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67章 普及大学文凭

  泗州,刚刚从乡下回到州城的赵安还没来得及休息,知州戴志远就带着一众属吏来为藩台大人接风洗尘了。

  戴知州不是正牌科举出身,而是同赵安一样都是捐监出身,也就是拿的是大专文凭,算不得本科。

  当然,赵安这边通过自身努力“考研”成功,获得了相当于清华硕士的特赐同进士出身,由此使得自身学历非常硬,上桌吃饭时除了一二甲的学霸,三甲的他都不放在眼里。

  不过以赵安眼下的职务,一二甲的学霸也得自觉端碗到小孩那桌去。

  除非资历老,乾隆三十年以前的学霸。

  因为三十年以前的学霸大多也走到了省级岗位,佼佼者甚至当上中堂、部堂了。

  现任军机大臣董诰就是乾隆二十九年的探花,现任两江总督孙士毅则是乾隆二十六年的进士。

  三十年以后目前还没有比赵安更优秀的。

  旗员除外。

  戴志远没有赵安的天赋,走的是这个时代典型的捐监晋升体系,有了监生功名后又花钱买了个八品官,之后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由于为人十分灵活,道德底线低,加之家里有钱,四十岁这年终是突破仕途天花板,从通判升为正五品知州,主政一方。

  州,相当于赵安前世的县级市。

  也正因此,戴志远这人非常务实,该捞的捞,该做的也做,不被传统科举大学生的迂腐教条所约束,在意识到仅凭泗州自身无法有效救灾,省里的救济也是杯水车薪后,戴志远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就是祸水东引——把灾民往运河那边的江苏赶。

  江苏没有受灾,苏北地区虽然穷,但也算鱼米之乡,容纳几十万灾民是没有压力的,至于苏北的地方官怎么骂他,戴志远是不在乎的。

  只要人没死在他辖区就行。

  实际是推卸责任,不愿担责,但戴志远如此做法却也活了无数灾民,因此赵安对他的评价还可以,便带着庆遥等人赴宴。

  庆遥这帮鹰狗处的侍卫虽然都是八旗纨绔出身,但跟着赵安一趟灾救下来,一个个俨然也有点脱胎换骨了。

  尤其当这帮侍卫亲眼目睹人相食场景后,内心非常触动,没人再抱怨跟着赵大人天天稀饭青菜,对赵安的吩咐也都执行的很好。

  当然,赵安也不可能让这帮鹰狗侍卫投身救灾一线,除发挥他们黄马褂吓唬人作用外,便是让这帮人秘密调查白莲教。

  按赵安的意思要在白莲教中发展内线,庆遥便将早前在宿州被抓获的白莲交通员刘宝发展为下线,又秘密释放了几十个白莲教徒,通过这些“洗心革面”的白莲教徒构建了一个秘密情报网。

  最近这个情报网反馈的消息是教主刘之协无意在宿州起事,只是因为在亳州被清军打压厉害才转进到宿州活动。大量灾民东进也不是刘之协故意裹挟,而是灾民们听说宿州有粮可食自发过来的,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向朱珪与白莲教有什么勾结。

  这也是赵安为何离开宿州到泗州协调粮食的原因。

  知州戴志远给藩台大人准备的接风宴设在宿州城最好的酒楼,赵安一进来就看到桌上摆着各式精美菜品,鬼使神差的就对满面堆笑的戴知州道:“大灾之年,过份了啊。”

  “不过份,不过份,”

  戴知州一边请赵安落座,一边陪笑道:“大人打来我泗州就一直奔走于乡野之间,下官听闻大人亲自油炸蝗虫,更与灾民同卧草垛,以致连一杯清茶都不曾饮得。下官倍感惭愧,今日这顿粗茶淡饭乃下官略尽地主之谊,还望大人莫嫌弃。”

  赵安笑了笑,见泗州一众官吏都在看着他,便抬了抬手:“坐,都坐。”

  侧脸又对早就馋虫到喉咙的庆遥等侍卫道:“诸位都是京里的贵人,按理本官这也是安徽的地主,理当设宴款待各位,只本省灾情严重,本官实是抽不开身款待各位,今日便借花献佛,权当是替安徽千万灾民谢过各位随我风餐露宿的恩义!”

  说完,赵安竟是起身对众侍卫长揖。

  “不敢当,不敢当!”

  众侍卫见状赶紧起身回礼,都说赵大人是难得为百姓、为朝廷的清官好官,他们能随赵大人左右也是荣幸云云。

  一番客气后,赵安也不叫众人多等,拿起筷子夹了块肥肉入喉。

  众人见了,这才开动。

  庆遥等人真是有些日子没吃肉,这几天也叫那蝗虫吃的够够,如今难得有顿丰盛的,赵大人又叫他们放开吃,哪里还客气,狼吞虎咽的叫宿州那帮人看了想笑又不敢笑。

  戴志远也是个会来事的,酒席吃到一半便让人给众侍卫们每人奉上白银120两。

  赵安也有,不过是白银400两。

  这不是行贿,而是官场规矩。

  赵安是暂署藩台,400两冰敬符合身份。

  原先在江宁粮道衙门时,赵安定过规矩不许下面给他送任何节敬、炭敬什么的,但这会却是收了这400两,也没有当众说要将这400两捐出用于救灾,因为这样做的话会让庆遥等人为难。

  笑着示意身边一员漕帮子弟收下,与戴知州继续推杯换盏。

  泗州作为苏北地区钱粮入安徽的主要通道,甚至可以说是淮北救灾的总后勤基地,需要戴志远这个知州无条件配合,且这个戴志远为人也算务实,加之赵安也不可能每到一地就拿遏必隆刀把地方主官给宰了,因此便有意拉拢。

  吃了有八分饱,放下筷子询问前番让戴志远组织灾民疏通境内几条通往凤阳河流的事做的如何。

  苏北地区钱粮是从运河起运进入泗州,也要从泗州继续走水路往淮北各地转运,因为干旱原因,一些河道已经断流,所以得组织人手清理淤泥引水,方便船只通过。

  否则走陆路的话,一来消耗太大,二来运力有限。

  戴志远忙回道说已经组织了数万灾民从事疏通工程,但眼下只能保障两条大河通行,其余几条支流可能尚需半月左右。

  赵安也知单凭人力不可能短期内就让水运恢复,遂点了点头吩咐戴志远一定要保障参与工程的灾民口粮,不能光给灾民一人发粮,也要给他们的妻儿发粮,如此才能让灾民有动力干活。

  “大人放心,这点下官心中有数的。”

  戴志远起身给赵安酒杯倒满,丝毫不敢因赵安年纪轻有所怠慢。

  赵安端起酒杯,看着桌上的丰盛大餐,想的却是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不禁叹了口气:“这场大灾下来不知要死多少百姓,每每想到灾民于死亡线上挣扎,本官这心就,就.”

  难过的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众人见状,哪敢再吃,均是放下碗筷一个个感同身受的样子。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赵安强挤笑容要众人继续吃喝,继而又对戴志远说道当下除要力保粮食运到灾区外,也要着手灾后重建。

  “各地报上来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没有个几百万两银子怕是很难恢复。”

  说这话时,赵安眉头是微皱的,因为灾后重建几百万两银子可能保守了,怕得上千万两银子才行。

  安庆的藩司衙门上报说若要给受灾百姓无偿发放种子,仅此一项最少都要用银八十万两左右。

  而整个灾后重建涉及的不仅是种子,还有农具,水利工程,生活用品等方方面面的事。

  虽说奏请老太爷免灾区赋税,但仅凭安徽本省的财政收入用于灾后重建,无疑杯水车薪,更何况眼下藩司大库还在不断往灾区拨银以购买粮食。

  若非江宁布政福昌背着朝廷偷偷给赵安拨付粮食,赵安又使用金融手段化粮商的债,安徽藩司大库那点钱根本不够看。

  户部已经协调了二百多万两银子给安徽,就眼下户部那个情况,再想要钱很难。

  因此摆在赵安面前的除了救灾防乱,就是钱荒。

  他甚至都想发行地方债券了。

  但条件不成熟,起码得咸丰行掌握安徽、江苏、江宁三个藩库才行。

  见藩台大人为钱发愁,知州戴志远想了想,壮着胆子道:“大人何不奏请朝廷于安徽临时开设捐纳?”

  “捐纳?”

  赵安心中一动。

  捐纳,大白话就是卖官卖功名。

  用戴志远的话讲捐纳就是通过卖官卖功名吸收大量民间资金用于救灾,从而减轻地方和朝廷的财政负担。

  不过卖官这一块清朝是有定制的,常规捐纳及封典由吏部和户部主导,地方无权办理。

  所卖官职也限于四品以下。

  但考虑实际情况,如突发灾害或军情紧急需大量钱粮时,地方官可以上报朝廷请求开设临时捐纳。

  临时捐纳的官职都为候补,限知县、州同、通判以下官职,没有实权,如需实任则要经吏部核定,也就是还得给吏部交一笔钱才能拿到抽签资格。

  这个抽签相当于摇号,运气好一摇就中那就走马上任。

  运气不好继续排队。

  相比卖官,出售监生、贡生资格,程序就非常简便了,购买人直接交钱,地方衙门开单制作学籍统一报送京师国子监盖章。

  国子监再将学籍档案移交礼部,礼部那边“打印机”马力开足,“哗哗”流水线批发大学文凭。

  购买人拿到这个大学文凭后,就可以“考公”。

  当然,这个公也不用考,直接拿钱买就行。

  起步低一点而已,科级。

  “本省灾情如此严重,光靠地方和朝廷救济显然不足,过去各地都有临时开设捐纳的前例,大人若奏请的话朝廷不可能不准。为稳妥起见,下官建议这次临时捐纳只卖功名不卖官。”

  只卖功名不卖官,显然是避免吏部反对,毕竟卖官这块一直是吏部的肥肉,不到万不得已吏部是舍不得让人分杯羹的。

  捐候补,交钱摇号、不中再签.

  吏部那边可把卖官玩出了花样。

  “只卖功名不卖官?”

  赵安疑惑,这样搞的话才有几个钱。

  卖一个官少说大几百两银子,而一个监生功名就少得多,当初扬州知府额其纳给赵安办的监生功名才交了一百六十两。

  这还是因为扬州是富裕地区,所以捐监费用高。

  安徽这边,估计也就几十两。

  可能是看出赵安怀疑靠卖功名收不了多少钱,戴志远忙道:“大人莫要小看这卖功名的收入,当年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谎报甘肃大旱向朝廷请求开设临时捐纳便不卖候补官职,而是专卖监生名额。一个名额也只收55两,可结果短短数年,大人猜甘肃那边收了多少钱?”

  “多少?”

  赵安十分好奇。

  戴志远沉声道:“一千六百万两!”

  “一千六百万两!”

  赵安惊的眼珠子都快要掉出来了,这他妈的卖大专生文凭能卖出三分之一国库收入?

  戴知州给出肯定回答,甘肃的确把监生名额卖出了一千六百万两。

  赵安难以置信,这就是说一个甘肃省卖出的大专文凭高达三十万张。

  而清朝一年录取的秀才多少人?

  估计也就不到万人。

  按人均寿命的话,每年健在的秀才也不到五十万人。

  问题来了,甘肃哪来这么多人要买大专文凭的?

  戴志远笑道:“有了这监生名额就能捐官,就算不捐官也能免赋税,花五十五两银子便能终身免税免徭役,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赵安忽的理解了,这哪是捐监,分明就是花五十五两银子把个人从赋税花名册上划掉。

  就是说只要交五十五两银子成为监生,那当事人从此不仅不用给朝廷交一文钱税,还能获得官员优待礼遇。

  名下土地越多越划算。

  换言之,王亶望等人贪污的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实际是清廷在甘肃几十年的赋税收入。

  这不就是挖老太爷墙角么。

  妈的,不挖白不挖。

  赵安赶紧低声问戴知州:“若我安徽也卖这文凭也允许捐监,你觉得这监生卖多少一个为好?”

  戴志远想了想,给出六十两的数。

  “大人只要奏请朝廷同意本省开设临时捐纳,下官这泗州少说也有一万人来买,这就是六十万两了。要搁安庆、徽州那边想买的人更是多了去,届时大人还用为没钱发愁么?”

  戴志远的声音听起来很有诱惑力。

  也直击赵安内心。

  有过教育体系工作经验的他,对于提高百姓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视的。

  过去他在扬州搞扩招,现在安徽可以搞免考嘛。

  交钱邮寄大学文凭,要得!

哎呦文学网    清妖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