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177、伸向英国的大手与邀请

  严格意义上来说,米哈伊尔虽然能吃能睡,但确实一直都有在努力学习和工作。

  毕竟他又没有什么特别花时间的不良嗜好,再加上脑袋里的一大堆东西都要结合当下的时代风貌进行符合逻辑的改编,因此米哈伊尔的工作量可谓是巨大。

  这种情况下,米哈伊尔其实常常游走在熟识或者不太熟识的人家中,要么借阅人家家里那些市面上不太常见的藏书乃至禁书,要么就是听人谈论一些在不同地方的见闻以及对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看法。

  在前段时间的话,关于老法的各种藏书、禁书则是米哈伊尔看的最多的,跟别人谈论的时候往往也会涉及到这个话题,久而久之,有些事在圣彼得堡的文化圈子里逐渐成了一种共识。

  首先,那位年纪轻轻的米哈伊尔的法语水平相当高,即便跟真正的法国人交流起来也毫无阻碍,还能跟人家开一些颇具法国风味的法国笑话,其次就是这位年轻人在学习这一块也确实是个天才,仅仅就在读书这方面,前段时间在圣彼得堡文化界颇为流行的一个趣闻是这样的:

  话说有一天米哈伊尔来到了一位贵族先生的家中借阅书籍,由于当时在场的人很多也十分的嘈杂,因此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位年轻人已经拿着一本书来到了放茶歇的地方,而即便在场有人抽烟喝酒打牌,这位年轻人也只是为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就专心看起了手上这本不便带走的书籍。

  而等到这杯茶喝完以及他面前的茶歇消失后,他便将手上的书翻到了最后一页.

  再接下便是有人忍不住对米哈伊尔来了句“让我来考考你”,然后米哈伊尔随随便便就对答如流的环节。

  当米哈伊尔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他只想说这则趣闻还挺适合上课本的,就是得把茶歇的部分删去,毕竟教材里确实不能告诉小朋友们爱迪生其实是个王八蛋,巴尔扎克老师则是个大胃袋。

  不过与此同时,由于米哈伊尔看关于法国的藏书和禁书有点多,时间长了也有人开始暗自揣摩这位自文坛新星究竟有何意图,毕竟法国那是什么地方?革命瘟疫的泛滥之地!莫非他染上革命的传染病了?

  还不等这些人展开联想,当听闻了那些来自巴黎的消息,这些人在大为震惊之后,很快就喜笑颜开的表示误会解除,原来如此,这就叫做师法长技以制法!

  同样的,由于前段时间收到了许多人的举报,第三厅的线人已经有人开始关注到这位低调的文坛新人,由于这位米哈伊尔实在是狡猾,几乎找不到什么破绽,于是不少人都准备把“热切关注来自法国的禁书”作为证据呈上去,但是塞纳河畔消息来,这一证据好像反倒成了他爱国的证明?!

  一时之间,第三厅这里的调查进程确实停滞了下来,毕竟就从目前的消息来看,米哈伊尔完完全全是以俄国人的身份出现在巴黎的文坛,而由于他的成功,巴黎人似乎也稍稍高看了俄国的文学几眼,再就是他这部的内容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危险的成分,即便有大多也都是在看英国人的笑话,并未涉及到俄国。

  这就有些难办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第三厅在尼古拉一世的统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第三厅的规模其实一直都不大,1826年建立时官员仅为十六名,随后直到1845年,官员的总数依旧固定在二十八人。

  当然,为了真正实现第三厅的众多职能,第三厅早在创立之初便组建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线人队伍,这些秘密工作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于禁卫军中、军队中、剧院里、舞会上甚至妓院当中,以至于当时的人抱怨说:“他们甚至在我的汤里!”

  至于文化界那肯定是有的,只是究竟是谁确实很难搞清楚。

  而就当外界还在继续回味和消化这一消息的时候,作为焦点的米哈伊尔,反倒是在最近这段时间继续沉淀。

  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屠格涅夫又从巴黎那边为米哈伊尔带来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以及巴黎读者们的一些来信,像这些东西,有的是增长米哈伊尔的知识,有的则是跟米哈伊尔接下来的计划有着不小的关系。

  就像在这其中,有一位先生的自传可谓是对这一时期,以及接下来的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名字便是佛朗科斯·尤根·维多克。

  简单概括一下他的生平的话,那就是这位老哥虽然是正宗的老巴黎正白旗,家里开了个面包店,称得上小有资产,但岂料他在十三岁那年就化身为大孝子,直接偷了自家的面包店。

  而他的父亲在发现这件事后勃然大怒,直接就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监狱,目的是为了吓唬吓唬他好让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奈何维多克在监狱里解锁了巴黎版的龙场悟道成就,出狱之后又狠狠偷了家里一大笔钱,接着便开始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

  在作为罪犯度过了许多年之后,为了洗白上岸,他便主动投靠官方然后开启了打击罪犯的生活,而由他所创立和领导的法国保安部是第一个现代侦察机构,等到他因为政治斗争的缘故被挤兑下台之后,他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位私人侦探并且成立了侦探事务所。

  像如今的1845年的话,他的侦探事务所仍在营业,并且正在为英国警方提供跨境案件咨询。

  与此同时,他本人以及他的自传同文学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就像巴尔扎克不仅仔细研读维多克的回忆录,并且还邀请他本人共进晚餐,深入了解各种监狱、犯罪网络等各种细节,并且以维多克为原型创造了《高老头》中伏脱冷这一角色。

  再就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和警长沙威受到他的启发,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部分桥段也直接参照了维多克的早年经历。

  至于更加广为人知的影响,则是维多克被公认为现代侦探之父,他的自传于1828年首次出版,因其罪犯转侦探的传奇经历和犯罪侦破手法引发轰动,接着迅速被译成英文并且在伦敦畅销,由此直接催生出了推理的鼻祖埃德加·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等作品。

  而在此之后,还对后来英国侦探的先驱威尔基·柯林斯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就连那位在英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的侦探角色,在他身上依旧能看得到维多克的影子。

  综上所述,米哈伊尔接下来要写什么就已经很清楚了,并且为什么能写以及究竟有没有市场也同样很清楚了。

  所以出来吧,夏洛克·福尔摩斯。

  不得不说,在这年头要想快速的在其它国家成名,写这种大众爱看的往往是最可行的方式,但更要说的是,福尔摩斯故事发生的时间跟这年头无疑差了许多,因此还是需要改编不少东西才能用,并且也只有早期的那些案件能够改编。

不过没关系,等福尔摩斯在英国那边火起来后,那肯定就已经1848年乃至更往后的年份了,到时候米哈伊尔还指不定在哪呢  如果到时候米哈伊尔人还在的话,那肯定还是有操作空间的,毕竟侦探的核心很多时候都是要看案件以及推理手法的精彩程度,这种情况下,米哈伊尔再搞一些像“暴风雪山庄”模式、“合作谋杀”模式以及“叙事诡计”模式等手法也并不算太困难。

  再就是推理也完全能够跟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的话能写的内容就更多了。

  总而言之,米哈伊尔正在构思自己的新计划,而与此同时,法国那边肯定也是要继续努力的,既然好不容易打开了局面,那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

  不过在将新的寄过去之前,米哈伊尔还要根据屠格涅夫带给他的那些信件写上几封回信,关于巴黎的这些来信的内容,米哈伊尔只能说是多种多样。

  在这其中大仲马老师可谓是性情极了,大意就是:小老弟,来巴黎,请你吃,请你喝,再带你到巴黎最好的地方,舒服舒服再舒服。

  米哈伊尔:“.”

  你说这扯不扯?

  本来就命途多舛,指不定就要去恶劣的环境闯一闯,再得个病那还得了?

  对于很可能死于梅毒的大仲马老师的这封来信,米哈伊尔当然还是认真做了回复,不管怎么说,混吃混喝总归是好的。

  至于巴尔扎克老师,那自然还是在强调他的大生意,与此同时,他还在询问米哈伊尔对古董是否有兴趣,到时候来巴黎了可以去他那里看看。

  对于巴尔扎克老师晚年的收藏癖,米哈伊尔当然还是知道的,有一次巴尔扎克在买到一套供九人使用的古瓷餐具之后便得意洋洋地宣称:“我买它只花了三百法郎,而仲马则花了四千买了类似的一套,它至少要值六千。”

  但到了最后,巴尔扎克老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原以为是中国出产的瓷器,结果竟然是荷兰仿造的:“它并不比我本人更多一点中国气味。”

  所以面对这样的来信,米哈伊尔只能是跟巴尔扎克老师客套客套,然后再不经意间露出自己杂志社老板的身份,说暂时不需要再做什么别的生意,杂志社的利润就已经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法国的科学家们的来信,看得出来,他们有些人确实对书里描写的东西以及米哈伊尔提出的所谓的“科幻”很有兴趣,为此竟然还专门来询问米哈伊尔一些事情。

  比较硬核的老哥,不知道是不是听信了什么传言,总之他竟然在信里面写了一大堆的数学公式然后向米哈伊尔请教,还说什么:

  “我从别人那里听说,您是俄国最为天才的数学家,因此不知您能否抽出时间为我解惑。”

  米哈伊尔:“???”

  这是从哪听来的野史?这也太野了吧?

  只能说,数学不懂那是真的不懂,即便米哈伊尔脑子里是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公式,但他完全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较经典且广为人知的一个公式,便是据说解释了原子弹威力为什么那么大的Emc。

  不过有一说一,记得归记得,究竟怎么样米哈伊尔懂个几把.

  总之面对这种来信,米哈伊尔也是赶忙在回信当中进行澄清,像这种领域根本装不了一点,最多也就作为金主在其中露露面。

  虽然不懂,但米哈伊尔对于科学的尊敬确实是真的,因此为了传达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以及简单描绘一下科幻的定义,米哈伊尔正在写一封《致科学家们的一封信》,准备刊登在法国的报纸上。

  倘若后续有更多收益的话,米哈伊尔就按照计划搞一个鼓励和奖励杰出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民间奖项,要是他的文学名声越来越响亮,想必这一科学奖项的名声同样不会太拉胯。

  最后则是来自巴黎的读者们的来信了,不得不说,可能是经过了屠格涅夫的筛选的缘故,总之这些读者们在信里面可谓是相当热情,一个劲的表达对米哈伊尔的崇拜和敬仰的同时,还有不少女读者直接在信中表达自己的爱意。

  虽然米哈伊尔知道有些话肯定不是真的,要么就是有自己的打算亦或者别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米哈伊尔看着看着,一直绷着的脸多少还是流露出了一丝笑意.

  咳咳。

  米哈伊尔,你怎么能这个样子!

  米哈伊尔在自我反省过后,也是很快就写起了准备刊登在法国报纸上的《致巴黎读者们的一封信》,毕竟光名字被人知道了有什么用?米哈伊尔总得告诉法国人自己叫什么,目前在哪,日后的规划和打算.

  简而言之,养养声望,这年头的作家们除了作品以外,基本上都是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来扩大和发挥自己在民众们那里的影响力的,当然了,在俄国不太能这么养,养太狠了就是枪打出头鸟,出了什么事沙皇的铁拳第一个就朝这样的人砸过来。

  不过即便米哈伊尔在俄国没怎么动过这方面的心思,但在他的朋友们的努力下,他在圣彼得堡文化界的声望确实是越来越高了。

就当米哈伊尔专心在家里干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快,一位熟悉的客人再次来到了他的家中,而这次刚一见面,对方便迫不及待的向米哈伊尔展示了他手上长长的枪管子  请:m.llskw.org

哎呦文学网    我在俄国当文豪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