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和姜至瑜回去的时候,两个人的收获都挺大。
杨波没捡到玉石,提着一条野猪腿也挺高兴。姜至瑜不光有一条野猪腿,还捡了一包黑虎掌菌,更重要的是拿到不少一手素材。
原本她是准备采访李龙关于打药机的新闻的,现在好了,拿到素材够她写三条新闻稿的了。
而且在姜至瑜看来,这三条新闻写出来,至少有两条能上州日报甚至于自治区日报的。
一举数得!
所以她决定以后要经常和李龙联络一下,不然的话,哪来这么大的收获?
李龙开吉普车先把杨波送到水利局,然后又把姜至瑜送到乡里。现在还没到下班时间,他们回去刚好还能给领导汇报一下。
送完人,李龙开车到了四队,把那头大野猪一部分送到了大哥那里,一部分送到了老马号。
和杨波说的的意思一样,不说多好吃,是个野味儿,有一段时间没吃了,尝尝味道。
随后他也没留,匆匆回了大院子。
眼下杨大姐忙着肉干加工坊的事情,所以这头小野猪还得他来加工。
好在本身就不大,二三十公斤的毛重,剥皮去掉内脏,还剩下十来公斤。
李龙把两个在山里河水边洗干净的野猪肚子先收好,然后去厨房把小野猪骨肉分解开。
明明昊昊两个就看着,韩芳怕伤着两个人,带着他们出去了。
剁了一部份肋排准备红烧,小野猪肋巴很细,没多少油,带着肉,烧起来容易。
其他的一些就打算煮上,去除膻腥味儿,风干了备着。
两口锅都在做,等杨大姐提前回来打算做饭的时候,李龙已经快把野猪肉红烧好了。
“这是今天在山里打的?”杨大姐也有些意外,“野猪娃子啊?有段时间没吃了…”
“是啊。”李龙一边做一边笑着说,“前段时间忙,就没空打猎。”
他现在在揉面,准备蒸馒头。厨房里两口锅都占着,他就打算在主卧里把炉子架起来,反正这玩意儿速度也快。
杨大姐也没闲着,李龙边边蒸馒头的时候,她就看着红烧野猪肉,等肉好了铲出来,锅刷完后就添水准备煮大米粥。
两个孩子饿得快,闻到香味儿就跑厨房这里来看,杨大姐就给他们铲出一些肉来让他们先吃。
“小芳,一起吃吧。”李龙招呼着韩芳一起,韩芳红着脸不肯。
“有啥不好意思的,你也是个孩子。”李龙给了她一双筷子,让她别管那么多。杨大姐是不愿意的,但李龙在厨房里故意挡住了杨大姐的目光,还说道:
“小芳也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哩,先吃吧。带孩子可不容易。”
杨大姐无奈的笑了,说道:“吃吧吃吧,你叔都说了,那我还能不让吃吗?”
韩芳这才拿起筷子跟着明明昊昊一起吃了起来,吃的时候还要照应着两个孩子别让骨头给卡着。
李龙这边把馒头放进笼里,看着时间,然后就出来把车收拾一下。
现在闸门和桥的事情已经有了进展,接下来就是等了。目前自己手头没什么大活,收购站那边正常运转,这段时间应该主要收的是蘑菇干,想来黄磊也快过来了。
姜至瑜提着蘑菇和野猪肉回去,把这些东西交给父母,自己吃过晚饭就钻进了屋子里开始写稿子。
她家条件还不错,自己和弟弟两个都有独自的房间,父母都有工作,她虽然工作在乡里,但从目前来看,前途挺好,父母也满意。
像今天这样加班的事情挺正常,所以她的父母没管那么多。
其实骑自行车回县里的时候,姜至瑜脑子里就已经在构思这几篇稿子了,回到家里立刻就开始写,很快,一篇稿子写出来,接下来是第二篇。
等三篇稿子写出来,又从头到尾读完,把错字改掉,看看时间才十一点多,比想像的时间要早啊。
索性就重新抄了一遍,然后取出信封把稿件分别装进去,拿胶水粘上边,再贴上一毛二的民居邮票,准备明天到乡里就投出去。
第二天上班前,姜至瑜却先去了邮电局,把三封信投到了门口的信箱里。
如果从乡里投递的话,乡里的邮递员会把今天的信都收了,到下午才送到县里去,或者县里的车下午才过来收信。
这样的话会晚一天,姜至瑜觉得还是直接放在县里好一些。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等的时间不是很长,姜至瑜就接到了报社的电话。
自治区日报社的!
“关于李龙同志修桥和闸门的稿子我们已经收到了,现在要核实一下一些具体的内容…”编辑很客气,也很敬业,有些内容姜至瑜写的不是那么清晰,对方本着新闻稿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一问了出来。
好在姜至瑜全程跟着,对于其中的细节都知道,所以对方问出来的问题他都能答上,包括这座桥的大概造价以及建造的时间等等。
关于李龙关心农田水利建设这件事情,姜至瑜把李龙自己说的话,就是关于小海子水库是他承包的内容也写进去了,编辑还着重问了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还有就是年初洪水过境抗洪的一些具体问题。
姜至瑜回答完这些问题,汗都下来了。
“稿子很不错,很有导向效应。我们的一些先进典型并不只是在表彰前为老百姓做实事,表彰结束后,做好事做实事的事情并没有停止而在延续,你所要表达的这个观点是很有意义的,这两篇稿子,我们将在后天和大后天的日报上发表,谢谢你!”
编辑最后的话,让姜至瑜异常激动,连连感谢,挂了电话之后,手心里也都是汗了。
旁边的同事听了半天也听出眉目来,起哄让姜至瑜请客吃瓜子,上自治区的日报了啊,这就太厉害了!
是的,这时候请客,就是去门市部买上半公斤炒葵花籽让大家吃就行,最多里面掺一些炒花生什么的,大家就很吃足。
姜至瑜自然没意见,虽然嘴上说着没上报就还不确定,但下午上班的时候就提着瓜籽花生给各办公室分了一些。乡领导也很高兴,毕竟乡里能上到自治区日报上的新闻,一年头到屈指可数,甚至都没有。
这下子一下上俩,虽然新闻都不是本乡的,但李龙是乡里的,作者是乡里的,那就行了!
他们去参加县里的会议,腰杆子都能挺直一些了。
报纸拿到手的时候,姜至瑜直接把整张报纸都给收藏了。虽然是二版,不是头条,但能上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姜干事啊,你看你这事做的…”首先打来电话的,竟然是马晓燕。
马晓燕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也是懵了一下,随后立刻就有给李龙打电话的想法。
但放弃了。看新闻的内容,李龙给自己村里的小水库修个闸门,这件事情乡里肯定是先知道的,给山里的路修桥,这件事情自己原本应该一直跟着,时不时的问一下的。
但是习惯性的认为年初这事搞完就完了,后续自己没跟上,怪不得李龙啊。
结果就被姓姜的钻了空子!
她们两个其实是认识的,都参加过县里的宣传工作会议,而且和李龙都熟悉,算是有共同特点。
所以马晓燕的这个祝贺就有点别的意思了。
“哈哈,谢谢马干事。”姜至瑜的笑是真诚的,“我也是瞎猫撞到了死耗子,真没想到能上。对了,这趟我跟着李龙同志进了山才知道他们在山里修路是真辛苦啊。
当然山里的资源也是真的多,我们还看着李龙同志打了两头野猪呢!早知道山里这么好玩,我早就应该跟着李龙同志进山了,毕竟他是我们乡的嘛…”
马晓燕有点想咬人的冲动,这是明晃晃的示威啊!
“那就希望你能从李龙那里得到更多的新闻线索。”马晓燕笑着说,“也希望我们以后有合作的机会。”
挂了电话,马晓燕立刻就给李龙的收购站打了电话,结果收购站那边说李龙不在。
马晓燕这才时候想起来,李龙平时大多数时间都不在收购站,她想出门去李龙家里找一找。
李龙是个新闻宝库,她已经不止一次这么想了,但平时一忙就给忘记了,不然的话,这两条新闻,至少一条应该是自己的!
但还没出门,副部长就给她安排了活,让她带着照相机跟着自己出去一趟,有一家企业要开业,事关县里的一些投资和建设,需要采访拍照。
马晓燕没办法,只好跟着副部长出去了。
等她第二天忙完好不容易有空去找李龙的时候,结果韩芳给她说,李龙去乌城了。
姜至瑜在写稿,马晓燕在忙着组织参加县里的各项宣传活动,李龙自然也没闲着。
第二天杨波就给收购站那边打来电话,告诉李龙图纸画好了,让他有空去取。
李龙开车去了水利局,杨波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他说其他同事有事出去了。
“现在兴修水利是县里的一项重要工作,”杨波一边拿图纸一边说道,“我们得去各地方进行指导,同时也要检查原有的水利设施。
其实这趟去你们村里的那个小海子,搞闸门的事情我也算是有点功劳了。说实话这两年一些六十年代建设的小水库和大渠等水利设施,因为洪水导致不少都受损了。
你们这个小海子,如果再碰到今年年初的那种大洪水,说实话就现在的坝体很难保住。咱们县里农田都是水浇地,一个小水库出问题,虽然对我们影响不大,但面子上难免挂不住。
现在你主动修这个闸门,我们省事省钱,而且年底还能在总结上加一条,说实话对我也有好处。”
两张图纸,上面不光有标注,还一条条写清楚了注意事项。无论是去搞闸门还是修建设,都很明确。
“我再给你一个地址,你可以直接去买闸门,这东西咱们这边没有,得去北庭那边拉。至于修桥的水泥、钢筋啥的就不用我给你说了,不过你那个施工队是个草台班子,如果想有进步,得找个学工民建的,至少得有真正懂技术的。”
这话算是推心置腹了,李龙自然也是很感激。
“这一百块钱师兄你也别嫌少。”李龙掏钱,“我知道这图纸肯定费了你不少的心血…”
“嘿,一百块啊!”杨波感叹着,却没接钱,“功劳我领了,这钱我就不能收了,不然查起来麻烦。”
他说的很坚决,李龙想了想,就从兜里掏出一个品相不错的碧玉籽料放在桌子上,说道:
“这是我前段时间修路的时候捡的,你留着玩吧。”
杨波嘴皮子动了动,最终还是没拒绝。
他心说,我就留下来玩玩,真查的话,到时还回就行了。这玩意儿和钱不一样,钱收了,大概率就花了,一百块钱可不少。
李龙拿着图纸回去了,他要好好研究一下。
当然也就研究了两天,以他目前的眼光来说,真不难。
当然,后面要接官方的活,工民建的技术人员肯定是要找的。
他把图纸放好,至少也得等农忙结束后才能找孟海商量这件事情。
接下来就是去乌城,一来是感谢杨波的老师,那位教农田水利的教授,另外一个就是去乌城要把裱好的画拿回来。
虽然目前闸门和桥还没修,但李龙看到图纸后,相信这件事情会顺利完成。
他开着吉普车,带着肉干到了乌城。
正如给杨波说的那样,以后他的肉干就成李龙自己的特产了,给人送礼就送这个,独一份,有面子还好吃。
肉干依然是吴教授一份,罗教授一份。
经罗教授介绍认识了方教授,方教授名叫方亚男,是一名留着短发非常干练的女性,四十多岁的样子,个子挺高,得有一米七多点,倒是让李龙有些意外。
更让他意外的是,方教授本身就是北疆人,大学是在燕京上的,后来回到北疆工作,改开前后都在农学院教书。
对李龙要给自己家乡的水库修一个防洪的闸门,包括给山里的牧民修路建桥的事情,方教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她自然是要支持的。
“我教的学生南北疆都有不少,一些还在联系的,大部分都在农田水利部门工作,以后你有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找我。”
方教授虽然是女性,但性格很豪爽的,她告诉李龙:“你们这些直接做事的年轻人,我看着很喜欢,现在高谈阔论的人多,踏踏实实做事的少,嗯,你很不错!”
李龙还挺激动的,自己做事有一定的个人目的,但在教授这里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方教授的课比较多,匆匆忙忙的见一见李龙,收下了他的肉干,又匆匆忙忙的去上课了,走之前给李龙留下了她办公室的电话,让李龙有事给她打电话。
方教授走了,吴教授让李龙留了一会儿,她详细的询问了目前打瓜种植收获和销售的情况。
李龙把自己所知道的都给说了,他想了想,把目前还种西瓜的一些情况也说子。
“籽用打瓜的确很受市场限制,”吴教授点点头,“种西瓜又容易跟风,农业种植的确得讲科学,既要科学种植,又要科学的研究市场,这是一个大话题啊。”
“以后可能还会出现籽用西瓜,或者无籽西瓜,又或者一些特殊品种的西瓜,还有籽用南瓜等等。”李龙习惯性的又把一些记忆中的东西说了出来,“农民在种植的粮食足够到温饱的时候,自然就会想种能够赚钱的作物。”
吴教授缓缓点了点头,是这个道理。
吴教授离开后,罗教授也和李龙聊了一会儿,李龙把打算在盐碱地上种棉花的事情给他说了,罗教授笑了:
“其实我想和你说的也是这个事情。在南北疆好些地方我都呆过,目前来看,测土施肥是特殊情况特别对待,针对每一块地来进行的。
而在盐碱地上种棉花、甜菜等作物则是适应性的种植,这些抗盐碱、耐盐碱的作物能在盐碱地上生存收获,对农民来说反倒是经济成本最低的。”
李龙离开农学院,先去了刘工那里,搞到几块翡翠饰品,然后又去了火车站。
玉素甫这一回在呢,他说最近去了一趟南疆,回自己的家乡收了一些籽料。
“现在嘛,那边有人过去了,小籽料嘛也有人收呢,不过给的价钱比较低,还不如你最开始给的价,我就收了一些带过来在这里卖,能卖掉呢。”
玉在汉族人眼里毕竟是好东西,哪怕买不上大的好的,买点小的带回去也行啊。
正说话的时候,就有几个人走了过来,有买干果的,有的可能听说过玉素甫的摊子,过来买玉。
然后李龙就看到了一个很久没看到过的人。
他现在记忆力很好,所以这个人一出现,他就认了出来,只是没上前打招呼,因为他不确定对方认识不他。
那个在山里受了伤,躲在木屋棚子里的穿中山装的人。
刘山民发现有人注视自己,心头一紧,但当他看到李龙的时候愣了一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