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开始——
《科举分卷革新议》递送内阁。
高拱没有反对你的奏疏,但是主管教育事务的大臣殷士儋提出反对。
殷士儋认为,之所以大明朝廷重视八股而不重策论,正是因为重视策论的考试对于寒门子弟不公平。
寒门子弟无法像权贵子弟一样,了解政治的详情,也不能和富家子弟一样读得起四书五经外的书籍,这种考试减少了寒门子弟中举的机会,会让寒门士子出仕更加困难。
这份奏疏也遭遇到了不少地方的官员反对。
东南籍贯的官员,在现在的科举考试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名额,分卷减少了他们的名额。
湖广等人口多的省份,则提出按照人口划分名额,认为不应该给四川云贵安排那么多的名额。
朝廷上下吵成了一团。
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570。
若要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10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涉及到科举考试的改革,遇到的阻力都是巨大的。
这1000点威望都算是不错了,苏泽自然是毫不犹疑的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570点,请尽快完成上书,等候奏疏生效。
苏泽合上系统,倒是要看看这次系统如何强行通过奏疏了。
三月三日。
贡院。
张居正换下了官袍,坐在明远楼上。
这一次被弹劾,张居正表现得十分的沉默。
甚至到今天,张居正都没有上陈情的奏疏。
他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就会登上明远楼,等到太阳下山以后才会从楼上下来。
今日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影也登上了明远楼。
“子维,这几日你都在楼下的吧?”
登楼的正是张四维。
张四维的脸颊泛红。
他在官场多年,早已经练成了厚脸皮,但是今日的事情被张居正戳破,他还是有些别扭。
张四维的身份敏感,单独和张居正见面,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其实张四维早就想要和张居正谈谈,但是他也怕被人发现。
直到两天前,他发现张居正每日都会在傍晚登楼,这才注意到这个机会。
紧接着张四维又观察了两天,这些日子贡院里的书吏都被带出去调查了,只剩下他们几个考官。
其他人在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在公房里,确认不会被人注意到,张四维还是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赶在日落之前登上了明远楼。
面对张居正这样的聪明人,张四维也没有再客套,而是说道:
“张阁老,我想要自救。”
张居正看向张四维,淡淡的说道:
“老夫都自身难保了,如何救你?”
张四维拱手说道:
“张阁老何必过谦,您肯定有翻盘的办法!”
紧接着张四维又说道:
“其实这些学子闹将起来,本来也没什么,阁老和吾等都是问心无愧的,只要公布考卷,这些议论自然会散去!”
“坏就坏在有人借机生事。”
张四维的不满已经快要溢出来了。
他是一个极度爱惜羽毛的人。
张四维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入进士之后,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朝着阁老的位置而去。
进士两年后,庶吉士考试中位列第一,授翰林院编修。
后来母亲去世,张四维归乡丁忧三年,正好避过了朝堂上最激烈的倒严党争。
隆庆元年,张四维就担任经筵官,日讲官。
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任上,张四维不像是其师相高拱那样咄咄逼人,在人事问题上都能让各方满意,赢得了朝廷的一致赞誉。
在这次出任同考官之前,高拱已经向隆庆皇帝推荐张四维,由他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协理詹事府。
但是这项推荐被皇帝给留中了。
张四维听到的消息,是太子不同意这个任命,太子更喜欢苏泽担任这个少詹事。
虽然这个传闻,张四维自己通过内廷打探来的,也不知道是是真是假,但是这个推荐泡汤了。
高拱对于这个弟子还是不错的,紧接着又推荐张四维升任国子监祭酒。
这一次隆庆皇帝也不好再反对高拱了,于是承诺在这次会试结束后,就以功劳升迁张四维。
但是眼看着会试陷入到风波中,耽误了自己的升迁。
而更糟糕的是,苏泽借机上书,要求改革科举,将这趟水搅浑。
这些日子,张四维也通过自己的能量,打探外面的消息。
高拱没有支持苏泽的奏疏,内阁之中还有殷士儋这个教育大臣反对。
各地士子都对这个方案不满,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吃了亏。
张四维恨苏泽多事,如果不上书,这件事说不定早就过去了,如今大家都被锁在贡院里,就是想要想办法都无处使力。
而更加让张四维担忧的,是高拱的态度。
高拱没有支持苏泽的奏疏,而殷士儋激烈反对。
要知道,殷士儋如今和高拱算是盟友,两人结盟,还是张四维从中沟通的。
现在殷士儋反对,高拱不置可否,是否说明了,高拱想要借此彻底打倒张居正?
张四维是个心思很多的人。
他深知政治的残酷。
身为高党核心,他知道这次东西榜的事情,并非是高拱设局。
但是如果换成自己是高拱的位置,现在有一个打击政敌的机会放在眼前,自己要做的就是牺牲几个前途远大的门生,你会怎么选?
张四维不知道高拱会怎么选,但是如果他是高拱,他肯定会选择打倒政敌。
至于弟子,日后再补偿就是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张四维就越发的不可收拾。
苏泽已经是从四品了,而张四维还是正五品。
张四维要比苏泽大十几岁。
虽然从权势上说,张四维这个正五品,大概是全大明最有权势的正五品。
但是联系到两人的年纪。
苏泽可以犯错,以他和太子的关系,日后还是能入阁。
可是自己可没有犯错的机会。
在各种思考之下,最终,张四维选择见了张居正。
他看到张居正如此淡定的态度,判断张居正必然会有脱困的办法,既然这样,他就需要张居正带着他一起从泥潭里出来。
当然,张四维并不是要背叛高拱,而是暗中向张居正靠拢一点。
也许在日后,他会将高拱核心的一些消息传递给张居正。
又或者在一些时候,稍微不那么顺从高拱的命令。
这时候太阳落下去,张居正露出笑容。
他在明远楼上,就是为了钓鱼。
当然,张居正本来想要钓的是吕调阳。
吕调阳被锁在贡院后也非常的焦虑,张居正做出这个成竹在胸的样子,就是想要让吕调阳来求自己,从而挖开高拱阵营的裂隙。
没想到吕调阳没有来,却来了张四维。
这让张居正更高兴了!
吕调阳虽然是吏部侍郎,高党的核心人物。
但是吕调阳已经快六十岁了。
吕调阳也不是高党核心圈子成员。
但是张四维是高拱除了苏泽以外最得意的弟子。
也是高党的智囊,高党的核心骨干兼打手,还在文选郎这个重要的位置上。
张居正觉得是意外之喜。
正如张四维所想的,张居正也没有指望能获得张四维的忠心。
但是只要张四维做出背叛高拱的事情,那张居正就能撬开更大的墙脚,最终让张四维成为自己的人。
而且作为顶级人精,张居正也感受到了张四维对苏泽的嫉妒。
嫉妒,这是最容易被人掌控的弱点了。
张居正摸着胡子说道:
“子维不用担心,过上两天,你我就能出去了。”
张四维看向张居正,他还想要从张居正这边等到更多的承诺,却听到张居正的语气冷下来说道:
“怎么,子维不信我?”
张四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他连忙说道:
“下官不敢。”
张居正说道:
“人都有自保的想法,以后子维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遣人来府上,本官会在这里见你。”
说完,张居正将一个地址塞进了张四维的手里,然后就淡然的下了明远楼。
张居正自然有自救的手段。
他留在贡院,是不支持苏泽的奏疏,不想要让苏泽“搭车”通过这份分卷考试的奏疏。
但是现在张居正也决定不想那么多了,张四维上钩,这次会试的收获足够大了。
那就遂了苏泽的愿吧。
三月五日。
“号外号外!都察院上书,请求公布会试答卷!”
“张阁老为保证科举公平,其长子主动放弃科举!并承诺永不参加会试!”
四大报纸上,分别刊登出了这次会试的新闻。
比起言官要求公布会试名次考前考生的答卷,后一则新闻才更引起了京师舆论的重视。
这篇刊登在《乐府新报》上的文章,让京师读书人回忆起上次顺天府乡试的事情。
上次张居正之子张敬修,参加顺天府乡试获得了第一名,那一次风波过后,张敬修主动放弃了会试。
这件事被《乐府新报》翻出来报道。
而张敬修也给《乐府新报》的报社去信,无论自己父亲是否在朝,自己终生将不会参加科举。
而且张敬修还提出,可以和那些置疑本次会试有黑幕的读书人比试文章,如果对方能超过自己,那他就会代父亲保证,全家会辞官归乡!
这篇文章刊登出来之后,巡捕营又出动,抓捕了两个团伙。
这两个团伙,并不是真正参加科举的考生,而是京师一些破落文人。
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会试,但是炮制了很多有关科举的谣言。
这帮无良文人,还专门找到了落榜的士子,向他们收取费用,承诺帮他们出头,让他们获得会士的资格。
这其中也有不少落榜士子上当,被诓骗的银元高达数千。
而一些叫嚣着地域不公的官员,似乎一夜之间就闭嘴了。
这时候坚持反对的,就剩下殷士儋等寥寥数人。
而紧接着,三月四日,首辅高拱也上书,坚持为张居正洗脱冤屈,认为本次会试没有弊案,请求皇帝公布会试前二十名的考卷,并同意苏泽的奏疏,下一次会试再分卷。
这一次隆庆皇帝不再犹豫,批准了高拱和苏泽的奏疏。
至此,本次会试的风波这才告一段落。
三月六日,苏泽就从贡院出来,回到了家里。
苏泽也看到了结算报告。
《科举分卷革新议》通过。
在张居正的动作下,舆论反转,皇帝通过了你的奏疏。
分卷科举成为定例,弥补了地域差距,减少了地域矛盾。
八股策论并重的考试原则,也给大明选拔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但更加重视策论的考试原则,也加剧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读书人的差距,寒门读书人出头的机会变少了。
国祚不变。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720
看到这个结果,苏泽也只能叹气。
任何一个国策,都是有利有弊的。
正如殷士儋所反对的那样,越是综合性的考卷,越是会造成寒门弟子的困境。
要写出一份好的策论,不是光读四书五经就行的。
需要引经据典,就要读史书。
要了解当朝的政治局势,需要订购报纸,阅读当朝名臣的文集。
穷苦的读书人,连教材都买不起,不要说这些书籍了。
苏泽叹息一声,这也是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继续重视八股文,那最后科举就会和明末和清末那样,选拔出来的都是死读书的书呆子,那对于国家来说也是灾难。
自己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发展,想办法弥补差距,给寒门读书人更多的机会。
可如果不改革,地域矛盾就能将大明给撕了。
这两京十三省的担子可真不轻啊。
苏泽走出贡院,就见到了正在等待自己的徐渭。
见到徐渭,苏泽有些愧疚。
“文长。”苏泽想要开口,却不知道说什么。
徐渭则说道:
“东翁,放弃本次科举,是我本人的想法,东翁不必自责。”
等到马车到了家门口,徐渭又对着苏泽说道:
“东翁,徐某准备离开京师,剩下的聘金已经退还给府上了。”
苏泽惊道:
“青藤先生不准备科举了?”
徐渭说道:
“徐某也是想开了,这个岁数再考进士,实在是蹉跎光阴。”
“原本徐某做官,是为了给胡部堂雪冤,东翁已经帮徐某完成了心愿。”
“徐某也看清楚了,我这性子也不适合在官场。”
“徐某准备去拜祭一下胡公,然后去云南看一看升庵先生的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