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2276章 四十年的期盼

  “…截止到目前为止,各旅行社已已接到175万份旅游探亲申请,而且还在以每天万份的数量增加,…”

  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新闻,原本想要下车的齐鸿远顿了顿脚,直到听完新闻后,眉亲头紧锁的他,往往道:

  “也不知道轮到自己的时候,要等上多长时间…”

  对于已经离家整整四十年的齐鸿远来说,一直渴望着回家,尽管一直以来都没有家里的消息,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回到家之后,才能够确定爹娘是否还健在,哪怕是他们不在了,能到坟前磕着头,也算是了却心愿了。

  “再等等,都等了四十年了,还有什么不好等的…”

  心里这么说着齐鸿远就下车关上车门朝医院走去。

  在即将走进医院的时候,齐鸿远的脚步顿了一下,他只是静静的看着医院大楼。

  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些画面,从当年的木屋到后来的医院大楼,所有的一切都像是老照片似的,在他的脑海中闪过。

  随后,他又突然笑了笑,便走进了医院。

  推开外科病区大门时,护士站的电子钟显示06:45。齐鸿远他习惯性摸了摸白大褂左上口袋——那把跟随他三十多年的原子笔还在。

  虽然换了无数个笔芯,但是他依然留着这个原子笔,这是他当年抵达北非的时候,领到的,也就是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医护兵,后来又学习了医学,成为了一名医生。

  人生有时候,就是如此的神奇,当年高中毕业的他之所以离开沦陷区前往大后方,就是不甘心做亡国奴,后来选择从军,是为了上战场打鬼子的,可谁曾想到,后来却成为了一名医生,拿枪的手变成了拿手术刀的。

  “齐医生!”

  值班护士张敏惊讶地站起来,说道:

  “您不是昨天才从掸邦回来吗?”

  齐鸿远笑了笑,说道:

  “今天是我最后一天上班,总得善始善终吧。”

  他看向护士站背后的手术排班表,

  “上午有台胆囊切除?”

  “林医生主刀,但患者家属指定要您…”

  张敏递来一杯刚泡的绿茶。

  茶水蒸腾的热气中,齐鸿远想起三十二年前,医院刚成立时连无菌手术室都没有。他的第一台手术是在简易木屋里做的,用的是高压锅消毒的器械。

  “准备交班吧。”

  齐鸿远放下茶杯,茶香让他想起昨天在掸邦的新安医学院的手术室里做的那场器官移植教学——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他更多时候扮演的老师的身份。

  查房时,病床上的患者突然抓住他的衣角:

  “齐医生,听说您要退休?我的胃癌手术是您做的,五年了…”

  与他年岁相仿的老人看着语气有些激动。

  “谢谢你,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家,回家看看爹娘…”

  齐鸿远握着老人的手,他们是同龄人,或许他们是先后来到这片土地,或许,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虽然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可是在心底还有一个家,一个有爹娘在的家!

  对于他们这个年岁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期盼了。

  “你恢复得很好,调理好身体,肯定有机会回去给爹娘磕头的。”

  齐鸿远一边查看最新的CT片,一边安慰着对方。

  “记住定期复查。”

  刚回到办公室,急诊电话就打来了。

  “疑似急性阑尾炎,白细胞计数…”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急。

  齐鸿远抓起听诊器就往急诊跑,三十多年来,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无数次。

  急诊室里,年轻患者蜷缩在检查床上,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齐鸿远的手按在麦氏点上,触诊的力度是三十多年积累的经验。

  “立即准备手术。”

  他抬头对赶来的住院医说,

  “化脓性阑尾炎,随时可能穿孔。”

  手术室里,无影灯的光线比当年那台美军淘汰的老式灯具明亮十倍。齐鸿远刷手时,水流冲过他手背上凸起的静脉。

  这双手做过多少台手术?

  三千?

  五千?

  “齐医生,您要亲自上吗?”

  器械护士递来手术衣,她显得有些疑惑,毕竟,这只是一台不值一提的小手术。

  齐鸿远摇摇头:

  “小林主刀,我当助手。”

  他看了眼墙上的时钟,说道:

  “这是我带的最后一个徒弟了。”

  这所医院里不少外科医生都是他的徒弟,其实,也谈不上徒弟,这么说更多的是因为传统,而且他们也喜欢喊他师父。

  手术很顺利。当化脓的阑尾被取出时,齐鸿远下意识地伸手要器械,却发现小林已经准确递上了荷包钳。年轻人的手法很漂亮,和他当年带过的所有学生一样。

  午休时,齐鸿远独自坐在医生休息室。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墙上那张老照片上——那是当年医院引进第一台X光机时的合影。照片里那台X光机,还是美军淘汰的二手机器,当时是全医院最先进的设备,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在X光机的面前拍下了这张照片,那时候,医院里只有六名医生——一名德裔医生,两名日裔医生,还有他和另外两名医生。

  其实,当年医院里用的大多数设备,都是美军的剩余物资,甚至就连同他们用的手术器材大抵上,也都是美军剩余物资,做为美援的一部分援助给了SEA。

  可即使是二手的,当年接收那些设备的时候,他们仍然显得很激动,毕竟,那些设备在当时来说,是极其先进的。

  下午的门诊来了几位复诊患者。最后一位是三个月前他做的肝脏移植患者,恢复良好。查看最新肝功能报告时,齐鸿远握着原子笔的手停顿了一下——这是他最后一次为患者开复查医嘱了。

  “接下来找陈医生复查就行。”

  齐鸿远摘下眼镜,看着面前的病人,说道:

  “他参与过你的手术,对你的情况很了解。我今天就退休了,以后不能再给您复诊了!”

  “齐医生…”

  患者欲言又止,最终深深鞠了一躬。齐鸿远扶起他时,注意到对方眼角有泪光。二十五年来,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但今天格外触动他。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齐鸿远开始清理办公室。抽屉深处有一本发黄的手术记录本,第一页写着:

  “六四年3月12日,首例器官移植手术…”

  墨迹已经晕开。当年,他进行那台手术的时候,是学习,是尝试,毕竟,当时只有陆军医院进行过这类的手术,他还专门到那里学习过。

  而现在,器官移植手术已经在很多医院进行了。国外也普及了,他不仅到国外进行过这类手术,而且还到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过讲学交流。

  敲门声响起时,齐鸿远将手术纪录本合上。

  “请进。”

  门外站着院长和全外科的医护人员。院长手里捧着一个木盒。

  “齐医生,”

  院长的声音有些哑,说道:

  “大家想送送您。”

  走廊上站满了人,有共事二十多年的老同事,有他带过的第一批徒弟,还有设备科的老李——当年他们一起搬下那台二手的X光机。

  他们一起一砖一瓦的建起了这所医院。

  “这是大家的心意。”

  院长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套精致的手术器械,盒子上刻着“仁心妙手”四个字。

  “医院外科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能开展器官移植,您功不可没。”

  院长指向手术室方向,

  “我们决定将3号手术室命名为'齐鸿远手术室'。”

  这就是对他的最大认可了。

  齐鸿远想说些什么,却只是紧了紧握着手中的礼物。他看见人群后方,几个年轻医生正在用录像机录像。当年他们连照相机都是稀罕物,现在录像机却能像电影摄影机一样拍摄这些画面。

  走出医院大门,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齐鸿远没有像来的时候那样开车回去,他决定坐地铁回家——这么多年,他要么是自己开车,要么是坐出租车,很少坐地铁。

  今天正好没事,可以感受一下。

  地铁车厢里,他握着扶手,看着玻璃倒影中自己斑白的鬓角。对面座位上,一个年轻人正低头看着书,车厢里的不少乘客都是如此,他们静静的看着书,几乎没有人说话,车厢里静悄悄的。

  齐鸿远的嘴角微微上扬。当年他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更多的地方都是热带雨林,而现在呢?

  三千多万人生活在这个大都市之中,他同样也是建设者,他亲自参与了这里的建设,一砖一瓦的奠定了这里的崛起。

  “我们崛起于此…”

  心里这么想着的时候,到站提示音响起。齐鸿远随着人流走出车厢,白大褂已经交还医院,但左上口袋里那支陪伴他几十年原子笔还在。

  明天开始,他不用再随时准备奔赴手术室了。

  走出地铁站之后,提着手提包的齐鸿远迈步向前,脸上闪动着的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笑容。他就这样缓步慢行,看着周围的一切。

  在街头漫步的时候,他的脑海中总是会把眼前的这些建筑与其最初兴建的模样联系在一起,他所看到的并不是回忆,而是他的青春。

  他的脑海中想到的并不仅仅只是这里初建的模样,还有那个流亡到大后方的少年,十四岁的他,一路从皖省老家,随着同学们一同,步行几千里流亡到大后方,一路上,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风餐露宿,尽管走的双腿浮肿,可是他们仍然怀揣着不做亡国奴,抗战建国的信念一路走了过来。

  后来…他走到了这里,来到这里,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梦想。

  看着周围的一切,齐鸿远摘下眼镜,然后擦了一下眼角,接着,他就这样静静的站在街头,一种莫名的情感在内心涌动着。

  尽管,多年来他思念着家乡,但是现在对这里的归属感更加深厚,这里…才是他的家!

  可是爹娘那边同样也是他的家,想到那个家,想到遥遥无期的排队,齐鸿远的眉头紧锁,他自言自语道:

  “都等了四十年了,还要再等多久?既然都退休了,反正也没有事,那就直接去港岛吧!从那里找旅行社。”

  在心头如此触动的时候,远方大地的尽头,夕阳如火。

  地址:

哎呦文学网    回到过去做财阀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