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师凯旋

  三月初六,云淡风轻。

  中书省,政事堂。

  丈许木几,摆着几道文书,江昭拾起一道,作沉吟状。

  余下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入座,皆是注目过去。

  “近日,主要有三道文书较为重要。”

  粗略瞥了一眼,江昭打破沉寂,说道:“其一、英国公病故,礼部呈上了关于英国公的谥号拟定文书。”

  “忠襄、忠肃、忠毅。”

  文书传递下去,江昭徐徐道:“若无异议,便予以披红,呈奏入宫吧。”

  英国公死了!

  暗疾爆发,哀嚎而死。

  自古及今,武将都是以搏杀求取富贵,但凡是有点战场经历的武将,或多或少都受过一些伤。

  若是受的伤势及时予以调理,自是没什么大问题。

  可若是伤势并未及时调理,那问题可就严重起来。

  通常来说,未曾得到及时的根治,伤势大概率就会转化为一生之疾,亦或是隐而不发的暗疾。

  年纪轻轻,血气旺盛,精力充沛,身子骨上佳,暗疾自然是会被压下去,不会显露半分,可一旦老年垂暮,染上病症,暗伤就会一起猛地爆发。

  六十六岁的老人,染上风寒,艰难的熬过了寒冬,但终归还是油尽灯枯,病重亡故。

  作为一代武魁,将门勋贵的代表人物,先帝钦定的“顾命大臣”之一,英国公执掌兵权二三十年之久,堪称是武将中的“定海神针”,贡献不可谓不大。

  重臣病故,为显仁慈与重视,自是得体恤一二。

  为此,官家特地下诏,决定辍朝两日,并赏赐了不少东西,以作安抚。

  这种“为臣辍朝”的排面,也算是武将中一等一的存在,就算是已故武襄侯狄青,也未曾有此待遇。

  当然,除了“辍朝两日”的排面以外,单就金银钱财的赏赐而言,其实并不算特别厚重。

  要是不出意外,真正的“大头”封赏是会落到其长子张鼎头上。

  父亲病重亡故,子嗣尚在为国征战,肯定会让张鼎的战功具备一定的“加成”属性。

  但凡涉及论功行赏,绝对会相当大方。

  重臣病故,不单涉及体恤与安抚,也涉及谥号的拟定、碑文的撰写等。

  这不,礼部就呈上了相应的谥号。

  若是内阁认为谥号无误,就可拟定披红建议,呈奏官家,让官家予以定夺。

  若是内阁认为有些谥号不合适,那就打回礼部,让礼部的人重新拟定。

  忠襄!

  忠肃!

  忠毅!

  几位内阁大学士,皆是沉吟起来。

  安邦定国为襄,辟地有德为襄。

  品行端正为肃,作风持重为肃。

  意志坚定为毅、勇武果敢为毅。

  “忠襄为佳,忠肃、忠毅次之。”文华殿大学士唐介沉吟着,平和道:“都是偏上乘的谥号。”

  相较于文臣的谥号来说,武将的谥号并不繁杂,主要就三种:

  一等谥号为单字,也即以单一的忠、武为谥号。

  这种定谥的法子,还是相对少见。

  截至目前,仅有开国功臣曹彬一人尔。

  曹彬!

  这位是太皇太后的祖父,起初的谥号是武惠,及至太皇太后入宫为后,其谥号便更替为单一的“武”字。

  二等谥号,以“忠”字开头,并以忠武、忠襄为上等,余下的稍次一些。

  若是抛开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单字谥号,以“忠”字为开头的谥号,已然是武将谥号的顶点存在。

  特别是忠武、忠襄两大谥号,百年来得到的武将也就寥寥几人而已。

  三等谥号,为非单字、非“忠”字开头的谥号。

  这一类谥号,说是“三等”,但含金量也丝毫不低。

  毕竟,凡是有资格被礼部拟定谥号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掌权一时的存在。

  所谓的三等,仅仅是对于“重臣”这个小圈子来说是三等。

  但,三等“重臣”,也是重臣。

  其尚未离世以前,对于百官来说,大概率是呼风唤雨一般的人物。

  由此观之,定谥的门槛何其之高。

  忠襄、忠肃、忠毅!

  礼部拟定的三大谥号,都是以“忠”字开头,乃是武将中的上佳谥号。

  其中,忠襄更是上佳中的上乘,地位类似于文臣中的文正、文忠、文献。

  “那就忠襄吧。”资政殿大学士韩绛平和道。

  英国公张辅,算是武将中较为“安分”的存在,老老实实的执掌兵权,也不搞什么幺蛾子。

  人已病故,功绩、资历都没问题,那就给定上乘谥号。

  “也行。”

  “可。”

  余下两人,相继表态。

  江昭点头,也不意外。

  要问为什么?

  只能说,全靠同行衬托!

  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太宗、真宗、高宗.

  除了熙河开边,让先帝有了开疆拓土的功绩,并带出了一波有开疆拓土功绩的文臣武将以外,其余的太宗、真宗都没有开疆拓土的功绩。

  皇帝都没有开疆拓土的功绩,太宗、真宗手底下的臣子,自然也都没有开疆拓土的功绩。

  偏生忠武、忠襄两大上乘谥号都跟开疆拓土、功勋卓著有关。

  这也就使得,不是忠武、忠襄两大谥号的竞争大,而是先人根本就没资格碰到忠武、忠襄两大谥号的基础门槛。

  连门槛都难以触碰,自然是没法得到忠武、忠襄两大谥号。

  如今,英国公吃了一次熙河开边的红利,也算是有开疆拓土功绩的武将,达到了忠武、忠襄两大谥号的门槛。

  难得有人拓土功绩有之,掌兵资历有之,定谥“武襄”,也不足为奇。

  “那就披红吧。”江昭执笔,予以披红。

  约莫十息左右。

  一道文书拾起,江昭继续道:“第二道文书,为兵部上呈,乃是关于边疆的运粮统计”

  “哒!”

  “哒!”

  半句话出口,连绵不断的步伐声响起,越来越重。

  “阁老!”

  一声呼唤,几人相继注目于门口。

  仅是一刹,便有一道身形出现,却是通政司通政使沈括。

  “阁老,边疆捷报!”沈括一脸的激动,站在门口执手一礼。

  “边疆捷报?”

  江昭心头一动,招了招手:“进来说话吧。”

  无论是内阁,亦或是枢密院,都是军政重地,为免泄露机密,通常都不允许其他臣子胡乱入内。

  偏生有关军政的文书,都得呈奏到内阁和枢密院。

  这就使得,文书的传达需要有一特定的“中介”。

  通政司,就是传达文书的“中介”。

  其主要职责是专门专呈地方奏疏,以及百官奏疏。

  一般来说,边疆捷报都是呈递到通政司,并经通政司上报内阁亦或是枢密院,从而传达于官家。

  “是。”

  沈括持着文书,面色兴奋,大步迈进。

  不一会儿,文书呈到了江昭手上。

  余下几位内阁大学士,不时眯眼注目。

  边疆捷报!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相当吸引人。

  就是不知,“捷”到了何种程度?

  文书篇幅相对冗长,足足有十页左右,但要是存心查找关键信息,一目十行,却也不难阅读。

  “呼!”

  江昭长舒一口气。

  “雁门谷,斩首三万人,生擒两万五千人,夺得马匹近四万。”

  “边疆大捷!”江昭重重道。

  一伸手,文书传了下去。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观望,皆是一震。

  六万铁骑过雁门谷,仅放走了五千人?

  这实在太过离奇!

  但,偏生还真就是真的。

  毕竟,大相公就要致仕,根本没有胡乱上报数据的必要。

  兵部统计的相关数据,也做不得假。

  而且,军械监的炸弹,这种几乎是“跨时代”的军事武器,一旦布置得好,也的确有可能达成“马惊”的效果。

  “一雪燕云之耻啊!”资政殿大学士韩绛慨叹道。

  自檀渊之盟以来,大周与辽国相争,屡屡颓势,就连边疆士卒都被打得没脾气。

  这一次,一波葬送辽人五万五千铁骑,着实是扬眉吐气。

  其余几人相继点头。

  都是汉人,要是能站着藐视他国,谁又想低声下气的呢?

  这一点,无关利益,仅仅是与身份认同有关!

  文书传了一圈,重新落到江昭手上。

  “走。”

  江昭起身,招手道:“且一起入宫,上报喜讯!”

  一波就让辽国损失了足足五万五千铁骑。

  这样的功绩,要是不出意外,肯定会伴随着开疆拓土。

  区别就在于,开疆一州、两州、亦或是三州的差距而已。

  这样的功绩,定是得大肆庆贺、大肆通报、大肆传扬!

  下方,沈括面有迟疑,不知道所谓的“一起”包不包含自己。

  江昭一望,淡淡使了个眼神。

  这是一位难得的炸弹天才,近来就连火枪、火炮的研究,都有了不小的进程。

  沈括一震,心头大喜,默默一礼。

  于是乎,几人相继动身入宫。

  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置一沓奏疏,以及一副边疆堪舆图。

  赵策英批示奏疏,沉吟着,有些心不在焉。

  十万铁骑南征,这样的规模实在太过浩大,说是关乎国运也不为过。

  无论是大周,亦或是辽国,都输不起!

  也因此,赵策英却是不免分心注目于边疆。

  有着炸弹,以及源源不绝的钱粮供应,应该能赢吧?

  赵策英暗自嘀咕着。

  就在这时,司礼掌印太监走近,恭谨上报道:“陛下,内阁五位大学士,以及通政司通政使一起求见。”

  “五位大学士,通政使?”

  赵策英一怔。

  这种组合,一起求见?

  仅是一刹,赵策英就目光一亮,连忙挥手道:“让他们都进来吧。”

  十息左右,以江昭为首,六人齐齐入内。

  “拜见陛下。”

  六人齐齐一礼。

  “免礼。”

  赵策英摆了摆手,殷切问道:“江卿,可是边疆传来了军报?”

  通政司主管文书传达,内阁主管文书披红,治政运转。

  这样的组合一起入宫,绝对是与军报有关。

  “边疆传来了军报。”江昭点头。

  “如何?”赵策英连忙注目过去。

  江昭沉吟着,手中文书传过去,徐徐吐出两个字:

  “大胜!”

  大胜?!

  赵策英面色一一下子潮红起来,“唰”一下就站起身来。

  就连江卿都说是大胜,那绝对是大场面啊!

  文书入手,赵策英连忙拆开观阅。

  十页文书,记载的内容相当详细。

  从粮草消耗,到设伏布局,以及投掷炸弹造成的效果,都描写得相当详尽。

  此外,韩章记载下了关于布局的“最坏打算”。

  要是炸弹无法起效,就仗着边疆的钱粮底蕴守城。

  反正,新政实行,积累了相当丰足的钱粮,根本就不怕消耗。

  总之,就一个意思。

  韩某人有不小的功劳,但归根到底还是官家和变法者更有功劳。

  非有官家和变法者坚定变法,丰足钱粮,以大周的财政赤字,可能都不足以支撑十一万边军征战沙场。

  韩某人是小功,官家和变法者才是大功!

  一次偶然的胜利,并不代表着什么,但是变法的胜利,却是意味着国力的强盛。

  国力强盛,积弊尽去,那才是长期性的胜利,才是为国家“兜底”的胜利,才是有助于实现大一统的胜利。

  此外,炸弹立下了大功。

  炸弹的布局者江昭,以及创造者沈括,自然而然是真正的“大功者”。

  一通言辞,让赵策英颇为认同。

  国富兵强,方为正道!

  国力的压制,本质上就是以强打弱,要胜过天底下的任何兵法。

  “呼!”

  长吐一口气,赵策英闭上双目。

  半响,慨叹道:“朕有韩卿,实为先帝余荫之功。”

  “朕有江卿,更是苍天眷顾也!”

  熙丰四年,三月初七。

  自从辽军溃败,大军一路乘胜追击,已然攻下了应州。

  应州,中军大帐。

  文臣武将,肃然班列。

  不少人相视一眼,自有难以言喻的兴奋。

  这可是辽国啊!

  自从真宗皇帝签订檀渊之盟以来,辽、周二国不乏一些小型交锋,几乎都是以大周一方败北。

  辽国铁骑,战无不胜,甚至都已经到了让人闻之胆寒的地步。

  可谁承想,辽国竟是一波溃败,攻守易型?

  或许,燕云十六州真的有望归于汉土?

  主位,大相公韩章拾着文书,连连点头。

  经此一役,“韩章未足奇”的屈辱评价,就跟笑话一样。

  雁门谷一战,六万人就跑掉五千人。

  就这战绩,就算是放在武将中都是相当能打的存在,你敢说老夫“不足奇”?

  搞笑!

  “咳!”

  轻咳一声,韩章向下望去,分析道:“雁门谷一战,耶律洪基元气大伤,已然弃应州而逃。”

  “据斥候来报,新州、蔚州地界,耶律洪基已然临时增兵,坚守城池。”

  “既如此,大军便西进拓土云、寰、朔三州,不与之相争。”

  (如图:大致布局分布)

  此言一出,顾廷烨、王韶二人皆是认可的点了点头。

  新州、蔚州地界已经处于燕云十六州的“中段”位置,临时增兵,那就没必要特地损耗兵力攻伐。

  一则,临时增兵,攻城难度上涨,若是强硬攻城,未免有可能损伤太重,喜事丧办。

  二则,新州、蔚州地界已经处于燕云十六州的“中段”位置。

  若是拓土中段而不拓东、西两段,那大概率就会被左右夹击,开疆拓土但守不住。

  相性之下,应、云、寰、朔四州,都是典型的西段疆域,再往西就是西夏,一旦成功拓土,那大概率就能成功消化。

  瞥了一眼,帐中没有任何异议,韩章下令道:“着令,一万大军镇守应州,两万大军镇守雁门关、雁门谷。余下七万余大军,修整一日,北上云州。”

  “诺。”

  三四十人,齐齐一礼。

  三月初八,七万大军北上云州。

  云州之地,本是有着辽国的西京——大同府。

  但,辽国是契丹政权,实为游牧民族,素有“四时捺钵”的制度,京城并不固定,大军通常是跟着皇帝一起迁徙。

  三月时节,真正的京城是上京临潢府,大同府的兵力自是相当之少。

  不足十日,云州尽破。

  三月二十一,大军兵分两路,一部分南征寰州,一部分南征朔州。

  大军连连大捷,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三月二十七,拓土寰州。

  三月二十九,拓土朔州。

  或许是担心皇位的稳定性,耶律洪基不敢再损失嫡系部队,仅仅是让人象征性的抢夺丢失的疆域,便不了了之。

  如此,五月初三。

  大军,班师回朝!

哎呦文学网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