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6月已经过去了一半多。
“高总工,你上次下达的试生产任务,我们搞好了。”三分厂半导体实验室的同志们拿着一盒子EPROM,来到高振东这里。
“搞好了?配套的擦写装置呢?”
“擦写装置还要更早一些,这东西比EPROM简单。”半导体实验室的同志笑道。
擦写装置没有任何新东西,只要紫外光功率足够,擦写装置的控制逻辑和时序没问题就行。
这对于半导体实验室的同志们来说,不说是轻而易举,也可以说是难度不大。
“都试过了?”
“试过了,擦、读、写校验下来,都没有任何问题。对了,这是我们编制的使用说明书。”
这套东西虽然不大,但是调动的单位却不算很少,哪怕是半导体工艺本身主要是三分厂半导体实验室在完成,但是其他的还是部分还是惊动到了一些兄弟单位,比如提供光学玻璃窗的东北光学所。高紫外透过率的光学玻璃,对于三轧厂来说也算是出口转内销,从高振东这里流传到东北光学所,然后现在又从东北光学所流转回来。
“行,东西放这儿吧。”高振东很是满意,这算是六一大礼包里的小搭头,但是这个小搭头却能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有了这东西,很多设备的控制系统程序的写入就方便得多,不仅仅是存储形态的改变而已。
高振东抄起电话,打给三分厂厂办:“你们拟一封会议通知,邀请如下单位来我们这里,参加紫外擦写非易失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发布介绍会。十二机部总工室、十二机部运算所、十二机部1274厂、防工委所有导弹研究院、十一机部总工室…”
最后,高振东还没忘记来上一句:“对了,还有我们十七机部总工室。”
十二机部的同志接到通知的时候,一个个兴高采烈。
能让高振东同志这么广发英雄帖的,必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会不会是重大理论?”运算所池所长和总工笑道。
“应该不会吧,重大理论他反倒不会这么大张旗鼓,那一类东西能听懂的就没几个,他也不喜欢这么张扬。我倒觉得是应用型成果,只是这个应用应该非常广泛,而且很重要。你看他叫的这些单位,全都是应用型的。”
“啊,我看到了,紫外擦写非易失半导体存储器芯片…我大概知道是什么了,只是没想到他居然一直没放下这边的工作,他哪儿来这么多时间啊。”
从DJS59开始,当时还在担任运算所总工的池所长就和高振东非常熟悉,所以对高振东的工作状态还是非常了解的。
作为计算机领域仅次于高振东的顶级大佬之一,他非常清楚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暂时达到了一个够用甚至略有超出的程度,高委员将目光和精力转到新操作系统、网际传输协议等方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硬件方面,有其他同志顺着他定下来的路往下走就行了,只是没想到他自己居然还在硬件设备上持续不断的发力。
估计又是他“业余”、“抽空”搞的吧。
想到高振东会议上非常打脑壳的习惯性用词,池所长不由得笑了起来。
“嗯,你和我一起去,对了,再带一个骨干,嗯…偏向硬件的那种。”
“好的,我这就去安排。”
看着手上的会议通知,池所长心里略感遗憾,只可惜为了将就防工委某些地处偏、远的同志,这个会还有几天才开。
邮通委,通信设计院,一位同志路过大门口传达室的时候,很是急切的将脑袋伸进了传达室的窗口。
“王大爷,那个那个《激光》到了没有?”按照过往经验,今天开始这几天是本月的《激光》期刊送到的日子,作为搞通信的同志,他现在对激光是越来越感兴趣。
激光的一切特性,都非常适合用于通信,只是现在还没有一种真正适合激光的通信介质。
此时激光用于远距离通信这件事,就好像黄绿激光用于水下通信一样,理论上很美好,但是应用上还离得很远,根本跟不上。
总不能用空气吧?一个大气散射就给整不会了,而且直射的激光在通信上受限制很大,最好能像电和水一样,流动起来,柔性的流动起来,能拐弯最好。
所以对他来说,不论在国内外,都堪称最权威的激光专业期刊的《激光》期刊,就有了必须时刻追随的必要。
“啊,是刘工啊。来了来了,不过已经被图书室的同志取走了。”王大爷笑道。
来迟了,进了图书室,哪怕是图书室的专业资料室这种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地方,这东西什么时候能到自己手上可就难说了。
专业性强,借阅人少这是没错,但是这里是邮通委的通信设计院,有几个人专业性不强的?
他倒不是不愿意自己订一本,这个钱他还是出得起的,而且他也巴不得,关键是,他现在甚至没有订阅的资格,专业级别不够。
“好嘞,谢谢啊!”他拔腿就跑,临走还没忘记递了根烟给王大爷。
得赶紧去专业资料室,也许还来得及。
等到他气喘吁吁的跑到专业资料室,还没开口,就发现自己不用开口问了。
《激光》的封面他可太熟悉了,这年头我们的期刊,封面几乎从诞生开始就不怎么变的,因为不愿意花资源去设计每一期的封面,对于此时我们的资源条件来说,多一张彩页,都是对资源的浪费。
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嘛,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特别是这种专业期刊。想知道大概,翻目录看。
而此时,这个熟悉的红色封面正攥在一位同志的手里呢,因为第一束激光是红色的,所以《激光》的封面从诞生开始就是红色。这很有象征意义,各种角度上的。
这位同志正一脸喜色,紧盯着手上的期刊目不转睛。很明显,他先借到了这本期刊。
有搞头!这是刘工的第一想法。
大家同为一个单位的同事,能让别人面露喜色目不转睛的,大概率和自己也有关系。
“同志,这本书,能不能先给我看一眼?我就看目录,目录。”通信设计院是个大单位,不可能每个人都认识。
这位先下手为强的同志,刘工看着面熟,但是叫不上名字来。
“行,不过你只能看目录哈,我这里还急着用呢。”都是一条绳…不是,一个单位的同志,对方也很爽快。
不过爽快归爽快,想要截胡,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从对方的动作上也能看得出来,他并没有将期刊直接交给刘工,而是翻到了,就这么递到了刘工的眼前。
这算什么?借阅版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吧?
不过当他清楚目录的时候,他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防着了,换他自己也一样防着。
——《光导纤维在远程通信中的应用研究及制备》。
论文这东西,行文风格是与别的不同的,这个标题也是如此,内容极度丰富,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欲罢不能。
这就跟几十年后网文流行的“黄金三章”一样,力求让人从标题里一眼就能判断出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最大限度的节约阅读者的时间。
当然,还有一个准则在这里面也是同样奏效的,那就是“文好可破”,只要内容够好,其实也问题不大。
而这篇文章,必定是两者兼具的,刘工看着目录,手一下子就把紧紧攥住了期刊的半边,死死不肯松手。
让他判断出这篇文章的质量的原因,在于目录里的几个小字。
——高振东。
这位是谁,但凡是搞激光的必定耳熟能详,同样的,这一位在通信设计院就算是不搞激光的,同样是对他的名字如雷贯耳。
我们的第一代程控交换机就是在他的指导下搞出来的,不但国内用,还大量出口,而现在通信设计院的同志正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搞第二代程控交换机。
激光、通信集于一身,他在《激光》上面发的文章,那还差得了?
巧了,他是这么想的,先下手为强的同志也是这么想的。
“同志,目录你也看过了,是不是该把书还给我了?放心,我看完了就通知你,我们一起过来,我还你马上借,这总该没问题吧?”
这种公开发行的期刊是不涉密的,所以能借走,有些资料,根本借不走。
说实话,这位同志的建议,在正常情况下简直是仁至义尽,极为周到。
只可惜刘工现在就不太正常。
“别别别,同志,这样,你让我先看,或者你让我先复印这篇文章,怎么样?”刘工甚至连一点时间都不想等了。
有了复印机就是好,同志们的学习效率都提高了不少,至少在看到感兴趣的部分的时候,不用一点一点的手抄,让知识的流转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没有复印机的时候,有的同志为了能长期借阅一本书,没少干整两三个借书证轮流流转这种卡借阅规定Bug的事情来。
“你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这个“也”字说明了一切,想想都知道,都是一个庙里的和尚,能有多大区别?
刘工有点傻眼,甚至还有一点点担心:“你也是?”
“那当然,高委员的文章,激光、通信的,代表着什么你知道的。”也许这直接就是一个新的方向啊。
而且这文章这标题,说明了一切,应用研究、制备,可以说是把怎么用、怎么造都给包圆了,如果内容稍微深一点,可以说是直接打开了激光远距通信的大门。
不过他们注定会有些失望,制备这一块,只有一个结果,证明我们已经制备出来了而已,更具体的,那得等国家标规局国际处的同志们工作完成了才能看得到。
“那我们一起看?”刘工带着最后一点希望,忐忑的道。
对方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英气:“行!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没错,这位同志是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女同志,此时刘工才意识到这一点。
通信院的同志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价值,那其他地方的同志也一样,比如军通所。
军通所的同志在拿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时间,就跳了起来。
“信息容量1GHz?”
就凭这一点,就让他们瞠目结舌,大受震动。
对于文章的真实性,他们是毫不怀疑的,看看通讯和一作都是谁?振东同志啊!现在军通所已装备和在研的先进通信设备,哪一样不是人家手上出来的,而且现在还在带着军通所和京城工大的同志,在搞个大课题。
激光的点火者,激光应用的领跑者,通信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绝不可能拿文章开玩笑。
虽然还不知道怎么用,能不能用,但是这个1GHz,已经直接击中了军通所同志的心底。
别说远程,这个信息容量实现的通信速率,放到一架飞机、一艘船舶上,能将多少以前无法实现的想法转为现实?
“走走走,找防工委去!”这是军通所的同志的第一想法。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原研所的部分同志,他们总觉得这东西好像有用,但是又没抓住问题的核心,那个答案仿佛是隐藏在薄雾背后,和他们捉着迷藏。
对于他们来说,事情也很简单,原研所是全国科技院的下属机构,而高委员,是全国科技院数理化学部的科学委员,这不巧了么。
这一期的《激光》还在国内,但是这一束软软的细玻璃,已经开始照亮不少领域的前路。
高振东并不知道一大波同志正在因为新一期的《激光》向他而来,他现在正在三分厂的大型保密会议室里,看着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向来自相关行业的同志们介绍最新的宝贝。
此时在同志们眼前的,是一片略显特殊的芯片,芯片顶上有一个圆形的透明窗口,能一眼看到里面的硅片,还有硅片四周引出的金色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