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知道,雍正最在乎的是皇权!
所以,为了不让雍正因为蒙古王公在谈判中主张妥协忍让,而推翻自己的决定,否定自己的能力,他早就先准备了蒙古王公漠视皇权的罪证,而准备着把这件事往皇权上引。
雍正听后,也皱眉看向策棱:“竟有这事?”
策棱一时哑然。
弘历突然提出这事,简直打了个他措手不及!
而弘历这时也冷笑着看向策棱:“姑父真要我拿出实证来吗?”
“您给罗刹国皇帝进贡毛皮和马匹的明细,记录在郎克与拉古金斯基对罗刹国皇帝的信件里,而你与罗刹国私定的合约内容也记录在郎克与拉古金斯基的信件里。”
弘历这话一落,策棱直接跪在了雍正面前:
“博格达汗明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大清啊!”
“所以,为了大清就可以背着汗阿玛与外夷私定合约,为了大清就可以向外夷皇帝称臣?”
“姑父,您到底清不清楚这里面的利害?”
弘历这时冷声问起策棱来。
策棱鬓角开始滋生出汗珠来:“我,我真没想这么多!”
“我只想着,我喀尔喀蒙古诸部,不能给朝廷添麻烦,坏了朝廷的大局,面对罗刹国的蚕食,自然是能忍让就忍让!”
“私定合约,私自纳贡。”
“严重点讲,已属于叛国投敌,往轻了讲,也是属于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在私自扩大藩权。”
“而按国制,你们蒙古王公只有对属民有征收贡赋和让他们服役的权力,可没有直接代表他们与外夷谈判纳贡的权力。”
老十三这时也开了口,而看向策棱:“十姐夫,您还质疑弘历的能力,可您明显比弘历糊涂,夷务外交岂是您能擅自决定的?”
“朕与罗刹国谈判,本意也不是真的畏惧了他罗刹国,真的非求他罗刹国才能换来和平,就是想看看,你们蒙古王公眼里有没有朝廷。”
“结果不出人预料,你们的确没有。”
“或许,在你们看来,从北海到库伦,都是你们喀尔喀蒙古自己的领地,所以,让不让这些地,你们自己就可以说了算,不必朝廷来做主,也不存在让朝廷吃没吃亏的事。”
雍正说起了一番很傲娇的话,也对策棱阴阳怪气了一番。
但总得来说。
雍正因此,对策棱这些漠北蒙古王公在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与忠诚度方面的表现越发不满,而觉得,他们过于习惯于自己独立自主!
这对于一个追求集权的君主而言,自然是最不能容忍的。
换句话说,哪怕让地,也得他雍正自己愿意让地才能让。
历史上,策棱就因为擅自和罗刹人签订条约,而不先汇报,且提前陈兵鸣炮,遭到雍正惩治。
不过,雍正在历史上没有因为这件事严惩策棱,只是把削爵改为了罚俸。
因为,历史上策棱是在被他任命为谈判首席大臣后擅自这样做的,所以,雍正考虑到他自己也有责任,便减轻了对策棱的惩处。
但喀尔喀蒙古在与罗刹国谈判成功之前,的确存在有两边纳贡以及私底下接触罗刹人与之谈判的情况。
这与喀尔喀蒙古归附大清较晚,还不习惯中央集权王朝的规则有关。
他们本能地习惯于名义上尊奉大清为主,而大小事自己包办的那套规则。
策棱作为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的台吉和大清的额驸,与喀尔喀蒙古其他王公不同的是,也在心里更愿意尊奉大清皇帝为主,愿意为大清征战沙场,但也习惯于觉得大小事自己可以包办,不必请示。
“奴才有罪,奴才没想那么多,奴才只是觉得不过是献些毛皮和马匹,数量也不多,与罗刹人约定一些贸易规则而已,也没有多吃亏。”
策棱叩首回道。
弘历淡淡道:“边防与贸易商是没有吃大亏,但大损了国威皇权!”
弘历这么一说,策棱不禁回头看向了他。
雍正则微微颔首。
“汗阿玛明鉴!”
“如果漠北王公可以私底下与罗刹国签约乃至纳贡称臣,那只会让罗刹国认为漠北蒙古对我大清没有真正臣服,这会让罗刹国产生更大的扩张野心。”
“罗刹国就会觉得真的可以拉拢策动漠北蒙古南下,灭我大清!”
“这也是儿臣和十七叔决定不换隆科多的真正原因。”
“如果这次朝廷真要换了隆科多,那罗刹国只会更加轻视我大清,提出更过分的要求。”
“如《六国论》所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弘历这时进一步阐述道。
策棱露出愕然之色。
雍正则在这时走向了丹墀,来到了策棱面前,看着发怔的策棱:“佩服了?”
策棱点了头:“是奴才忽视了根本,不及四爷明白,不是四爷太年轻,太天真,也不是四爷不如恂郡王和理郡王;实际上,理郡王也不及四爷明白。”
“这与弘皙有什么关系?”
雍正这时问道。
“因为理郡王这次在郑家庄见奴才时,竟也和奴才一样只看见四爷这样做会让漠北蒙古王公寒心,没有看见对国威皇权的影响。”
策棱这么说后,雍正问道:“你们谈了些什么?”
“除了提到四爷这样做会让漠北蒙古王公寒心外,奴才也提到了自己与罗刹国使臣的事。”
策棱如实回道。
雍正听后问道:“那他怎么看待你与罗刹国使臣私自接触一事的?”
“他说,罗刹国明显议定边界,恢复贸易的意愿很足,我喀尔喀蒙古的安宁日子已不远。”
策棱回道。
“衡臣,拟旨!”
“和硕额驸多罗郡王策棱削爵,下理藩院狱议罪!”
“理郡王弘皙明知策棱与罗刹国使臣私自接触,而不上奏,可谓遇事不谨,更对皇四子心怀妒意,而将国家威严,置之度外,枉为贵胄,下旨严饬,并罚俸半年!”
“宝亲王弘历维护朝权国纲有功,赏云锦立袍十袭!”
雍正宣了旨,下定了处置策棱的决心,也顺带批评惩治了弘皙一番。
“嗻!”
张廷玉应了一声,且也瞅了弘历一眼。
弘历心里如释重负,暗叹自己总算利用雍正对中央权力的看重,利用策棱对大清权力规则的疏忽,而赢了这一局,让雍正没有接受策棱的提议,还将策棱削爵下狱,更没有因此否定自己处理部务的实政能力。
“额驸,你觉得还应该换人吗?”
雍正又问起策棱来。
策棱伏首道:“不必换了,当以国威皇权为重!除非,换一个比隆科多还要强硬的人,否则都会有损国威皇权。”
雍正接着又看向在场议政王大臣们:“议政王大臣们有何看法?”
“臣弟认为当依理藩院原议!”
老十三这时回道。
老十六跟着道:“臣弟也觉得如此。”
马齐跟着道:“奴才附议!”
一时,议政王大臣们皆赞成依理藩院原议。
即便有不认同的,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反对。
因为,弘历把蒙古王公私自与罗刹国接触,私自在两边纳贡这事跟国威皇权挂钩了,谁在这个时候还要建议遵循蒙古王公的提议换人,那无疑会被质疑忠心的。
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最终决定,依理藩院原议,且都对弘历的表现非常敬佩。
因为他们都没想到,弘历会对漠北蒙古王公背后做的事已如此了解,而对谈判有着更明晰的判断,明显是真的有在认真管理藩政,无疑是一位合格且优秀的理藩院主官!
而罗刹国使臣郎克,很快也从法国传教士巴多明这里,知道了此事:“还是不换人?”