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749章 主导权

  稍晚一些时候,罗阳和宋琬见到了韩东明的发小。

  这家伙个子不高,微胖,笑起来的时候亲和力十足。

  “我发小,曹书宇。”

  韩东明介绍道;“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家里人在他出国留学的时候调来了魔都工作,于是家也搬了过来,现在也算是半个魔都土著了”

  听他这么一介绍,看来这个曹书宇家里能量也不小。

  “这两位就是罗总和宋总了吧?”

  都不用韩东明开口,曹书宇就热情的伸出手来:“早就想去拜访两位,只是刚调回国内没多久,工作还没捋顺,就没冒然上门打扰”

  客气的话不能当真,但是要回应。

  罗阳和宋琬也都面带笑容的和他寒暄了几句,让包厢里的气氛变得更和谐。

  刚一见面,也不可能立刻谈正事。

  “之前查阅公司的调研报告,只是在文件资料上看到罗总的年轻有为。”

  大家坐下来之后,曹书宇率先开始发挥;“现在见到本人之后,我甚至有种自己是不是老了的感受,真像我在硅谷那边看到的创业群体,一个个年轻的不像话”

  “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对于科技变化的感受更敏锐。”

  罗阳笑着回复道:“扎克伯格与他的哈佛大学室友们不就是在校园里创办了脸书嘛,今年5月份上市,市值高达1000亿米元,硅谷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我这点成绩又能算什么。”

  这倒不是他故作谦虚。

  脸书上市的时候,创始人扎克伯格持股34,按照股价市值,他的个人身价达到了340亿米元。

  就算本币和米元1:1,他现在的身价也比不上这家伙。

  “罗总谦虚了,有些差距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并不能证明那些人比你优秀多少。”

  切入正题的机会一下子就出现了。

  曹书宇抓住时机道:“米国是全球资本的中心,一家同类型的企业,放在国内的市值可能就只有1000亿本币,但是出现在米国市场上,市值可能一下子就要翻上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他说的并不夸张。

  往后十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英伟达和特斯拉这七家科技公司的市值加起来吓死人。

  光是英伟达这一家,市值最巅峰时候超过4万亿米元,一度超过小本子和三哥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差不多等于我们国内A股的三分之一。

  曾有人调侃过,七八家掌握着国内能源、交通等命脉的大型央企加起来才抵得上英伟达一家的市值。

  可是真要换,傻子也不愿意。

  这次轮到韩东明打配合了。

  曹书宇刚说完,他就接过话头道:“是啊,就比如共享单车这样的项目,这次二轮融资的估值差不多能到两三个亿本币,要是放在米国融资,估值起码也得达到两三亿米元吧.”

  两边计价货币不一样。

  哪怕只是同样的评估,也是六倍多的差距。

  “截止今年上半年,国内赴美上市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54家。”

  曹书宇接着道:“尤其是众多创新型科技公司,扎堆去敲钟,就算是阿里这样的巨无霸,也在谋求赴美上市,一两年里应该就能看到结果。”

  两人接龙一般描绘米国市场的繁荣。

  罗阳清楚这些吗?

  经历过发达自媒体时代的洗礼,他的确懂一些。

  不得不承认,米国的资本市场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监管体系完善,市场流动性强,这些特点都为国内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对创新和科技公司的支持上面,米国的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更大,这为国内谋求海外发展的创新型和科技型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如果是谋求在米股上市,那就是为了更高的估值和更好的融资效果。

  米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公司的估值更加市场化,更加注重公司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同时,米国的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投资更加理性和长期化,这也使得公司在融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

  另外一点就不得不提到规避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了。

  众所周知,国内的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相对较为严格,对于公司的上市要求和监管标准也相对较高。

  而米国的资本市场监管相对较为宽松,对于公司的上市要求和监管标准也相对较低,这为国内公司提供了更多的上市机会和市场空间。

  这里要说明,米国是注册制,只要符合证券交易所的条件,提交申请即可上市。而国内是审批制,上市时间相对较慢,就拿姜远山的远帆电动车来说,从谋求上市开始,前后一年多了,还不能肯定上市。

  按照老姜的说法,搞不好还要一年多的时间。

  要知道远帆电动车上市,姜远山可是请了国内最好的辅助机构。

  这也是后来国内公司扎堆挤到米股去上市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了。

  米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最为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拥有着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

  国内公司到米国上市后,可以通过与国际资本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有一点比较特殊,那就是股权架构AB股优势。

  一些创新型科技公司在初创阶段就开始接受机构的投资,等到上市的时候,很多创始人手掌握的股权很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几、二十几,按照常规思路,不足以掌控公司的运营管理权。

  恰好米国证券市场允许股权架构AB股企业上市或存托凭证上市,这有助于创始人更好地把控公司未来发展,这一点对于创新型科技公司尤为重要。

  直到热菜上桌,韩东明和曹书宇才结束这通接龙。

  “我来提一杯酒。”

  不能让他们一鼓作气,罗阳端起酒杯,笑着道:“首先要感谢韩总光临魔都,我借这杯酒表示地主之谊。”

  韩东明连连客气,端起酒回应。

  既然要打断他们的节奏,宋琬配合性的敬了第二杯酒,用的名义是感谢韩东明帮助单车进驻首都高校。

  罗阳端起第三杯酒的时候就把曹书宇带了进去。

  酒过三巡,吃了一些热菜,话题才说回来。

  “曹总,下午和韩总在一起喝咖啡的时候就聊起过,他说你建议我们将共享单车项目复制到米国和欧洲市场去,并且提到了合作的意向。”

  罗阳这次把主动权捏在了自己手里:“关键是曹总在IDG总部里的关系怎么样,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到他们的决策层?”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不管你现在描绘的有多好,说的有多天花乱坠,到时候米国公司总部那边根本对这项合作就不感兴趣,前面所有的热情都相当于白费功夫。

  “既然罗总已经和东明聊过这方面的话题了,那我就直奔核心内容吧。”

  曹书宇也是个爽快人:“虽然我现在只是IDG大中华区的一个高级经理,算不上绝对的高层,更不要提在总部的职务了,但是在回国之前,我在执行副总裁凯尔文·马丁身边担任了两年的助理,这次被派驻到IDG大中华区任职,就是得到了凯尔文的帮助”

  不要以为老外不讲派系。

  按照曹书宇的说法,他就是执行副总裁凯尔文这一派的。

  这个凯尔文·马丁除了担任执行副总裁之外,还是IDG的大股东,在公司里属于绝对的实权高管,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司的决策行为。

  “不仅如此。”

  曹书宇继续道:“就在上周,我将共享单车项目的调研报告进行了重新整理,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了凯尔文副总裁一份,同时和他沟通了一些想法,得到了他的部分赞同。”

  上周这个时间就有说法了。

  宋琬也是在上周去了首都,回来后向自己汇报了韩东明表达的合作意向。

  曹书宇也是上周和IDG总部进行了沟通。

  哪个在前面?

  如果是曹书宇在和总部沟通之前先让韩东明找了宋琬,那合作就还只是他个人的想法。

  如果是在和总部沟通之后,那韩东明提出的合作就有试探的意味在里面。

  罗阳倾向于前者。

  判断的理由就是韩东明那个电话。

  曹书宇得到了总部的反馈意见,这才有了韩东明联系罗阳,要亲自来魔都和他见面聊一聊合作的事情。

  “按照曹总的意思,我们该怎么合作呢?”

  既然曹书宇表示他在总部也有高层的支持,那罗阳就敞开了谈:“直接在米国注册一家公司,然后根据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将模式搬过去?”

  “罗总,公司运营是你的事情。”

  听罗阳说到具体的操作,曹书宇立刻回复道:“我说的合作,是罗总和IDG之间的合作,没有一家米国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在背后保护,只是你们过去运营的话,难度会比较大。”

  这句话等于是挑明了告诉罗阳,没有IDG的合作,一家百分百由国内公司控股的公司去米国运营,不是难道比较大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顺利运营下去的问题。

  “这没有问题,我本来就打算在公司初创的时候引进海外资本。”

  罗阳笑了笑道:“而且不止你们IDG一家。”

  哪怕没有说出名字,曹书宇脱口而出:“另一家是红杉资本?”

  “对,红杉资本!”

  罗阳坦然的点头道:“我在昨天下午已经和沈南鹏见过面,并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

  曹书宇一下子沉默了起来。

  “曹总,IDG总不至于想要一家独大吧?”

  就在席间一片安静的时候,罗阳开口道:“在米国,这么多家创新型科技公司,都是一块蛋糕大家分,没有吃独食的情况发生,我这么做,只是遵循米国市场的规矩而已,难道行不通?”

  “罗总,IDG并不是要一家独大,也没有这种想法。”

  曹书宇不能保持沉默了,赶紧解释道:“我刚才的意思只是表示在初始阶段,公司只由你们我IDG两家投资,等到后续融资开始阶段,就可以引入其他投资机构.”

  “在初始阶段就有两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看好共享单车,这个噱头对于项目后续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罗阳面带微笑的看着曹书宇:“难道你们不要国内部分的股权了?”

  “哈?”

  “什么?”

  曹书宇和韩东明几乎同时发出了惊讶的疑惑声。

  “如果仅仅只是谈海外市场的合作事宜,我昨天就和红杉资本谈妥了,哪还有我们现在这里的聊天?”

  罗阳笑着道:“红杉资本想要在米国注册的公司里拿到初始股份,必须要给另一家合作的海外投资机构让出一部分二轮融资的认购股权,这才是我找沈南鹏私下里聊的东西。”

  曹书宇的呼吸一下子变重了起来。

  虽然看好共享经济理念在欧米的市场,但毕竟还没有试过,也有失败的可能性。

  但是在国内就不一样了,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公司发展的非常健康,下一步就是走出校园,走向城市,只要这一步没问题,成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能拿到二轮融资的入场券,无疑是一份惊喜。

  搭上这列财富快车,不论是对于IDG大中华区公司,还是对于曹书宇个人业绩,都是一桩好事。

  “所以这是你们展示给IDG的诚意?”

  “的确是诚意,但不一定是给IDG的。”

  罗阳笑着纠正曹书宇道:“我们通过国内项目送出诚意,挑选具有诚意的合作对象,可以是IDG,也可以是高瓴资本,或者是红杉资本米国公司”

  曹书宇被罗阳这番话说沉默了。

  是啊,主动权在他手里,合作对象完全可以择优而录,为什么非得是IDG呢?

  “不就是比谁给出的合作条件更好嘛!”

  感觉到气氛有些僵,韩东明开口道:“不管怎么说,至少老曹代表IDG第一个向你们提出了共同开拓海外市场的合作建议,不管怎么样,先谈一谈,然后再由罗总自己去比较同等条件下,肯定会优先考虑朋友的嘛。”

  这就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曹书宇高中之后就出国留学,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国外工作,商业思维模式更接近西式化。

  韩东明从小到大都留在国内,为人处世也好,经商也罢,用的都是国人这一套。

  讲的就是一个关系。

  偏偏罗阳还吃他这一套.

哎呦文学网    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