雒阳…

  董太后自觉可能会生不如死,索性在车上饮鸩自尽了。

  杨奉的计划从一开始就破产了…

  而且杨彪迎接董太后回京,当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百官都看到了,这死讯没法藏,栽赃都栽不出去…

  太后死在回雒阳的路上,当然就是白波军害死的。

  杨奉傻了眼,一时没了主意。

  李乐和胡才也因此与杨奉有了分歧。

  李乐和胡才都觉得杨奉的谋划有点草率,现在白波军已经注定是贼了,不如以武力强行控制雒阳,用人质逼迫百官家中进献钱粮,并且逼迫各家与白波军合作。

  也就是直接搞绑架裹挟,走郭太的老路,继续坚持黄巾路线。

  但杨奉不愿走这条路…

  如果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只能做黄巾贼,那他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呢?

  结果一言不合,本就心慌的三个人发生了冲突。

  杨奉想以武力强压李乐胡才二人…却没压住。

  李乐和胡才的部曲都是正经的黄巾力士,之前能说服他们,靠的是为郭太复仇,是打匈奴,是符合黄巾弟兄心态的。

  杨奉如果能让黄巾弟兄有更好的出路,李乐和胡才当然也愿意听。

  但现在杨奉的路子明显是没指望了,那李乐和胡才当然要走黄巾的路子。

  结果双方在雒阳城内大打出手,李乐和胡才联手,杨奉的部队打不过,只得逃出雒阳…

哎呦文学网    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