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五十五章 功臣封赏

  汴京,御书房。

  主位,赵策英手持军报,不时点头,予以认可。

  自其以下,摆着五张木椅,五位内阁大学士,一一肃坐。

  约莫一炷香左右,军报置于书案一角。

  “呼!”

  长舒一口气,赵策英目光微动,闪过一丝期许,向外眺望而去。

  不难预见,其心中有着难以言喻的澎湃与欣悦。

  江昭目视过去,也不意外。

  边军连连告捷,大败辽人,连拓四州,可谓少有大胜。

  对于一向“偏安一隅”的大周来说,开疆拓土,绝对是相当少见的操作。

  龙颜大悦,不足为奇。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拓土燕云!

  拓土燕云十六州,也即意味着“大一统”的拼图越发齐整。

  严格来讲,实现大一统的标准是天下共主、文化认同、四海臣服。

  简而言之,但凡是已知的政权,要么纳入疆土,要么称臣上贡,并且必须得掌控长江和黄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如此,也即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

  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要求相当之高,古往今来唯有盛唐达成过,就连两汉也并未达成。

  其中,西汉有匈奴为敌,未曾臣服;东汉有匈奴和羌人为敌,也未曾臣服,都没有达到“称臣上贡”的要求。

  以目前的局势来讲,大周要想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就得拓土西夏、辽国、蒙古,并让大理、吐蕃、交趾等政权一起称臣上贡。

  当然,有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自然也有非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

  非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仅需掌控以长江、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即可。

  以目前局势来讲,也就是拓土燕云十六州,并让西夏称臣。

  这种形式的大一统,也是为史书和后世人所认可的大一统。

  毕竟,大一统的初步概念主要就是锚定以长江、黄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自从熙丰开边以来,西夏已然臣服。

  也就是说,一旦拓土燕云十六州,大周就是“大一统王朝”。

  如今,难得拓土燕云之地,也就怪不得赵策英心头起伏不定。

  甚至,以江昭对赵策英的了解来讲,其心头甚至都有可能生起了御驾亲征的心思。

  要问为什么?

  无非是为了千古一帝,世宗皇帝之声名尔!

  约莫二十息左右。

  目光念念不舍的移回,赵策英低头,拾起一份名单,传了下去。

  “大军班师回朝,不日就要入京。”

  “拓土燕云的军功名单,大相公已让人呈入枢密院,并经枢密院呈入宫中。”

  “特地让诸位爱卿入宫,就是为了拟订相应封赏事宜。”赵策英沉稳道。

  边疆捷报和军功名单不一样。

  捷报属于是“报好消息”,并未有明确的文武之分。

  是以,捷报既可呈递内阁,也可呈递枢密院。

  军功名单则是边疆将士的功绩,偏向于武将一方,必须得呈奏到枢密院。

  当然,呈奏到枢密院,并不代表枢密院就有很大的权力。

  一般来说,枢密院仅有五品以下武将的擢拔建议权。

  五品以上的武将封赏,皇帝会习惯性的找内阁大学士参详一二,建议权大都还是会落到内阁的文官手上。

  文书传下,江昭拾起观阅。

  封赏名单主要有三部分,大概三四十页左右。

  第一部分,记载的都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大概是二十人左右,顾廷烨、王韶、张鼎、折克行、郑晓、姚兕等人,都位列于此。

  这些功绩不凡的文武大臣,具体干了什么,具体有何功绩,都记载得一清二楚,位低者占据三五十字,位高者占据百十字。

  第二部分,记载的主要是一些有名有姓的武将,约莫百人左右,除了偶尔一两位功绩上佳,较为出众的以外,几乎都是一二十字记载功绩,并予以评价。

  第三部分,以“军”为单位,记载的是一些杀敌的小卒,以及拟定的擢升、封赏建议。

  粗略扫视几眼,江昭就将文书传了下去。

  关于小卒,以及中上将校的封赏,主要还是让枢密院予以建议。

  内阁几位大学士,主要掌控第一部分,也即五品以上将领的封赏。

  一炷香左右,文书传了回去。

  “大相公暮年入边,为国征战,实为定邦重臣、社稷干城。”

  赵策英沉吟着,向下注目:“诸位以为,该作何赏?”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皆是并未作声。

  江昭还在呢!

  这位可是大相公的弟子。

  大相公就要致仕荣休,难得有了开疆拓土的功绩,江昭不得为恩师争取一二?

  “江卿。”赵策英抚膝含笑,主动点名。

  韩章、江昭二人,皆是国之柱石。

  难得大相公凯旋归来,立下大功,但凡是江昭开口的封赏,他都不会拒绝。

  江昭目光微动,沉吟着,徐徐道:“古之名臣,出将入相,无非是为了功名二字。”

  “功即功业,功之高莫过于封大国爵位;名即声名,名之高莫过于三公、莫过于君王赞赏。”

  一句话,位极人臣者,将致仕者,重名,重荣誉!

  具体的实权恩赏,反而不重要。

  赵策英了然,心下有了打算。

  “宁远侯和镇南伯,作何赏?”赵策英继续问道。

  几位内阁大学士,还是没有作声。

  事实上,除了江昭以外,其余几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不在焉”。

  究其缘由,主要是政绩大考涉及“换届”的问题。

  五月时节,即将迎来“审判”结果。

  非是宠臣,谁也不敢保证真的就能继续留任。

  特别是文彦博,心头自有一股不妙的预感。

  如此,自然都是默不作声,尽量不说话。

  赵策英向下扫视一眼,暗自摇头。

  “江卿。”赵策英继续点名。

  其他人不中用,也唯有江卿的意见可供参考。

  “宁远侯与镇南伯,功绩相差不大。”

  江昭平和道:“英国公亡故,腾出了正二品的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此外,宣徽北院使亦是正二品官位,或可一人一职。”

  “至于枢密副使之职,就暂且空着吧。”

  一方面,侍卫马军司指挥使、宣徽北院使都是正二品官职,但枢密副使之职仅有一人。

  偏生顾廷烨与王韶二人,谁人功高功低,还真不好说。

  顾廷烨统兵绕后,自是大功一件,但王韶统帅边疆半年之久,在正面战场调度军队,也是劳苦功高。

  两人之功绩,肯定有一定的差距,但要说有多大差距,其实也就那样。

  关键,两人实职上也没有太大差距。

  也因此,让谁入枢密院都不太行。

  另一方面,这次封赏的“主角”是大相公韩章。

  大胜归来,即将致仕,百官之首,三道buff迭在一起,韩章就是绝对的“主角”。

  若是有人入了枢密,未免有抢风头的可能。

  既是如此,便暂时空着枢密院的位置。

  不久便是军改。

  这一次的军改,肯定得流些血,自然会有人腾出新的枢密副使的位置。

  届时,一并入枢密院主事即可。

  赵策英领会意思,了然点头。

  “张鼎何赏?”

  “可任一司都虞候.”

  熙丰四年,五月初十。

  宣德门。

  朱漆铜门,禁军肃立,五步一人,肃穆非常。

  凡文武大臣,皆朱紫披身,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九寺寺卿、御史谏官、五监祭酒、翰林学士,一一齐至。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斥候来报,估摸着还得要一两柱香。”

  赵策英抬着两杯清茶,一杯递了过去:“喝口茶,慢慢等吧。”

  “谢过陛下。”江昭一礼,捧过茶水,抿了一口。

  一时间,君臣二人皆是捧着茶水,目视眺望。

  一炷香左右,地面微震。

  淡淡的马蹄声响起,越来越重。

  官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小黑点”,越来越大。

  不一会儿,“小黑点”化作几百将士。

  “吁!”

  “官家?”

  老远就望见了皇帝以及百官,韩章连忙勒住缰绳,撩袍下马。

  其后,几百人将士有样学样,亦齐齐下马。

  “老臣韩章,拜见陛下!”韩章风尘仆仆,持手一礼。

  “臣等拜见陛下!”几百人齐齐下下拜高呼。

  “大相公不必多礼。”

  赵策英朗声一笑,迎了上去。

  此谓:帝临郊野,亲迎凯旋!

  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赵策英垂手抚膝,目光平视。

  “宣——”

  “拓疆功臣觐见!”

  一道独属于太监的尖锐嗓音传出。

  以大相公韩章为首,拓边主官,相继入殿。

  “臣韩章,率拓疆文武,叩见陛下!”韩章迈步一礼,声如洪钟。

  其后,拓边主官齐齐一礼:“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

  赵策英大手一挥,起身立于丹陛,向下扫视:“自古以来,燕云皆为汉土。自太祖皇帝定鼎中原,燕云十六州始终悬而不定,几度征讨,皆是抱憾而归,故土沦丧胡尘。朕承大统以来,此恨锥心蚀骨,今终得见貔貅踏破云朔!”

  “此等功绩,非以重赏,昭告天下不可。”

  仅是一刹,就有太监持诏走出,宣诏道:

  “门下,制曰:

  朕惟柱石之臣,当勒鼎彝;耆艾之功,宜标竹帛。

  内阁首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卫国公韩章,器识弘远,谋猷经国。总十一万貔貅而摧辽骑于雁门,旬日间复汉唐旧疆四州。雪澶渊之耻,固北疆金汤,此卿不世之功!

  特晋魏国公、添食邑六千户,累赐食邑一万五千三百户,赐辽东骏马二十乘,蜀锦千匹,黄金千两,良田百顷于西京。

  特赐殊典,允荫子孙三人,可荐进士功名,荫补官职。

  特授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赠御笔题字,书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两代定策安邦元勋,功存社稷,可谓社稷重臣。

  予入朝不拜之权,许坐于殿上,不必下拜。

  敕建“定北碑”于郊野,命史馆纂《燕云平辽录》,以彰殊荣。

  於戏!

  国之干城,社稷柱石。

  钦哉惟懋!

  故此昭示,咸使闻之。”

  诏书念毕。

  文武百官,齐齐扰攘,议声不绝。

  无它,这一通封赏,实在太重!

  重在四大封赏:

  其一,魏国公,食邑一万五千三百户。

  一万三千户的食邑!

  这是百年国祚以来,文武大臣中独一档的存在。

  说句不中听的话,就算是死人,追封到一万户以上食邑的都是少之又少,更遑论活着就封一万五千三百户?

  赏赐重否,一目了然。

  其二,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三大荣誉性封赏。

  太师,三公之首。

  中书令、尚书令,三令之二。

  无一例外,都是顶级的荣誉性封赏。

  莫说是活人,就算是死了的大相公,也不一定能搞到这样的荣誉搭配。

  其三,御笔题字。

  这更是重量级封赏。

  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两代定策安邦元勋,功存社稷,可谓社稷重臣!

  这是何种程度的评价,不言而喻。

  并且,抛开评价不谈,单就御笔题字的赏赐,也是相当不简单。

  论起稀缺性,甚至还在三公之上。

  百年以来,宰辅大相公不少,致仕荣休亦或是亡故以后加封、追封三公的也不少。

  但,受赐御笔题字的大臣,不足两手之数。

  这还是算上了为碑文题字的数量。

  就像内阁大学士范仲淹,不幸病故,先帝为其题字“褒贤”,予以定性。

  这也算是“御笔题字”。

  但就是这种算法,受过御笔题字的大臣也不足两手之数。

  由此可见,何其稀缺。

  论起稀缺量,甚至堪比配享太庙庭!

  当然,稀缺归稀缺,真论起含金量和知名度,肯定是难以与入祀太庙相媲美。

  毕竟,御笔题字更偏向于皇帝的“私人情感”,通常与皇帝喜好有关。

  其四,上朝特权。

  许坐于殿上,不必下拜!

  这样的特权,截至目前,仅有两人享受过。

  一人是真宗年间的社稷重臣兼宠臣,陈尧叟。

  另一人,就是韩章!

  但是,陈尧叟得到“入朝不拜”的特权,除了因其是重臣、宠臣以外,也有其腿脚有疾的因素。

  韩章不一样。

  韩章是纯粹受封“入朝不拜”之特权。

  几大封赏,皆是一等一的荣誉性封赏。

  一些内阁大臣、宰辅大相公,要是集齐一种,便是君王重视的表现。

  集齐两种,已然是千难万难,君臣恩遇,重视非常的表现。

  集齐三种,几乎不太可能。

  韩章,集齐了四种!

  相性之下,就连封荫子孙的名额,以及编修史书的诏令,都显得不再重要。

  这种程度的封赏,就差打包票让韩章入太庙了吧?

  文武百官,齐齐大震。

  不时有人望向韩章,又望向江昭。

  这么封赏,要说没有江阁老从中予以建议,谁也不信!

  几位内阁大学士,亦是不乏艳羡目光。

  一是艳羡封赏之重,二是艳羡韩章命好。

  庆历新政,韩章贬谪十二年之久,本该就此沉寂。

  谁承想,竟是成功起复入京。

  更重要的是,这短短的十二年,韩章恰好就逮到了江昭,并予以教导。

  从六岁教起,愣是教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存在。

  本人是宠臣,是大相公,即将接班的弟子也是宠臣,也会是大相公。

  其中含金量,也唯有几位位极人臣的内阁大学士可理解。

  文武大臣惊叹,内阁大学士艳羡,韩章也是人,又何尝不是激动?

  这样的荣誉,哪个老臣经得起考验?

  “臣韩章,拜谢陛下。”韩章重重一拜。

  “大相公不必下拜。”

  赵策英一挥手,自有太监拾来一把椅子,立于左首。

  韩章迟疑着,终究还是没忍住,坐了上去。

  反正,他是将要致仕之人。

  御赐特权,不享受白不享受。

  “门下,制曰:

  朕惟横海扬旌,宜勒旂常。

  宁远侯、归德将军、侍卫马军司都虞候、同知枢密院事顾廷烨,器宇轩雄,韬钤冠世。统貔貅三万而摧辽骑于雁门,复燕云故地振北塞天威。特颁殊典,以旌伟绩。

  擢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授上柱国,添食邑五百户,累赐食邑两千户!

  赐交趾珊瑚树两株,倭刀十柄,高丽参百斤,汴京皇庄三十顷!

  於戏!

  戈矛所及,早树山河之绩;盟誓常昭,永守磐石之约。

  钦哉!”

  侍卫马军司指挥使!

  这是真正的军方大佬,执掌几十万军队的存在。

  不少武将为之一震,皆是注目过去。

  顾廷烨,接过了英国公的职位。

  不过,竟然并未担任枢密副使,入掌枢密机务?

  还有这种操作?

  “臣顾廷烨,叩谢陛下洪恩。”顾廷烨一步迈出,重重一拜。

  太监继续宣诏道:“门下,制曰:

  朕惟虎帐运筹,自应铭载汗青;鹰扬决胜,理当勒刻钟鼎。

  镇南伯、侍卫步军司都虞候王韶,智略沉雄,武略超卓。破胡虏于塞北,复燕云百年旧土,特沛殊恩,以彰懋绩。

  特授忠武将军、上柱国,擢宣徽北院使,添食邑五百户,累赐食邑八百户!

  赐河西骏马五乘,蜀锦百匹!

  妻杨氏,封华阴郡夫人,赐九翟青罗伞。

  於戏!

  圭璋器宇,永传不拔之宗。

  钦哉!”

  不少武将,齐齐注目过去,或是欣赏,或是皱眉。

  忠武将军,从二品虚职。

  宣徽北院使,正二品。

  单从“进步速度”来看,这位也是入主枢密的苗子啊!

  “臣王韶,拜谢陛下。”

  王韶心头一震,隐晦望了江昭一眼,迈步一拜。

  谁承想,江阁老无意一次点名,竟然真的改变了他的一生呢?

  “门下,制日:…”

  一道道封赏,宣诏不断。

  约莫半个时辰左右,念诏结束。

  赵策英垂手抚膝,向下平视:

  “功臣入京合该接风洗尘,朕已为此备下御宴。”

  “文武百官,移步垂拱殿!”

  都是老流程,文武百官齐齐一拜。

  “陛下圣明!”

  庆贺不久,一道致仕奏疏,呈递入宫。

  欲致仕者,大相公——韩章!

  请:m.llskw.org

哎呦文学网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上一章
书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