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
雨林腹地,科学城。
电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白色的灯光亮得刺眼,被拆解成零件的苏联“Kosmos898”火星探测器摊在众人的面前,就像是一具被解剖的尸体一样,在胸膛上划出也一个‘Y’的口子,把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个云集着苏联最尖端技术的火星探测器的金属外壳被掀开,露出内部密密麻麻的线路板和元器件。十几个穿着白色防护服的科学家围着操作台,此时他们的眼神里满是兴奋与专注——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苏联最顶尖的航天电子设备,每一个零件都像藏着秘密的宝盒。
要知道,他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能够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苏联最先进的太空设备。
这简直就是一个宝藏,因为其中贮藏着太多少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把这块处理器送到三号研究组,让他们重点分析制程工艺;线路板样本分发给五号组,检测材质和焊接技术。”
研究所的林培德教授戴着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芯片上印着苏联的生产编号以及俄文字母。
这还是在他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俄国芯片。不是仅仅只是他,事实上,所有人都是如此。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虽然他们分析过苏联的处理器,但是得出的结论是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远远落于西方,但是那些处理器,都是通过苏联出口国外的产品的获得的,唯一的问题是,苏联如果真的那么落后,那么他们是怎么成为世界的另一极,与美国对抗的呢?
所以,人们总是好奇的。
但是今天,这个探测器却有可能结束这一切,让他们看到苏联的电子水平的真相。
三号研究组的实验室里,研究员李道存将芯片放在电子显微镜下,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芯片的内部结构。
“教授,您看!”他指着屏幕上的纹路,说道:
“这芯片的制程工艺大概是1.5微米,和我们之前掌握的美国同类型芯片工艺水平相近。”
旁边另一名助理推了推眼镜,补充道:
“不止这一枚,我们检测了已经拆解出的23枚处理器,有14枚都是1.5微米工艺,还有3枚是1微米工艺,剩下的6枚…”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惊讶,“通过芯片架构比对,这6枚竟然是仿制美国德州仪器的产品,连引脚布局都几乎一样。还有三枚是我们的,有两枚是国际电子的,还有一枚…”
“仿制?”
教授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他盯着电子计算机的屏幕,思索道:
“苏联不是宣称掌握了0.8微米制程工艺吗?怎么会用这么多仿制芯片和1.5微米的自主产品?”
去年,苏联还把这一突破视为重大的进步,可是在探测器上出现的处理器却是截然不同的。
“或许是航天设备对稳定性要求更高,成熟的工艺比先进制程更重要。”分析人员从他的正常认知中推测道:
“不过,他们并不仅仅只是抄袭了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处理器,他们也有自己研制的芯片,而且这些芯片都有其独到之处,教授这枚芯片,就是他们自主研发的1.5微米芯片,它架构设计很特别——它没有采用我们常用的芯片架构,而是用了一种更紧凑的并行处理架构,虽然制程不如0.8微米先进,但运算效率反而比西方同类产品提高了近30。
这真的很了不起,我是说苏联的工程师,这简直就是黑科技。同样的制程,却可以通过更加先进的构架得到更加优良的性能。
这是我们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或者说…在这方面他们已经领先于我们了。”
在发出这声感叹的时候,他们盯着这些芯片,眼神中不仅冒出丝许佩服之色,毕竟,这种架构是他们闻所未闻的,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
“看来俄国人还是有他们的独到之处的。”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了赞同,确实能够和美国掰手腕,一直掰到现在的俄国。要是没有自己的一些优势恐怕早就被击败了。
还是不能够小瞧这个对手啊。
这个发现很快被整理成报告,送到了调查部的办公室,作为这一次“太空猎手计划”的推动者,贾文涛坐在办公桌后,手里翻着报告,翻看着这次行动的收获,
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站在桌前的情报分析员钱笑轩汇报道:
“根据研究所的检测结果,苏联火星探测器上的处理器,60是仿制我们、美国或西欧国家的产品,工艺以1.5微米为主,15是1微米工艺,剩下的25是自主研发。虽然他们宣称的0.8微米制程没在火星探测器上体现,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处理器技术,仍然落后我们大概十年。”
现在,终于放心了十年的差距,足够让苏联人追的了,他们肯定连尾灯都看不到,而且未来这种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毕竟,现在sEA的电子技术发展水平更快,而且李氏定律现在在这里的发展周期是12个月!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苏联电子技术的亮点,比如这些苏联自主研制的芯片的架构设计非常独特,性能远超同工艺的西方芯片。”
“和之前捕获的苏联无人机相比呢?”
贾文涛抬头问道,手指在报告上“无人机5微米处理器”的标注处停住。
“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钱笑轩语气肯定,说道:
“无人机上的处理器是低端的4微米工艺,运算能力只能满足基础导航需求;但这次火星探测器上的芯片,无论是仿制还是自主研发,性能都能支撑高精度侦察和数据传输,尤其是自主架构的芯片,技术水平远远超过我们之前的预估。”
贾文涛突然放下报告,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带着疑惑:
“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苏联能造出1微米、1.5微米的先进处理器,为什么给无人机装的却是4微米的落后芯片?两者的技术差距太大了,这不像是单纯的成本问题。”
钱笑轩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补充报告:
“我们和技术部门专门分析过这个问题,结论有两个核心:一是无人机的‘耗材属性’,二是‘保密需求’。”
他翻开报告,指着里面的图表解释,说道:
“苏联军方非常清楚,虽然无人机是一种极其先进的武器,但是它本质上属于‘一次性耗材’。如果给每架无人机都装先进芯片,成本会陡增,而且一旦被敌方捕获,先进技术很容易泄露。”
“保密…”
贾文涛若有所思地重复道,他有些不太理解俄国人的脑路,因为保密就要采用落后的处理器吗?
“对,这才是关键。”
钱笑轩继续说:
“无人机活动范围靠近敌方控制区,被捕获的风险极高。用4微米的低端芯片,就算被我们拿到,也只能了解到创优产基础电子技术,无法触及他们真正的核心实力;但火星探测器不同,火星探测器是要飞到火星使用的,被捕获的概率是零,而且需要高精度芯片支撑长期火星任务,自然会用上最好的技术。简单说,苏联是‘按需分配’——容易暴露的装备用低端技术保保密,核心装备用先进技术保性能。”
贾文涛点点头,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
“这么一说就通了,既控制了成本,又守住了技术秘密,苏联这步棋走得真的…”
他一时间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了,因为这是以牺牲武器性能做为代价的。
“真的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他翻到报告中“自主芯片架构”的章节,问道:
“那技术部门对这个架构的研究,有什么初步结论?”
“他们非常感兴趣,毕竟,这是一些新颖的架构。”
钱笑轩补充道:
“技术人员说,这种架构通过优化指令集和数据通道,在有限的制程工艺下实现了性能突破,要是能借鉴这种设计思路,我们的芯片性能或许能再上一个台阶。他们认为可以提供给相关的企业,让他们进一步研究,也许可以帮助我们”
贾文涛将报告合上,放在桌上:
“确实有点意思。苏联这手‘藏拙’玩得不错,表面用仿制芯片和低端无人机掩人耳目,暗地里却在架构设计和核心装备上藏了真东西。”
他顿了顿,对钱笑轩说,
“让研究所继续深入研究,尤其是自主芯片的架构细节和火星探测器上的其他元器件,有新发现随时汇报,至于交给合作企业,这个没有问题。另外,把这份报告和无人机的分析结论一起抄送通商产品部和官邸,让他们清楚,苏联的电子技术不仅水平高,而且应用策略非常缜密。”
钱笑轩应了一声,转身准备离开。贾文涛重新拿起报告,翻到火星探测器零件的照片页——那些密密麻麻的芯片和线路板,此刻在他眼里不再只是冰冷的零件,而是苏联科技实力与战略思维的双重缩影。
但是他的心里还是充满疑惑的,这难道真的是苏联的战略思维吗?
贾文涛的心里不禁有些疑惑,他想起之前情报部门对苏联电子技术的片面评估。
“如果报告是片面的,那是不是有必要,重新调整对苏联威胁的认定吗?”
突然贾文涛觉得压力更多更大了,毕竟,现在呈现在他眼前的是——苏联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强大。
“或许,这就是苏联的真实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